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宋哲宗之孟皇后生平及政治角色考述论文

宋哲宗之孟皇后生平及政治角色考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30

宋哲宗之孟皇后生平及政治角色考述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2.022

  昭慈圣献孟皇后为宋哲宗第一任皇后,元?七年(公元1092年)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被废入道,居于瑶华宫。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崩,宋徽宗即位,同年5月复后号,称元?皇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再度被废,仍居于瑶华宫,长达20余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张邦昌建立“大楚”伪政权改称其为宋太后,后改为元?皇后,并垂帘听政。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5月,宋高宗继位,称隆?太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苗刘之变,隆?太后临危不乱,再度垂帘听政,平乱后的当天还政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4月,崩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行宫,享年59岁。

  宋哲宗之孟皇后一生3次被立、2次被废、2次垂帘听政,是中国古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皇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入主中原,宋都南迁,史称“南宋”。南宋之初,时局艰困,孟皇后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南宋初期的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两宋之际,政局动荡,这位在宋室皇族中未被北掳的幸存者,经历了2次废立、居于瑶华宫近30年的孟皇后,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对于她本人来说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她是身不由己、任人摆布还是委曲求全、等待时运、掌握机遇?她是政治牺牲品还是政权缔造者?在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探析。

  学术界对宋代后妃的研究已很多,其中对于宋哲宗之孟皇后的研究也有所涉及。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如纪健生[1]考证了钦圣是宋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而非宋钦宗;曹照林[2]论述了孟皇后请太常少卿汪藻写迎立康王赵构的诏书,并对此诏书进行了注释。这2篇文章虽然都提到了孟皇后,但重点不在她本人。二是从学术角度进行论述的,如黄艳[3]论述了孟皇后2次被废立的原因及与当时政治时局的关系;靳华[4]论述了张邦昌伪政权、苗刘之变时,孟皇后垂帘听政与当时的民族矛盾;吴羽[5]主要以宋代的瑶华宫、洞真宫为中心,论述了宋代皇室女性犯罪入道的问题;毕宝魁[6]主要写了宋代的3个传奇女性――李师师、孟皇后、梁红玉。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成果都只是研究了孟皇后的一个侧面,并没有系统地论述孟皇后的一生。本文将联系孟皇后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对其作全面论述,以期对学界进一步开展孟皇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孟皇后家世及册后始末

  1.孟皇后出身

  宋代后妃出身复杂,有的家世寒微,如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即温成皇后,“妃幼无依,钱氏遂纳于章惠皇后宫寝”[7](P8622);有的出身于衰旧之门,如宋神宗的向皇后,是“故宰相敏中曾孙也”[7](P8630),到宋真宗晚年,家门已衰替;有的出身于小官门户,如宋哲宗之孟皇后。

  元?七年(公元1192年)高太皇太后在为宋哲宗纳后时,曾仔细询问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孟氏的家庭状况,韩忠彦答道:“孟在善人小官,门户静,别无事。”[8](P11266)《宋史?孟后传》记载孟皇后祖父孟元的官职是“眉州防御使、马军都御侯、赠太尉”[7](P8632)。孟皇后的祖父虽曾经担任过眉州防御使,但只是从五品官职,其父亲也只是阁门祗侯,孟皇后出身于低级官僚家庭。

  2.孟皇后被册封始末

  高太皇太后在为宋哲宗选后时相当严谨。她不止一次地和大臣吕大防、王岩叟、苏辙、韩忠彦等讨论纳后的事情,并且挑选了一百余官宦之女入宫,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培训,于元?七年(公元1192年)2月,太皇太后始宣谕云:“近选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8](P11265)元?七年(公元1192年)4月,太皇太后又宣谕:“孟家女入内能执妇礼,可降制立为皇后。”[8](P11266)在太皇太后和大臣们看来,孟家女“门户静”“以礼自持,天姿端靖,雅合法相”[8](P11266)是符合皇后标准的。因此,孟家女被选为皇后。

  宋哲宗册后仪式相当隆重[8](P11268):

  甲子,诏:“皇后六礼: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摄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颂摄太尉,充发册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司徒,副之。尚书右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大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太尉,充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宗正卿,副之。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副之。翰林学士梁焘摄太尉,充纳采、问名使;御史中丞郑雍摄宗正卿,副之。”   参与孟皇后的受册仪式的都是当朝名臣,如吕大防、韩忠彦为正副奉迎使;苏颂、王岩叟为正副发册使;苏辙、宗景为正副告期使;宗晟、范百禄为正副纳成使;王存、刘奉世为正副纳吉使;梁焘、郑雍为正副采纳、问名使。在宋代后妃中,册封皇后用六礼的,宋哲宗孟皇后是其中之一。可见,太皇太后对宋哲宗纳后十分重视。

  太皇太后高度重视册后仪式,其他部门官员更是如此。翰林学士梁焘曾这样评价宋哲宗纳后典礼:“诚一代盛事。”[8](P11267)太常寺宣布在皇后纳采前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祭告天地,“将来皇后纳采前择日告天地,册礼前一日告宗庙”[8](P11269)。礼部宣布在纳皇后时,文武百官朝贺庆祝的相关规定,“所有册礼依景德元年故事,拜表称贺”[8](P11270)。另外,宋哲宗也十分重视此次册后仪式。此时宋哲宗17岁,不管他喜欢孟氏与否,都得听从祖母的安排。有云:“上御文德殿发册及命使奉迎皇后。”[8](P11285)也就是说,宋哲宗亲自到文德殿发册,并且派使臣奉迎皇后。此时孟皇后20岁。

  纳后仪式如此隆重,这在宋代后妃中是很少见的,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与高太皇太后本人有关。高太后在与韩忠彦谈论迎娶哪家之女时,曾说不想选富贵外戚家之女,认为这些高级官僚家的女儿娇惯,不易教化,“政恐其骄,骄即难教”[8](P11266)。韩忠彦说:“如孟在等人家自应不骄,亦须易教。不在富贵中生,则必谨畏。”[8](P11266)韩忠彦认为像孟在这样的小官人家应当不会娇惯,也容易调教,从小没有生活在富贵人家,必定会小心谨慎,毕恭毕敬。太皇太后听了韩忠彦的话非常高兴,这表明太皇太后对这样的出身极其满意。高太后曾对宋哲宗言:“选得贤后,有内助之功,此非细事。”[8](P11276)在高太后看来,为皇帝选择一个贤内助,并非一件小事,必须慎重。二是孟皇后本人。《宋史?孟后传》言:“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7](P8632)孟皇后天资端靖、婉顺,且不娇惯,因此深得高太后和向太后的欢心。

  正是由于孟皇后本人出身于小官门户,不易恃宠而骄,又端庄、娴熟、识大体,深得两宫太后的喜爱,因此,册后仪式才显得如此隆重。

  二、孟皇后被废立始末

  1.孟皇后第一次被废始末

  孟皇后于元?七年(公元1092年)5月被册立为皇后,然而在高太后死后3年,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9月被废入道,居于瑶华宫。“废皇后孟氏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赐名?真”[7](P345),此时孟皇后年仅24岁。

  (1)孟皇后被废原因

  孟皇后被废原由有3个方面。一是孟皇后是宋哲宗亲政的牺牲品。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亲政,有复熙宁、元丰之意,因此其内心深处不愿接受其祖母为他安排的婚事。此时废后,无疑是宋哲宗亲政的热身。二是孟皇后在后宫争宠中落败。当时昭怀刘皇后是刘婕妤,“有盛宠,能顺意奉两宫”[7](P8638)。虽然刘婕妤深得皇上的喜爱也顺应两宫太后的意愿,但称不上贤,她与皇后孟氏有嫌隙,“后不循列妾礼,且阴造奇语以售谤”[7](P8638)。刘婕妤为了取得正宫之位,暗地里与内侍郝?在宫中搞巫术以栽赃、陷害孟皇后。自古以来,古代帝王都痛恨“巫蛊之术”,宋哲宗恼羞成怒,命皇城司审问、侍御史董敦逸记录,结果“?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7](P8633)。董敦逸怀疑有屈打成招的成分,内侍郝?威胁之,此事便作罢。于是,下诏废后。三是党争。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以旧党为代表的最高领导者高太后已去世3年,此时旧党在朝中已无立足之地,更无发言之权。宋哲宗亲政,重新任用新党人士,而章?是最佳人选。章?曾经诬陷高太后有废宋哲宗的想法,“?诬宣仁后有废立计”[7](P8634)。因此,章?与高太后在政见上是势不两立的,属于政敌,而孟皇后是高太后所立,此时失去了靠山,章?便趁虚而入,“迎合郝?,劝哲宗起掖庭秘狱……?又结刘友端相表里,请建刘贤妃于中宫”[7](P13712)。章?迎合郝?,勾结刘友端,与刘婕妤一伙狼狈为奸,最终导致孟皇后被废。

  总之,孟皇后被废,是章?与刘婕妤相互勾结而形成的悲剧,是外朝与内廷夹击下形成的冤案。在这场悲剧或冤案中,孟皇后充当了政治牺牲品,成了争权夺利者的工具,这是她自己无法左右的。

  (2)孟皇后被废有人鸣冤

  侍御史董敦逸怀疑孟氏废居瑶华宫是被人诬陷的,并且描述了当时下诏废后天气阴霾、人民哭泣的情形,希望皇帝能够再次细细审问,言:“瑶华之废,事有所因,情有可察。诏下之日,天为之阴翳,是天不欲废后也;人为之流涕,是人不欲废后也。”[7](P11177)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谏议大夫杨时,在给宋钦宗上奏折谈论高太后被诬谤未明,孟皇后未复号位时,曾说“元?皇后废处瑶华,皆缘内侍郝?造成,此祸中外冤之,以为非辜,无所赴塑”[9]。董敦逸、杨时为孟皇后鸣冤,并未扭转时局。就连作为当事人的宋哲宗,在冷静下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时,也只能发出“章?坏我名节”[10]的无限感慨,这句感慨颇显宋哲宗的悔悟之意,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孟皇后被废是冤枉的。

  2.孟皇后第二次被立、被废始末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春,宋哲宗英年早逝,其弟端王继承皇位,即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5月下诏恢复孟氏的皇后身份,为了与元符皇后(宋哲宗刘皇后,陷害孟皇后之人,孟皇后被废,刘氏取而代之,宋徽宗即位,尊刘氏为元符皇后)区分开,称孟氏为“元?皇后”,“诏复废后孟氏为元?皇后”[7](P359),此时孟后28岁。

  (1)孟皇后再度被立、被废

  孟氏再度被立是有原因的。宋哲宗对废后一事有悔悟之意,“诏瑶华废后,累经大霈,其议复位号”[10]。此诏有复立孟氏之意,只是后来被左正言陈?等人拦截,未实现。宋徽宗即位后,“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7](P358),此时,皇太后为宋神宗钦圣宪肃向太后。向太后垂帘听政,欲复后位,恰巧有一布衣也上书请求复后位。因此,复立孟氏是人心所向。“瑶华废后用犊车还宫中,太后遣人以冠服易去道衣。”[10]宋徽宗把孟氏从瑶华宫接入禁中,恢复后位。   孟氏复位,“中外闻者欢呼”[10],“自瑶华召还禁中,复其位号,天下无不称庆”[9](P259)。然孟氏复位在朝野上下也是有争议的[11]:

  时有论其不可者曰:“上与元?后,叔嫂也,叔无复嫂之礼。”伊川先生谓邵伯温曰:“元?后之贤固也,论者之言,亦未为无理。”伯温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太后,于哲庙,母也;于元?后,姑也。母之命,姑之命,何为不可,非上以叔复嫂也。”先生喜曰:“子之言得之矣。”

  当时有人认为,宋徽宗为孟氏复位是没有理由的,这不符合传统的叔嫂礼法,是逾越礼法规矩的。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起初也这样认为,最后被邵伯温说服。然仍有一些人蠢蠢欲动,最终,宋徽宗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9月下诏“依绍圣诏旨,复居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7](P8634)。这次孟皇后被废,不仅她一人遭殃,也牵连到了朝中一些曾经赞成她复位的官员。宋徽宗治议论恢复孟氏位号、谋划废元符皇后官员之罪,“降韩忠彦、曾布官,追贬李清臣为雷州司户参军,黄履为祁州团练副使,窜曾肇以下十七人”[7](P365)。可见,废后不仅仅是废孟氏一人,而且与她有关的17位官员都受到了惩治。因而,孟氏再度被废不仅是简单的后宫争斗,而且也是一场官僚群体、政治派别的争斗。争斗的结果是,以韩忠彦为代表的政治派别不敌蔡京一党。此时孟皇后30岁。

  孟皇后仅享受了2年4个月的皇后待遇,再度被废置瑶华宫入道,这次入道长达26年。在宋朝皇室后妃中,后妃犯罪入道者居多,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宋仁宗之郭皇后和宋哲宗之孟皇后。这两位皇后有相似之处:一是她们都是听政太后为皇帝选的,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出自皇帝本意。这为废后埋下了伏笔。二是两位皇后被废后,都入道,居于瑶华宫。三是两位皇后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冤枉的。四是两位皇后被废后,皇帝都有悔悟、欲复之意。

  孟皇后在瑶华宫近30年,关于她的生活,史料中记载很少。仅《鸡肋编》中曾提到一个卖环饼的“其人每至宫前,必置担太息大言。遂为开封府捕而究之,无他,犹断杖一百罪”[12]。卖饼者只是在瑶华宫门口叫卖,就被开封府逮捕,挨板子。可见,孟皇后在瑶华宫里生活得并不好,人身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没有皇帝的允许,不能与外界接触。

  (2)孟皇后再度被废原因

  这次被废原因与上次不同,没有争宠一说,更多的是政治权力的纷争。孟皇后又被卷入了政治党争,这是她始料不及的,也是她无法左右的。与上次相同的是,从中作梗的仍有内侍郝?和元符皇后。元符皇后就是当年的刘婕妤,她看到孟氏重新复位,终日惶恐不安,便与郝?再次密谋废后。“郝?讽蔡京再废后”[7](P8634),这次是郝?与蔡京合谋。昌州判官冯?“首上书乞废元?皇后”[13]。侍御史钱?与殿中侍御史石豫、左?连章上书批评韩忠彦等人相信一布衣何大正的话,钱?言:“夫在先朝则曰后,今日则谓之元?皇后,于名为不正;先朝废而陛下复,于事为不顺。……宜蚤正厥事,断以大义,无牵于流俗非正之论,以累圣朝。”[7](P11201)钱?认为哲宗朝已被废的皇后不能再立,名不正言不顺,希望宋徽宗再度废后,不然一些关于皇室的流言蜚语将源源不断,连累圣朝。尚书右仆射蔡京、门下侍郎将、中书侍郎尚书左丞赵挺之、右丞张商英言:“请如绍圣三年九月诏书旨。”[7](P11201)因此,以御史钱?、石豫、左?及辅臣蔡京、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等都希望罢元?皇后之号,复居瑶华宫。宋徽宗听了众臣的意见之后,再度废后。这次废后与上次不同的是法号多加了几个字。

  孟后从20~30岁这10年中经历了2次被立、2次被废、2次入道居于瑶华宫,这是她无法左右的,她无形中充当了政治牺牲品。

  3.孟皇后第3次被立始末

  至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孟皇后在瑶华宫已居住26年。靖康年间,可谓多事之秋,就连孟氏居住的瑶华宫也不得安宁。这年年初,瑶华宫失火,孟氏移居到延宁宫,不久,延宁宫又遭火灾,孟皇后侥幸逃出后,居住在相国寺前一民宅里。金人围汴,宋钦宗与近臣商议再次复后位,有意尊她为元?太后,但“诏未下而京城陷”[7](P8634)。她也因祸得福,没有成为金人掳走的对象。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4月,金人掳走皇帝、皇后及皇太子北行,“夏四月庚申朔,大风吹石折木。金人以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归”[7](P436)。当时六宫有位号者也都被金人掳走,唯有孟皇后已被废,且又居住在民宅里,所以幸免于难,因祸得福。史载:“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7](P8634)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5月,宋高宗尊元?皇后为元?太后。不久,尚书省认为“元”字犯孟皇后祖父的名字,请求以所居宫名“隆?宫”为后号,并下诏书让学士院拟定,便改称隆?太后。这是孟皇后第三次被立,宋高宗尊称她为隆?太后。

  三、孟皇后两度垂帘听政

  宋代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共有9位,时间最长者为宋真宗刘皇后,长达11年1个月,时间最短者为宋高宗吴皇后,仅1天。垂帘听政多因皇帝年幼或患病,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大多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孟皇后两度垂帘听政的原因并非如此。

  1.“大楚”伪政权时孟皇后垂帘听政

  金人犯京师,并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立张邦昌为帝,僭号“大楚”。起初,“金人奉册宝至,邦昌但东面拱立”[7](P13791)。不久,金军退兵回师,张邦昌降手书大赦天下。吕好问对张邦昌说,朝臣内外都知道你称帝,建大楚,是被金人所逼,你那样做也是迫于无奈,现在金人已经退兵,还可以恢复到赵宋王朝的局面,又恰巧康王在外已久,立康王是“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7](P13792)听了吕好问的建议,张邦昌有所动摇。吕好问又接着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迎立元?皇后,如果请康王早日继承皇位,也许你能获保周全。史载:“为今计者,当迎元?皇后,请康王早正大位,庶获保全。”[7](P13792)监察御史马伸也主张迎立康王,此时张邦昌已骑虎难下,为保全自己,权衡利弊,他听从了吕好问的建议。同年4月,张邦昌尊元?皇后为宋太后,入住延福宫。张邦昌自述,建大楚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并无不臣之心。不久,张邦昌遣吏部尚书谢克家献大宋受命之宝――玉玺于康王,又降下手书请元?皇后垂帘听政,以等待康王即位。诏书既下,中外大悦,这表明是人心所向。“太后始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7](P13792)。此时孟皇后已经54岁,在经历2次立废风波、2次火中逃生、近30年道观生活后,再次被卷入动荡政局中。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4月,孟皇后垂帘听政,她听说康王赵构在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就派遣尚书左右丞冯?、李向及哥哥的儿子孟忠厚持诏书迎立康王,命副都指挥使郭仲荀率领部从护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在路上迎接。“隆?太后遣孟忠厚以‘大宋之宝’奉迎高宗。”[14]孟皇后随即颁布诏书,诏告天下,立康王为帝。史载:“寻降手书,播告天下。”[7](P8635)康王到达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后,孟皇后派遣宗室及内侍奉圭宝、乘舆、服御迎,5月庚寅朔,康王称帝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并改元建炎,即宋高宗。孟皇后在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当天撤帘,还政于宋高宗,“元?皇后在东京,是日撤帘”[7](P443)。张邦昌伪政权共执政33天,孟皇后垂帘不到1个月,颇具戏剧化。宋高宗即位当天,孟皇后就撤帘,表明孟皇后不贪权、不揽权,能以赵氏王朝大局为重,深明大义。

  孟皇后久居瑶华宫近30年,不谙世事,张邦昌为什么要迎立孟皇后,让她垂帘听政?一是为局势所迫,张邦昌不得不如此做。孟皇后是唯一一个宋室皇族中未被金人掳走的幸存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宋朝最高领导层的代表者。二是为了稳定民心,安抚朝野上下。三是张邦昌为求自保,给自己留条后路。

  金人得知康王即位,并还有一位漏网之鱼的废后被尊为隆?太后之后,再次南下进攻宋朝。宋高宗采取逃跑的政策,晋升为隆?太后的孟皇后依然没有过上安稳的日子,跟随宋高宗过上了逃亡的生活。在逃亡过程中,孟皇后又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逼宫事件――苗刘之变,再次被迫垂帘听政。

  2.“苗刘之变”时孟皇后再度垂帘听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12月,宋高宗命令孟忠厚护卫隆?太后到达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并命令扈从统制苗傅率领8 000人驻扎于奉国寺。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3月,苗傅与刘正彦、王世修、张逵、王钧甫、马柔吉等密谋作乱,请太后听政,又请立太子,史称“苗刘之变”。宋高宗被迫退位,由皇子赵?继承皇位,隆?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因此又称“明受之变”。

  (1)孟皇后以大局为重被迫垂帘听政

  “苗刘之变”爆发后,宋高宗迫于压力,惩治康履等人,又封苗傅为承选使、御营都统制,封刘正彦为观察使、御营副都统制,但苗、刘仍不退兵。苗傅请求隆?太后同听政,并且派遣使者与金人议和,万般无奈之下,宋高宗同意,随即下诏请太后垂帘,但“贼闻诏不拜,曰‘自有皇太子可立’”[7](P13804),并请隆?太后垂帘。宋高宗与大臣再三商议,只好同意苗、刘的建议。作为当事人的孟皇后再次垂帘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下面是隆?太后与苗、刘的对话与结果[7](P13805):

  太后御肩舆出立楼前,二贼拜曰:“今日百姓无辜,肝脑涂地,望太后主张。”

  太后曰:“道君皇帝任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贯起边衅,所以致金人之祸。今皇帝圣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已加窜逐,统制独不知邪?”

  傅曰:“臣等定议,必欲立皇子。”

  后曰:“今强敌在外,使吾一妇人帘前抱三岁儿,何以令天下?”

  正彦等号泣固请,因呼其众曰:“太后既不允,吾当受戮。”遂作解衣状,后谕止之。

  傅曰:“事久不决,恐三军生变。”

  (三月乙未)是日,帝幸显忠寺。甲申,太后垂帘,降赦,号帝为睿圣仁孝皇帝,以显忠寺为睿圣宫,留内侍十五人,余悉编置。

  (2)孟皇后平定叛乱

  平定“苗刘之变”的功臣有韩世忠、张浚、刘光世、朱胜非等人,而起关键作用的是隆?太后。隆?太后一方面曲加奉迎苗傅,以消除其防备之心;一方面暗中调动兵马,选贤任能,平定叛乱。这一事件显示出了孟皇后巧于应变及足智多谋的政治才能。

  太后以大局为重,被迫垂帘听政。太后“每见傅等,曲加慰抚”[7](P8635),而“傅等皆喜”[7](P8635),误以为隆?太后是一个傀儡。隆?太后的曲加逢迎,实际上是一个假象,她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时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在苗傅军中,朱胜非使用计谋把她救出来,隆?太后召见,梁氏了解苗傅军中的一举一动,隆?太后急令韩世忠速来,“以清岩陛”[7](P8635)。韩世忠、吕颐浩、刘光世、张浚各自率兵从不同的地方前来平二贼,“逆党惧”[7](P8635)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3月,朱胜非召苗刘二人到都堂谈论复辟之事,“率百官三上表以请”[7](P13808)。同年4月,宋高宗复位,“都人大说”[7](P13808),太后喜曰“吾责塞矣”[7](P8635),并即日撤帘。

  由于隆?太后的足智多谋和众位臣僚的配合,“苗刘之变”在内外夹击中被剿灭。隆?太后这次垂帘不足1个月。

  孟皇后2次垂帘,时间总共也不足2个月,虽然短暂,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南宋影响极大。南宋初期,金兵不断南下骚扰,又加上内乱、农民起义不断,可谓风雨飘摇;在南宋政权摇摇欲坠之际,又发生了“苗刘之变”,可谓是雪上加霜。身处逆境,五旬有余的孟皇后却处变不惊、独当一面,显示出了她的机警理智。她时刻不忘把政权还于宋高宗,高宗复位后,她即日撤帘,显示出了她不贪权、不揽权,不私外家、心系社稷的政治胸怀;她不记恨宋哲宗、宋徽宗的废后之事,反而一心为赵宋王朝着想,表明她不计前嫌、深明大义。这种在政治动荡、国家危亡中临危不乱、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令人钦佩。

  四、孟皇后生卒年考

  有关孟皇后生卒年问题,目前能够见到的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我们仅能从其卒年进行推测。史书上关于孟皇后卒年的记载有3处:《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孟后传》《宋史?高宗本纪》,享年都是59岁。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皇太后始宣谕云:“近选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但长三岁,然颜殊未及。”[8](P11265)此材料告诉我们孟皇后比宋哲宗大三岁。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上崩于福宁殿,寿二十有五”[8](P12356)。据此,可推算出宋哲宗的生卒年为公元1076―1100年,而孟皇后的生年为公元1073年,其享年59岁,可推算出其卒年为1131年。   《宋史?孟后传》载:“后年十六,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元佑七年,谕宰执:‘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7](P8632)根据此材料,可知,孟皇后比宋哲宗小1岁,因此,可推出孟后的生年为公元1077年,卒年为公元1135年。

  《宋史?高宗本纪》记载[7](P487-504):

  庚辰,隆?皇太后崩。……乙酉,为太后制?年服。

  壬申,册谥皇太后曰昭慈献烈。

  乙亥,改昭慈献烈皇后为昭慈圣献。

  由此可知,孟皇后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4月崩,宋高宗为太后制丧服。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6月,宋高宗为其册谥,初谥昭慈献烈,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4月,又改谥昭慈圣献。由此推算,孟皇后的生卒年为公元1073―1131年。

  3种不同的记载,2种不同的观点。孟皇后的卒年到底是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4月,还是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4月?《宋史?孟后传》记载孟皇后16岁入宫,宣仁高太后和钦圣向太后都喜爱她,并教她女仪。元?七年(公元1196年)立为皇后,但并不能确定其入宫和封后是同一年。导致错误判断的还有一条,即《宋史?孟后传》中记载:“绍兴五年春,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7](P8637)紧接着记载,“四月,崩于行宫之西殿,年五十九”[7](P8637)。这2处材料可能被误以为孟皇后驾崩的时间是绍兴五年4月,即公元1135年4月。又言:“三年,改谥昭慈圣献。”[7](P8637)从这里可以推测出,只能是绍兴三年,即公元1133年改谥,这与《宋史?高宗本纪》的记载相吻合。

  所以,关于孟皇后的生卒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高宗本纪》的记载应当是正确的。《宋史?孟后传》的记载应该有误。孟皇后的生年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卒年是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

  孟皇后虽是宋高宗的伯母,但宋高宗却视孟皇后为生母。宋高宗对孟皇后极为孝顺,“帝事太后极孝,……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7](P8637)。孟皇后生病,宋高宗日夜不离左右。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4月,孟皇后死于越州行宫(今浙江省绍兴市)。史载:“后崩,上哀悼甚,不能视朝者累日。”[15]宋高宗极悲痛,数日不上朝。孟皇后去世后,初谥为昭慈献烈,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改为昭慈圣献。《宋会要辑稿》记载了宋高宗为孟皇后改谥的原因,“明德有功曰昭,视民如子曰慈,聪明睿智曰献,安民有功曰烈。后改昭慈圣献,备物成器曰圣”[16]。在宋高宗看来,孟皇后对南宋是有巨大功绩的。因此,孟皇后去世后,宋高宗给予其极高的谥号。

  五、结语

  宋哲宗孟皇后虽出身于小官门户,但深得两宫太后的欢心,因此纳后礼仪也极其隆重。孟皇后第1次被废有冤情,其原因与党争、争宠密不可分;孟皇后第2次被废,其原因与政治权力的纷争密不可分;孟皇后第3次被废,不是简单的后宫争斗的结果,而是官僚群体、政治派别纷争的结果。孟皇后居瑶华宫近30年,生活艰苦,也没有人身自由。孟皇后的两度垂帘听政与当时的政治时局密不可分。孟皇后生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卒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享年59岁。

  纵观孟皇后的一生,她是中国古代后妃中三立两废、寿终正寝的极少见的典型代表。从个人角度来说,她是不幸的。当她丰姿绰约时,已美人迟暮,居瑶华宫近30年;当她再次被重视起来时,已是年过半百。无论是元?时期的党争、争宠导致的废后,还是宋徽宗时期的两度立废,都与当时的政治时局密不可分。此时的她,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是身不由己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如章?、蔡京等的垫脚石,无形中成了政治牺牲品。在张邦昌伪政权时,她能主持大局,迎立康王赵构继位,显示出了她的机警理智;在“苗刘之变”中,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内外结合,平定叛乱,体现了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政治智慧。她的所做所为减少了由北宋到南宋过渡时的政局动荡,稳定了南宋初期的政治局面,在稳定民心、安抚官员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南宋政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将永远记住她的功劳,宋高宗也视她如生母,最终寿终正寝,风光大葬,“殡于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7](P8637)。高太皇太后曾说:“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7](P8638)回顾孟皇后的一生,诚如高太后所言。

宋哲宗之孟皇后生平及政治角色考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政治 角色 平及 孟皇后 宋哲宗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