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论中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论文

论中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25

论中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以高度的凝练性、优美的节奏与韵律被人们广为传颂,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提高人的文化底蕴,陶冶人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等,每首诗都是诗人苦苦创造得来的,正如贾岛所说的“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选入中小学课本的诗歌更是难得的佳作,经过历史的传颂经久不衰,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朗读教学尤为关键。诗歌本身讲究韵律节奏,非常适合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朗读中可以再现诗歌意境,突出诗中形象,表现诗的内容,单调的朗读对学生而言确实有些枯燥,所以要改进朗读方法。

  一、范读

  由于诗歌据现代时间比较久远,有些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或多音字的关系,或学生自身的原因,难免读错音。所以范读尤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间”是个多音字,这里根据诗歌的平仄变化应读“jiàn”四声,不少同学读成“jiān”一声。

  二、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诗歌节奏,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与友人惜别时的场面,要用一种轻柔、深情的语气才能表达出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深挚的惜别之情。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别诗的悲情,“满天都是黄云,把太阳变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飞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没有知己,凭你的修养和人品谁都会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表达作者开朗豪迈的胸襟。

  三、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要想将作品朗读好就必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写的,当时金兵已经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团却在苟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使那些权贵们沉醉其中,把杭州当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看见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经常欣赏到你那高超的艺术,如今在这美丽的江南,正值落后时节我又遇见了你。通过泛读,学生可以领会这种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终于与故人相见,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景象,如今的国事沧桑,人生飘零,不禁让人感慨时代的沧桑、人生的巨变。

  四、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

  诗歌是美的艺术,能给人美的享受,朗读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诗歌的美,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诗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凝练、简洁、准确、生动是其特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爱上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自然景物,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绝的黄河向东流去,语言朴素、浅显,画面却高远宽阔,后两句写意,想要看得更远,需登上更高的楼层,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寻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谓的“诗情画意”,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美丽的秋山黄昏图,雨后的秋山,空气是那样清新,皎洁的月光充满了松林,清清的泉水从溪石上流过,竹林深处传来一群少女的欢声笑语,一支小巧玲珑的渔船顺着溪水顺流而下,掀起了一阵阵涟漪,这一切都好像历历在目,让人清晰可见。

  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鲜空气,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惬意,溪水的流动,还有诗人希望远离尘世、回归乡土质朴生活的心声,这种清新的、明净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产生心胸荡涤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时可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沙白”、“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词语中读出意境苍凉、悲壮,气势宏伟壮观,还有作者长年漂泊、忧国忧民、老病孤苦无依的景象,让人心中无比悲凉。

  3.情感美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中蕴含的情感是诗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歌不会打动任何人,每首诗表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失地,喜极而泣,眼泪沾满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点忧愁都没有了,收拾诗书和行李,趁着这美好的时节好返回家乡。全诗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喜”字,作者无比兴奋,可以说是情感的迸发,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这首诗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

  再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在孤寂荒凉的农村居住仍然不感到悲哀,每天都想着奔波疆场,保卫国家,夜已经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在迷迷糊糊中梦见自己身披盔甲,骑着战马踏过冰河,出征北方疆场。全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所以,不管是兴奋的还是哀伤的,沉郁还是激昂,都是作者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创造出来的。

  通过诗歌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诗歌,从而对古代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学中,诗歌朗读尤为关键,从中可以挖掘诗歌蕴藏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传统文化。

论中小学语文诗歌朗读教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小学 诗歌 语文 中小 教学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