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现状及其实施路径论文

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现状及其实施路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15

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现状及其实施路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不断冲击和碰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忽视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是高校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不容乐观。当前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经历导致明显的自私化倾向及社会的浮躁、功力带来的功利化倾向,无疑很广泛地影响着青年学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缺乏感恩意识,大学生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现象比较严重,他们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成了“啃老一族”;二是师生感情逐渐淡化,传统的尊师意识淡化;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抄袭作业甚至旷课,甚至出现老师批评学生,学生恶意报复等现象。三是对他人、社会情感冷漠,许多学生对国家、学校、他人的恩泽,如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帮助等,多视而不见,班级集体活动不热衷,申报资助虚报材料,获得资助后肆意挥霍,毫无感恩之心等。四是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和个人角色的关系,对社会的关怀表现的比较冷漠,对社会公德不予遵守,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等。

  (二)高校感恩意识教育效果不明显。包括感恩意识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教育形式教条化,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这种脱离生活的教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严重浪费了政治教育的时间和资源。感恩教育体系不完备,大学生对知和行不能很好统一。目前高校感恩意识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达成有效的统一,这就导致学生在感恩意识教育上“说时容易做时难”,学生在感恩意识教育上“听时激情澎湃,做时无法下手”的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感恩教育共分为三个阶段:头脑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外化。没有完备的感恩意识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们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说一套做一套,知和行难以统一。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陈旧、活动载体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目前感恩教育活动常借助于座谈会、朗诵会等形式开展,形式单一,载体利用单一,以致于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无奈应付。而且这样的教育活动只停留在改变受众认真层面而非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效路径

  提升感恩意识教育效果的前提是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提升感恩意识教育效果的重点是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全人教育提升;提升感恩意识教育效果的关键是依托适当的平台采取恰当的方法。

  (一)以节日为切入点,挖掘节日感恩意识教育内涵。节日是文化、传统的象征和载体。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要善于立足节日,借势引导,挖掘节日的教育内涵。恩情之大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可以引导学生深知父母不易,感恩要及时。给家里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每年的“教师节”,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感激老师和学校的培养,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清明节”既是祭扫先辈、缅怀英烈的节日,可以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扫墓,组织学生收看一场关于革命题材的电影。每年的“五一”、“七一”、“八一”和“国庆节”等节日,我们都应教育大学生,不应忘记劳动人民、人民解放军、共产党人。引导学生国家的强盛、个人幸福的生活都凝聚着身边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应该感谢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二)以特殊学生群体为重点,找准感恩意识教育的着力点。高校特殊群体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是最需要“雪中送炭”的人群,面向这些人群开展感恩意识教育活动效果最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如开展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对培养贫困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资助工作的良好发展。在贫困生中广泛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在校期间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服务社会。我院曾在贫困生中开展“感恩,不仅仅是给资助者写封信”倡议活动,引导贫困生除了感激资助者,贫困生更要学习好,争取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和国家栋梁。

  (三)以“施恩”为落脚点,引导学生将感恩认知转化为实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乐于“施恩”的行动。培养大学生“施恩”行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来实施。比如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情系灾区、捐款捐物”活动,义务献血、支教支医、走进孤儿院、养老院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学会“施恩”的有效载体。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格品质,是一种和谐的生存理念,更是生活中的大智慧。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感恩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树立正确的感恩心态。大学生只有拥有感恩的品质,才可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可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心全意地去回报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高校感恩意识教育现状及其实施路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意识 教育 现状 路径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