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论社会化中的压力与少年越轨的关联性论文

论社会化中的压力与少年越轨的关联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27

论社会化中的压力与少年越轨的关联性

  作者简介:曾怀莘,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书记员。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177-0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迈开步伐,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毫不示弱,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率一直居高不下并有节节攀升之势,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若想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必然要先究其原因探其根本,才能找出对策。笔者以法律视角为出发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未成年犯罪问题延伸开来泛化到青少年越轨行为问题,通过分析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与他们越轨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来探求导致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一部分深层原因,从而尝试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本文特别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压力”这个概念,缘于受到刘朝阳先生在《青少年犯罪再认识》一文中的启发,认为应当从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出发,针对在这一特殊时期里出现的特有的一些压力来建立起这些压力与青少年越轨行为之间的联系。

  一、青少年时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的压力源种类

  (一)学业成就与前途

  一般而言,青春期是一个为成年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准备的时期,所以人们对于这一时期中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以及它的表现方式给予了大量关注。而更具体地说,关于青春期中的成就的研究,关注的是年轻人在学习上的表现。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中,年轻人一直在接受测试,以确定他们和同龄人相比,学习上的表现如何。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的数量,以及他或她所从事的工作――成就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为其自我概念,以及他或她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老师益发焦虑,纷纷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未雨绸缪直至承担着揠苗助长的角色。个体在学业成就和在前途问题上受到的压力无疑会被普遍地排在了第一位。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亲密关系会上升为青春期中一个重要的心理社会方面的关注话题,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主要有发身期的变化,它使得年轻人由于拥有了共同话题而聚拢了起来;此阶段个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年轻人对于人际关系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个体渐渐从家庭的依赖中走出来,需要一个情感上的转移与依赖,转移的方向便为亲人之外的同龄群体,故而对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阶段的个体社会性的转变,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机会,比如学校就提供了大量这样的机会,同一个班级的群体、同一个宿舍的群体、同一个社团的群体等等,在客观上要求青少年发展起与他人相处交往的能力。在中国应试教育智商导向价值评判体系下,往往忽视个体情商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显现出了低智商,以致在人际交往中频频受挫。随着进入大学以及工作生活,人际交往能力越发显得重要,人际交往问题往往成为青少年时期个体第二大压力。

  (三)异性交往问题

  “人们认为,如果青少年向成人期的过渡过程是渐进或者连续的,那么这一过程就较为容易,而且不会有太大的压力。”①玛格丽特?米德在对于萨摩亚和新几内亚的年轻人的观察研究(1928/1978)中获得的证据则表明,在以下两种社会中,青春期中的性发展是平稳的,且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并不会感受到什么压力:一种社会是儿童可以在社会环境中公开而且随意地进行性方面的尝试,而另一种社会则是青少年与性有关的身份的转变并不会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

  显然,中国目前可以说是个半禁欲社会,中国人对于青少年的性行为态度是,没有严格限制但却也绝算算是宽容的,个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实现社会化就不可避免地在与异性交往方面遭受着压力,特别对于男性青少年个体而言,这种压力尤为突出。近年来,婚前性行为、婚前怀孕以及年轻人未婚同居等在近几年成为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网上和网下讨论的热点话题,表现了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伴随着关注而产生的就是聚焦在青少年身上的压力。

  (四)经济问题

  如下表所示,从未成年犯犯罪的目的来看,“为了钱财”而犯罪的比例为最高。

  表1 未成年犯犯罪的主要目的(%)②

  虽然这一数据不能反映经济压力是所有青少年普遍面临的最大压力,但它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确实要面临日益突显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而言。经济迅速发展与道德重建滞后引发物欲横流,地区差别与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经济消费不再仅局限于儿时的零食和文具补贴,而在其它更多方面对经济能力提出了要求。社交费用、意外医疗费用、衣食住行各项费用,家境贫困的青少年不仅往往捉襟见肘,而且有些人承受助学贷款等压力,深受经济问题的困扰。而另有一类人,他们是基于攀比心理试图通过追求名牌、吃高档食品、在社交上奢侈消费来提升自己价值和地位,在自己客观上还没有收入或稳定充足的经济收入时,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虽然外在风光,但在经济上早已亮起红灯,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五)家庭关系与变故

  调查显示,家庭中的巨大变故,比如父母或家庭中主要成员患急病、重病,或者家庭中有成员死亡,也会给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青少年个体极度的悲伤,对失去自己情感支撑体系后恐慌无措陷入痛苦的境地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又如家庭中争吵紧张的气氛、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家本来是个体心灵最后的避风港,是心理依靠的最后防守阵地,是自己重新获得支持和力量的地方,家庭的破裂和变故势必破坏甚至毁灭了这个港湾,这无疑是剥夺了青少年应对社会上其它各类压力的最大的支持系统,因此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大多遭受家庭变故的青少年要额外承受常人所不曾承受的压力。   此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源种类也在跟随着变化并且不断地出现新压力源,就如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突显,同时还有感受到校规纪律或法律行为等方面的压力等等,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

  二、压力应对方式的异化与越轨行为之间的理论分析

  对压力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应对问题上,总体上说,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青少年个体主观幸福感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阻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从而引申发展出一系列的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果青少年采用了消极问题关注应对和消极情绪关注应对的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一系列反映在行为上的问题。消极问题关注包括:(1)非自主与冲动行为;(2)幻想;(3)否认;(4)回避和麻木;消极情绪关注应对包括:(1)自责;(2)压抑;(3)侵入性思想;(4)情绪困扰。③

  为何会出现异化的应对方式?如果青春期的变化是普遍的情况,而它们的影响对不同之个体却是大相径庭。答案在于生物性的,认知的和社会性的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是由发生这些变化的环境所塑造的。换言之,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是由三类相当基本而普遍的变化,以及个体经历这些变化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今社会中,年轻人主要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度过青春时光。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资源的问题。“在个体拥有较多社会资源以及应对经验较为丰富的情况下,其可以在社会规范的许可范围内行动,调适自己的身体、心理和行为反应,以此缓解压力并转化压力为动力,其行为结果符合社会期望,从而获得成功。但是当社会支持资源缺乏和应对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压力的方式不符合社会规范或所达成的目标不符合社会期望,即压力应对方式的异化便很容易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④

  (一)家庭环境

  没有一个因素对青少年适应性的影响能超过他或她在家庭中与他人关系的质量这一因素的影响力了。正如一组专家们以90000名美国青少年的生活状况、行为表现和健康水平为依据所得出的结论那样:在所有考察的健康指标中,结果都表明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对于保护青少年免受伤害的重要性。青少年对于同父母及家人的亲密程度的感受,是能起到最为稳定的保护作用的指标。感到被父母关爱是有重要意义的。⑤

  这一结论事实上是被反复验证的,绝大部分有越轨行为的青年,尤其是有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追究他们背景就会发现,他们大都缺乏比较完整的家庭支持体系。家庭结构残缺、亲子关系简单化使得青少年个体从小没有感受亲情的温暖,久而久之而形成情感淡漠、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人有仇视心态的个性,为日后的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埋下了伏笔。同时,在有些家庭中,家长本身素质低、自身就有不良行为,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作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法律意识、道德水平低下,从而把这些潜在反社会或犯罪的可能性因素渐渐地植入孩子的灵魂当中。

  (二)学校环境

  事实上在现今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个体在20岁之前,大多数人有至少约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除家庭环境之外,学校环境也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当前学校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普遍的学校教育导向问题。学校教育应承担育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职能,而现实是,分数高的学生可以一俊遮百丑,完全忽视掉了学生在意志力锻造、抗挫折能力以及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造成众多学生在这些能够保证个体顺利地社会化的关键因素的缺失。第二个方面是在许多地方的基础教育学校里,普遍存在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辱骂殴打学生、给予学生不公平待遇,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使学生形成难以信任他人的戒备心态,使得这个本是锻造人格、学习知识的神圣之地却成为了部分学生心目中的极端厌恶之地。第三个方面是,当出现行为出轨学生时,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将学生开除、勒令退学等方式把责任全部推诿给了家庭,在家庭无力支持的情况下,辍学的迷茫青年在尚未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之前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就极易走上不良道路。事实上是学校用自私的手在迷途中的青少年身上狠狠地推了一把,把他们推向了更加不好的境地。尽最大力量保护好学生本是学校的义务和职责。

  (三)社会环境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由此带来的人口大流动、文化大传播进一步加剧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多元化、异质文化背景中,一个人进行社会化,常常同时面临积极与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强大到足以支配人的行为的时候,常人也容易向犯罪人转化。⑥多种文化的剧烈冲突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转型的阵痛,并可能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当把追求粗俗、庸俗当成正确的和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麻木,当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再会被责难时,群体会呈现出精神支柱濒临坍塌的状态,人们的生存状态是极其危险的。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尚未拥有完全的自主意识、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的群体,在这样凶险的大浪潮里,会完全被冲击得毫无方向,伤痕累累甚至粉身碎骨,陷入犯罪、反社会等越轨行为的泥淖也就难以避免了。

  三、针对原因寻找青少年越轨预防对策

  (一)发挥家庭的预防上功能

  很多家长在孩子越轨时还意识不到自己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不争气。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还时常需要进修学习,更不用说父母了。自古以来,中国家庭的传统是家长制,父母之命不可违,父母说的就是正确的,家庭氛围较为专制。尽管随着现代化,专制的气息不再那么浓郁,但还是以其它的形式残留着。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倡导父母与子女在家庭关系家庭教育中的互动理念。中国传统的“孝”所倡导的敬爱父母、尊老爱幼,在今天依然应当得到继承,但同时要将其与欧美父母对子女的民主平等,重视子女独立精神的培养相结合起来,为今天的中国家庭创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要经常进行自我教育,包括法制教育、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充分进行沟通和交流。   实证研究表明,家庭氛围比较专制的家庭,其子女往往比较胆小、内向,在面临外在压力和矛盾时,容易冲动而做出过激的行为。而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的家庭,孩子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独立、成熟、自信的性格特征,并且往往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富有探索精神、善于自我控制,在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不良诱惑时也表现的比较克制和理性。⑦

  (二)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

  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素质教育的问题,讲了多少年,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路径。教育应当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给孩子多样化的教育,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获得多样性的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学校教育应当在这样的思想理念指导之下明确自己的改革方向,开展自己的教育活动。(1)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进修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2)学校在机构组建上要完备化,建立并进一步成熟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由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3)在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让法制教育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已是势在必行,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加强社会防范

  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青少年提供先进的精神食粮。人与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割裂的。从未成年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来讲,由于他们处于成长阶段,对知识有强烈的需求,如果健康的艺术作品如果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的需求,那么就会给一些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从而造成未成年人文化归属的混乱、甚至丧失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以致走上邪路。

  并且,我们可以借助西方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如此协力营造起一个有效的社会防范机制。通过建立社区家庭教育知道中心,帮助家庭解决亲子关系障碍方面的问题并且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同时,可以开展社区活动,建立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正确向上的兴趣爱好,同时促进同龄青少年间有效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注释:

  [美]劳伦斯?斯滕伯格著. 戴俊毅译.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60.194.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红皮书课题组,《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岳颂华. 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与相关研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2004.

  邓希泉,李琳. 压力应对方式的异化――青年越轨行为的一种解释视角.

  狄小华. 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防控.社会学研究.2005 (3).

  南京市第十三期市管干部进修班第五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调查报告.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第74页.

论社会化中的压力与少年越轨的关联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 压力 关联性 关联 少年 社会化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