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03

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今年8月,笔者有幸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学习,众所周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面典范,为新加坡经济腾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比我国的职业教育,笔者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工厂理念”的阐述

  1.教学工厂的概念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双元制”的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其本国国内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其主要思想是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营过程紧密结合,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者企业具体的日常运营而不是简单的模仿从而获得今后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际经验。

  2.教学工厂的主要特点

  (1)表明了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性质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独具的鲜明特点,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相比,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上投资较大,另一方面其与企业密切相关,离开了企业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源,离开职业教育,企业的人才贮备会陷入困顿状态。所以,职业教育必须紧紧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在此基础上引领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革的潮流,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

  (2)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属性,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根据南洋理工学院的有关介绍,“教学工厂”模式下,学生在第三年,会将一年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的时间学习本专业的实际应用课程,另一半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生产中实际的技术改造或者相关的课题项目。所进行的技术改造、课题项目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由于学生所进行的工业项目设计都是接受企业委托,在生产过程和运营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其所开发的产品甚至有部分可以申请专利,成为了该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内前沿、先进的技术,学校成为了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参与技术攻关的学生进入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融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综上所述,在“教学工厂”这种模式下的新加坡职教不仅迎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技术人员,同时,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起到了超前指导作用。

  (3)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思想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每学期都有8周时间赴企业一线在实践中学习,企业将对每个学生在企业时的表现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估,而每个学期由企业做出的考核评估将会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方向及就业情况起到重大作用。此外,南阳理工学院还会安排教师对每个毕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项目设计指导。在这6个月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用不少于40个小时完成企业项目设计。纵观整个3年在校期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所用课时数占到了总课时的70%,理论课程只占总课时的30%。

  二、由“教学工厂”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工厂和工学结合两种模式的区别

  从表面上来看,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我国的工学结合两种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着不少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

  “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设置,是完全由市场为导向进行的,由国家和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式的走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预测,这样专业设置便走在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沿,而学校不会总是根据市场已有情况做出调整。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尽如人意。根据王伯庆教授的一项调查,有32%的学生反映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结果就是往往会出现市场急需的人员学校“产不出”,而已趋于饱和甚至已经饱和的专业却每年仍旧有大量毕业生,造成部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2)课程体系建设上

  实际上,在“教学工厂”模式下开发的课程体系,通过种种手段,保证了用人单位在课程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拥有决策权。

  而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对课程设置的主导权几乎没有,虽然随着近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课程体系架设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过分注重“项目化”而带来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等诸多问题。

  从整体上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实现了“工学结合”,但是从局部着眼,仍然有诸如重构后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怎样更趋于合理、新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等一系列问题。

  2.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

  (1)“教学工厂”模式下的师资队伍

  新加坡在“教学工厂”的模式下,师资的配置以市场为导向,教师的最重要的职业素质是与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高度契合,对教师最少五年企业工作经历的要求,使得其教师自然是“双师型”的,教师的工作经历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需求,又有效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去工厂“回炉”,形成了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

  (2)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最近几年,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从多方面积极探索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与新途径,通过在职业院校实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改革,各地陆续开展了通过理念引导、政策保障支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缩短了教师由学科模式下的毕业生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时间,一大批“上的来、下得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不断壮大。   (3)“教学工厂”师资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尤其是那些由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些院校鼓励教师下企业,上技能培训班,但由于教师评价机制尚未健全,使得大批年轻教师对技能的需求只停留在“取证”的低级阶段,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历、学位的考取中。同时,教师长时间只从事教学活动,而不去企业一线锻炼,即使去了企业,也很难让企业技术人员视为同伴,导致下厂锻炼浮于表面。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看中的企业优秀人才在向学校引进时又会遭遇到诸如“编制”“待遇”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本来有志于职业院校教学的企业技术人员望而却步。“学校人员出不去”与“校外人才进不来”这两个问题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大难题。笔者认为,要突破以上难点,首先,国家要给与学院政策经费的支持。其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渠道应以现代企业为主,在各地政府的协调下,通过种种行政手段来鼓励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建立“访问工程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鼓励教师以工程师的身份下企业,参与企业运作全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完善自己。在企业中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培养一批技术先进、队伍稳定、授课时间能得到保障的“高工教授”,吸引更多的企业优秀人员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形成厂中有校、厂校合一的局面,使得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3.从“教学工厂”看高职的技能训练

  (1)我国职业学院技能训练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行的技能培训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校内实训模式。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很多职业学院在校内建立了自己的仿真工厂,这些校内实训厂的建立,极大强化了学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工作岗位出发,从具体的工作任务出发,强调以能力本位,通过任务引领式的实训项目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加以整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一个个完整的,具有真实工作背景的实训项目来完成教学活动。但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台套数不足,一体化师资缺乏,实训教材建设落伍等问题。

  第二种,是“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是各地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得出的一种具体化的教学方式,是在校企合作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含义是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赴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其形式多样,成效各异,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涉及政府、法律、学校、企业、学生家庭情况等各个方面。

  第三种,是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这是在学生完成校内理论教学后,在工厂生产岗位上顶班的一种实习,也是今日媒体上沸沸扬扬的“学生工”实习,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学生顶岗后,学校、家庭、企业都疏于管理,使得部分学生出现思想上的偏差,技能上的退步。送上所述,这种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并修正。

  (2)“教学工厂”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在目前国家投入不足的环境下,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技能训练之路,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借鉴“教学工厂”的先进之处,以校内实训为主体,以工学交替为补充的实训之路,我们应当加强实训室的建设,注意实训项目开发的先进性,实训教材的实用性,注重培养一批功底扎实,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我们首先要选择技术先进、工艺过程具有典型性的企业作为我们校外的实习基地。把校外实习作为校内实训的补充,且时间不宜过长。鼓励有项目研究,有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对师生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督导。尽量说服企业配合学校对下厂实习的学生进行监管,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技术服务、智力支持,从而得到企业的支持,实现学院企业双赢的目的。学院要注意协调企业、政府、学生家庭各方面的关系,不断总结,取得更好的实效。

关于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职业教育 职业 关于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