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探讨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01

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探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已经公布,该决定的第42条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新京报 3月23日)。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将进一步得到实践。“十二五”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未来地方本科高校作好职业化教育改革的基础准备是必要的。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的详细的配套措施和政策,但是基于我国发展的规划,职业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应做好前期的策略指引。“职业化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虽然各国赋予其不同内涵,但大致都可以这样定义:指以在校大中专大学生及研究生为主体,由政府主导,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并提供相应的平台,使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通过一定的职业培训使其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并最终培养学生完整的现代化职业能力的教育。其内涵应扩展至研究生阶段而不仅仅局限于中高职院校。我国实施全面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源于以下原因:(1)就业供求关系的矛盾。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同时,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2)从大学生就业的经验来看,市场普遍倾向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或有培训经验的人才;(3)我国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比例严重失衡;(4)我国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培养人才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有巨大的需求;(5)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中高职教育,但是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不足。从我国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战略角度,我国企业仍然处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创新型的复合结构形式,培养具备创新知识和应用型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有利背景,从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实施职业化教育改革的准备工作、职业化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措施等方面,探讨以期后续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实现职业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职业教育实施的效果和我国实行职校的经验来看,职业化教育并非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的绝对良方,如果不能清醒认识职业化教育的本质和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结合国情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那么职业化教育改革将出现反效果。对待职业化教育,建议不能一味美化,应该辩证看待,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本文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经验,提出目前还存在的几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由于企业在规模、条件及环境有着巨大差异,是否完全满足教育培训的要求目前还需要进行全面评估;此外企业是否有足够精力去提供平台为职业教育服务则需要兼顾其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由于承担教育培训的企业提供人力物力并遵守许多额外的规定,因此是否会阻碍企业的发展需要格外注意。

  (2)承担教育培训的学校和企业需要负担一定比例的支出,这种支出是否纳入年度财报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解决如立法;此外某些企业会认为付出的代价较高,因此是否会导致企业消极敷衍对待职业培训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3)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的细分致使大学所需专业知识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样将导致进入职业培训的学生难以适应复杂技能的培训过程,其效果可想而知。

  (4)无论是学生还是工种,都存在一个选择对接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是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些周期来确定,人与岗位之间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

  (5)不同专业需要不同企业,即使是相同专业培训的企业的选择数量仍然较多,由学校承担联系培训企业的任务较大,涉及到选择权和接受义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仅由学校负责难以完成。

  (6)一旦将学校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链接,势必导致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实现直接关联,虽然可以适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但也会影响学校的规划,如何消除两者的矛盾应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引起足够重视。

  二、职业化教育改革实施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改革工作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命运与前景,一旦实施将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推进。为使后续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对教师进行职业化教育的思想与技能培训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一支满足需求的教师队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教师是直接主体,属于重要的实践者。现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教师虽然具备行业的理论知识,甚至很多承担科研工作,但是大学教师主体缺乏深厚的工程实战经验,更无法做到具备涉及所有课程内容的工程经验,因而还无法适应职业化教育改革的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要首先从思想上使大学教师认识到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对其做出的新要求,从“三尺讲台”走向“生产实践”,结合实践来“传道授业解惑”。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应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逐渐将基础理论教师和专业教师转变为具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学术型教师,注重“学问与技术”的平衡性。前期准备阶段,应实施一定周期的技能培训以实现这一目标。   2.选择部分地方企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试点与示范基地

  建立现代企业,一方面,有助于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也有益于企业自身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才对企业的适应度是吸纳人才的先决条件。地方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人才的支撑。选择部分地方企业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试点与示范基地,要凸显“现代企业”的特点,通过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又创造培养人才的环境,实现企业最终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减少了人才培养的周期成本,效益显著。

  3.全面转变教师考核方式

  以往对大学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科研及论文;如果让教师再承担培训工作,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效果来说都会大打折扣,将会使培训工作成为形式。但是,目前大部分大学教师均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擅长的也是学术科研;职称评定等考核以科研成果为主,因此大学教师任务较重、时间较紧,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职业化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应该将职业培训过程纳入教师业绩的考核指标,形成“普通教育教学、职业教育培训指导、学校科研论文、企业科研贡献”为主的全面考核要求。这样可以使大学教师均衡处理所有教学任务,并鼓励其将“科研成果”转换为“企业生产力”,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4.配备并编写专门的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及指南

  任何教育都必须以“纲”为本,否则会缺乏具体行动的方向,可能导致学生比较盲目,因此需要校企合作出版相应的教学指南以提示教师讲授的主题。建议为突出产业特色,应以地区职业化高校为联盟进行《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南》教材编写,强调实践,紧扣主题,并进行年度的知识经验更新。

  5.出台相关职业化教育制度与措施

  制度是举措落实的重要保障,没有完整的制度支撑,将使许多设想沦为形式。在实施职业化教育改革前必须全面、细致的配套相关政策,特殊情况下应以立法的要求规范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的有效实施。立足于以学生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应该出台以下相关的制度法规:(1)保障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环境、条件及权力;(2)对学生教育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管;(3)对职业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培训经费、课程设置、培训任务、学制、周期、教师学历水平、教师资格与考核、管理体系作具体规定和要求;(4)对教育培训的资金来源、教师薪酬及奖励进行明确的规定;(5)明确学校、企业及政府的责任与义务;(6)对大学本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理分配、系统性的教学大纲与计划、继续教育与深造作详细的规定。

  三、职业化教育改革实施的具体建议

  结合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针对职业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域挑战,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建议:

  1.培养新型职业化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即要求专业课教师,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职业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不仅注重前期准备阶段,在后续的教师生涯中完善这一有益的经验模式,并在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和要求要高于职业院校,除了培训自己、指导学生还有创造企业效益,因此这与传统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内涵更广、实现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是这种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出发点,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则依靠不断的经验积累。企业中资深的一线工程师经验丰富,发挥指导年轻一代的责任,他们的实践可以转化为大学教师的理论源泉。教师走向企业,进行组织培训与生产实践将之转化为理论知识纳入《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南》。

  2.合理设置大学课程

  大学课程主要以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为主,有些课程是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基础理论课一般在前两个学年进行讲授,专业课在第三年和第四年讲授。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由学校自主决定,而且要与行业发展相适应。行业需求相比理论研究注重实用,因此将行业企业的资深专家担当课程开发顾问;有条件应该开设与行业相关的实践课程。总体上,可以将职业化教育的课程分为基础理论、理论专业过渡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后者需要增加企业实践内容。

  3.选择以行业需求和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而在企业培训,学生的定位要彻底转变,应该由学生转变为职员,职员的要求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要保证教育质量,大学教师要发挥助教的作用,这与学校的角色完全不同,大学教师应在企业担任职员或工程师助理职务,在资深工程师的安排下配合完成学生的培训;另外,可以指导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彻底摒弃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职业化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够用优先。在培训过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制订个性化清单,结合学生的特性特长兴趣甚至是职业生涯规划,给出人才培养的导向。

  大学本科职业化教育并不区分学术与专业,定位是以学生为核心,职业化教育应该是服务性质,而不是一刀切将人才的走向限制。这与职校的明显区别在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对于未来有自主选择的应用型大学生。

  4.严格实施学生培养的考核指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涵盖政府、社会、企业及高校多个单位,需要精心筹备、共同谋划。效果好坏取决于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促进教学并进的有力措施。建议以企业服务型的高度直接指引高校考核,结合高校考核和企业考核两者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由企业对考核的指标、要求、期望值及效益给出建议,取代学分制为评价建议书,为因人设岗提前作好必要准备。以往企业寻觅人才是因岗聘人,即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招聘人才,但这种方式忽略了人才的个性特点,原因在于人才只有到岗位,方才知道自身的适应性及岗位的匹配程度。考核指标的顶层设计,就是适应人才的自身特点而做出的预先评价,做好考核指标的个性化清单,有助于企业对人才的合理分配。

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本科院校 教育改革 本科 院校 改革 地方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