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08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16-0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1]青年对祖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否能做到“热爱”,能否全身心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青年所持价值观紧密联系。然而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今青年的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幸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真正优势,这让青年价值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讨论变得可能。

  一、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青年价值观教育就是一定社会、阶级依据其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年施加系统影响,激发青年的主体能动性,使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活动。”[2]一方面,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其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手段。

  (一)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之所以把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实践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又不是一朝一夕的,正如列宁所说:“真正建立社会主义的任务正是由青年来完成的。”而且历史也证明了青年在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共产主义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赖于青年的奋斗,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另一方面,从生物特性看,青年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值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稳定性差,可塑性极强。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使之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否则就可能走向反面。

  (二)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一个阶级一旦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必然会谋求思想意识的合法性,进而与旧的思想意识出现差异,发生冲突。而思想意识差异和冲突的核心实质是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为了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统治阶级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4]即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其思想意识合法性地位进行的有力辩护。因此,统治阶级把代表自己阶级的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理所当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对广大人民进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教育。

  综上所述,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加之价值观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赢得青年,就要从青年价值观教育入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方面说,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从横向和纵向都在加深。而青年的价值观又受到首当其冲的影响。相应,青年价值观教育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传统价值迷失的挑战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出了众多杰出人才。但现今社会,有些人特别是青年对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层面,把传统文化与封建、落后、陈旧等必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不可否认由于阶级历史局限性,传统文化当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但我们又必须承认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儒家文化强调“德性修养”“内省”等,对于青年健康人格、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意义重大。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总是在继承传统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然而,在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完全抛弃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导致“文化或者伦理迟滞”现象[5],进而迷失价值选择方向。青年价值观教育其实质就是给青年传授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何而来?一定社会的人们总是从历史传统文化中寻找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如果抛弃传统文化,没有文化认同,价值观教育就会呈现出一种漂浮无根的状态,青年在这种情景中就极容易迷失方向。

  (二)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主流文化乏力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等都经历着与外界的一个大交流、大融合的过程。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改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市场上的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原则似乎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于是出现了诸如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这与传统道德倡导的公平、诚信等价值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化上,伴随西方商品不断输入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渗透热潮不减反剧。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年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化,网络是其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中国网民数跃居世界第一,而这其中绝大部分又是青年网民。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化致使网络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而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极其不稳定,缺乏自制力和辨别能力,青年的价值观极容易受其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教育受到外来文化的冲淡,主流文化引导作用相对乏力,给青年价值观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应试教育挤压的挑战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从他的价值观那里找到答案。但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观教育却处于一种缺位或无位的境地。在以成绩、升学率为价值导向的应试教育浪潮中,分数不仅成为学生的命根,更成为老师、家长的命根。在这种价值导向下,青年价值观教育遭到了应试教育的排挤。要考试的科目学生就学,不考试的科目(思想品德课)学生一概不重视;同样,要考试的科目学校派的是“优质”的老师任教,不考试的科目学校派的是一般老师甚至是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学校以科目重要与否委派老师,也体现了学校对一个老师的重视程度。被派去任教非考试科目的老师自然被认为是能力不及或不受重视的老师,在心态上难免对学校、对制度存在一些偏颇的想法。老师心存不满,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的质量可想而知。这并不是说国家不重视青年价值观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文件、法规出了不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尽如人意。这严重导致了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缺位甚至无位。应试的教育制度、评价体制给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其直接表现就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四)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内容方法失当的挑战

  教育总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当前,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却存在一些问题,使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效率低下。在内容上表现为教材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分属于不同的机构编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编写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管理、领导,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由基础教育二司管理、领导,‘基础’课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领导,教材编写由思政司组织专家统一编写。三个阶段教材的领导、管理和编写人员各自独立工作,没有沟通,势必造成教材内容重复”[6]),所以造成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内容上的重复。比如,在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里有法律的相关内容,在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里也有相关法律的内容,只是多了相关具体法律条文的阐述。此外,重复的内容还有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在中学学过一遍,当进入大学时,老师在讲时青年大学生就会有抵触甚至逆反情绪。当然在这重复的内容里有合理的重复,也有不合理的重复,在此我们不展开讨论。在方法上表现为青年价值观教育方法单一。当前我们价值观教育主要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主导的讲授方法,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重理论、轻实践,把价值观教育课程当作知识传授的课程来教授。价值观教育重在指导人们实践活动,但当前不仅在价值观教育环节忽视实践,在评价环节也忽视了实践标准,而以考试的方式取而代之,使广大青年在价值观教育时重分数轻实践,致使青年价值观教育效率低下。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给青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对我们在进行青年价值观教育时如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主流文化、回归青年价值观教育合理地位以及运用适当的内容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拓展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涵

  载体,简言之就是承载教育因素的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活动时要借助适当的载体来传导教育因素,以达到使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而传统文化内涵着丰富的育人因素,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抛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漂浮无根的教育,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极易迷失方向。因此青年价值观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此为载体,拓展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内涵。

  1.重视民族经典古籍的教育。《诗经》《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古籍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但如今非专业人员对这些古籍很少触及。《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但有很多青年都没能细细品味。青年价值观教育应该探索一条以经典古籍为载体既揭示经典古籍的文化内核,又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既符合文化传承规律,又适应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特点;既严肃又活泼的价值观教育之路。

  2.重视民族传统礼仪的传承。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礼”曾被视作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促使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而“礼”又蕴藏在人们日常生活行为、重大节日庆典等之中。日常生活行为中的“礼”包括对父母、兄弟、师长的尊重等,重大节日、庆典之中的“礼”包括祭祀等一系列仪式。看似烦琐的礼仪,实质蕴含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人礼”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对青年价值观进行教育,发挥其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二)以理论灌输为基础,明确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流方向

  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多元文化并存为青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机遇,使得青年价值观教育可以借鉴并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并存也给青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由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青年自身认识能力、辨别能力、自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极易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假使选择错误,必然会影响到青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主流文化统领青年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进而塑造青年甄别、选择正确价值观念的能力。对于如何用主流文化统领青年价值观发展,学界见仁见智。有的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寓教于行、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管,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以达到教育目的。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虽然能达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达到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原则性的理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不能达到目的。列宁曾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因此,对于我们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家性质等理论,必须要坚持理论灌输,在广大青年中大胆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传播主流文化。其中关键是“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只要青年在价值观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方向,就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岿然不动。   (三)以教育改革为契机,回归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地位

  当前,教育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老师、家长甚至社会一味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高学历等,而忽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致使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无位的境遇。

  教育改革关键是变革评价标准,促进价值观教育回归合理地位。首先,学校不能以成绩论成败,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统一指导下,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顾学生的特殊性,一律以成绩论成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结合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既为社会培养工人、农民,又为社会培养画家、歌唱家、科学家。其次,社会不能以毕业学校、学历论成败,应更加关注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一味地追求名校(非“211”“985”不要)、高学历而忽视其道德、能力因素。因此,为了找到好工作,学生挤破头都要上好大学,而这自然要求高分数,这就自然造成了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价值观教育受冷落的现象。要使价值观教育回归合理地位,唯有变革选人、用人标准,做到不唯学历、只唯道德、唯能力。这是对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新的要求。

  (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更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

  青年价值观本质上归属社会意识层面,由社会存在决定。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相应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青年价值观内容及教育方法。针对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重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编写教材的机构不统一和讲授方式单一。因此,为了提高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统一规划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建立一个专门机构统一规划教材的编写,不仅在教材内容上而且在教材结构上都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样就可以避免教材出现简单重复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其次,改进青年价值观教育方法。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几乎属于满堂灌。而价值观教育要达到目的不能止步于内化价值观念,还必须将其外化为行为。所以,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应该坚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这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域 教育 思想政治 价值观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