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浅谈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6

浅谈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221-03

  农村经济的低迷,城市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用工,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费用的昂贵让农民父母们选择了将孩子留在家乡读书,于是出现了农村留守学生。他们大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之外还应关注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针对我校的实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确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学生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二是自卑心理障碍。学生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三是寂寞无聊心理。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有的甚至为避免无聊和社会无业人员交友玩乐,有甚者伙同社会三无人员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四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学生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五是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学生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学生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六是大多数学生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间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学生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原因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有亲戚家甚至自己独自在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

  1.1由于经济的原因,农民外出务工,必然回家的次数就不多了,这些家庭的学生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从生活期望上看,59.78%的留守学生希望“爸爸妈妈都在家”,13.34%则选择“跟着爸爸妈妈去城里读书”,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24.87%,这表明学生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多数留守学生表示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和留守学生交谈中发现,他们感觉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厌学、逃学、上网吧、离家出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调查,留守学生宣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的占32.7%,写日记的占51.2%,由于缺乏或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学生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初中生自我意识、分辨能力差,容易被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行为影响,严重的出现“拉帮结伙”现象。

  1.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大都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表示喜欢读书,父母都表示只要学生能读,都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甚至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能监督他们的学习已经不错了,造成留守学生自律性差。有学生刚进校,面对初一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很多学生出现成绩滑坡现象。据调查,留守学生中只有11.7%成绩优良,大部分居班级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这也充分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无人督促,处于散漫状态的严重现实。

  1.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由长辈或亲戚监护的学生只能是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只负责照顾生活,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只限于吃饭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情,难以尽到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学生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无人倾诉,和监护人存在沟能上的障碍。初中段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对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2.学校方面

  2.1学生的健康成长,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其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较强;社会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其主体较为广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等。

  我国农村这三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这也是留守学生状况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留守学生本身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没有给予相应补充。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少相关的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大多数农村学校应试教育过强,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使得留守学生甚至连倾诉的渠道都没有,更加孤立。

  2.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留守学生”中有50.54%的学生成绩较差,39.4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无故辍学。教师的关注是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多是一些留守学生,学校通常是惩罚性的教育,教师往往是知道“难以管理的”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3.自身方面

  3.1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学生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学生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多方面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

  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3.2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学生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3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学生,因此经常给学生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学生过分溺爱,导致学生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3.4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4.社会方面

  4.1留守学生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4.2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农村村级组织职能的异化和弱化;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农村留守学生现象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这一代打工家庭不得不承受的社会代价。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进一步流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必会进一步“扩大”。如果他们的生存环境仍然得不到改善,必然有碍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最终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可以说,今天的留守学生问题就是明天的农村社会问题,是个很综合、很复杂的问题,必须依赖监护人、外出父母、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和长期不懈的努力。

  1.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学生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学生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 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学生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

  2.调整国家政策,解决外地民工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学生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另外,城市本身就有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更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3.完善农村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功能

  当然,毕竟现阶段城市本身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所有的民工子女,也就意味着无论城市如何努力,都必然会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群体出现,因此就地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就更有现实意义。

  完善监护制度。目前,留守学生的监护权制度尚属空白,致使监护权转移无法可依,这是造成当前这一程序混乱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法通则》仅仅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在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时,监护权法定转移,但是并涉及“留守”这一特殊状态。而这一权利的转移几乎全部在本地习俗下通过口头协议发生。转移双方在监护责任上没有明确协商,致使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清晰,无法约束监护人,这在亲戚监护中的矛盾尤其明显。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留守女孩被强奸及留守学生失踪等悲剧大都就是由于监护权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政府应完善这一制度,设计相应的委托程序,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父母信任的基本态度,对一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钱,让学生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片面观念,要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即使没有能力将学生带到城市,也应留下一位专门负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当两人都出去时则要改变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具体说来,一是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二是在沟通内容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要与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所有这些努力都可以实现情感补偿,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4.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根据学生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五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六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孩”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七是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的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做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关情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5.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农村一直没有培育社区教育组织。由于人口移动将越来越频繁,父母缺位情况将越来越严重,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政府,妇联或团组织可以鼓励有亲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给这些留守离子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

  农村社区承担起本地留守学生的教育作用。可以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妇联、教育等部门配合,实施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工程。社区要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通过“一免一补”办法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二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学生“一加一”帮扶结对子,每个干部作为责任人联系1―2名留守学生,每周交流一次,加强心理上的沟通,并负责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做义务校外辅导员,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社区要承担起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重任,对社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关爱、教育、救助留守学生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学生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把爱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亲情的留守学生,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浅谈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学生 中学 健康 心理 教育 农村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