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论3D电影沉浸性感觉美学的审美体验论文

论3D电影沉浸性感觉美学的审美体验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6

论3D电影沉浸性感觉美学的审美体验

   从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形成的2D电影,到利用人的左右眼瞳距形成视差的3D电影,无不在利用观者的眼睛形成不同的观影方式,从而在幻象中从感知故事到沉浸性体验的感觉美学的形成。3D电影在2009年后引起全球关注,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迄今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观影大潮。在2D电影中感知叙事的同时,又加入3D电影近距离的接触,使观众完全沉浸于电影的幻象中,充分体会近距图像优越距离感觉的体验美学。“3D电影满足的已不再是观众最基本的观看故事的需求,而是顺应消费时代的潮流,利用视听震撼的强化,营造身临其境感向体验美学倾斜。”[1] 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立体的画面与多通道的音效,形成的虚拟的立体化空间着实让受众充分沉浸于林海雪原的美丽壮观与枪林弹雨的震撼中。

   电影从诞生之日至今,一直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2D到3D再到4D电影,始终是在技术不断发展与演进中使观众如痴如梦般感受着影像奇观的光怪陆离的魅力。特别是在3D电影中,借助于计算机图形学与传感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出的真实场景或虚拟环境,让观众看到了美轮美奂的画面。电影《阿凡达》中的星球、人物角色、场景,《2012》中的地陷、海啸、地震和火山,《泰坦尼克号》中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没,等等。3D电影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成熟,逐渐成为影院中的主流,增加了票房的收益,同时更给受众带来不同的观影感受。看3D电影《阿凡达》时,我们仿佛置身于潘多拉星球上,完全没有了画框的影响,一起与片中人物飞来飞去,感受着那如梦如幻又气势恢宏的图腾、瀑布、山峦植物及似水母一样的树精灵等。消失的画框边缘域下,受众似乎有着一种幻觉,完全沉浸于影像奇观与声音震撼包围的360°全景范围之中,由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到影像进入之幻觉,从而形成身处影片之中的感觉,从而促进了感觉美学的形成,实现了与2D电影不同的审美方式与观影体验。

  一、消失的边界:3D电影中幻象互动的感觉

   拉特利尔认为:“技术的进化是树状的,每个新步骤都像一个树节,上面长着许多分枝,引向其他树节,上面又产生出新的分枝,如此等等。”[2] 从利用一台摄影机拍摄到两台摄影机同时按一定角度拍摄,从左右眼看同一个影像到左右眼分别看两台摄影机的影像形成的3D电影,在2D电影技术基础上,让受众看到了立体的场景,不再像2D电影在拍摄中一定要注重构图,注重主体,陪体的位置来呈现出三维空间效果,让受众在二维的平面中尽量看到三维空间的效果。3D电影是直接让受众在三维立体图景中置身于飞石走兽、浩瀚太空、林海雪原等壮观的场景之中,已完全突破画框带给我们屏幕内外的界线, 画框的局限性已完全突破,我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幻觉中,“一种不分现实与参照系的幻觉,一种人工重建世界的幻觉,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将以幻觉破灭为代价而享有一种完全的免疫力”[3]。创票房新高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老虎的扑斗、火箭炮的射出、老鹰的叨啄、雪海的广阔、威虎山的险峻等都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再加上不同层次的枪声、炮声、叫喊声等,让我们完全被眼前的幻象所迷惑,甚至在老虎扑来,子弹射出时也不禁要躲闪一下,耳鼓震动且瞪眼直观。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三维处理后的幻象比真实场景还要逼真,3D电影《银河护卫队》中的浩瀚无边的银河系,展现着我们现实中永远无法真实进入的美轮美奂的太空,观众的好奇心也自然膨胀至最大,暂时已俨然脱离现实世界,完全置身在如梦如幻的银河世界中,片中那狡猾的浣熊、诚信可靠的树人都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星空的美丽与那个虚拟世界的真实。3D电影真正为我们打破了屏幕内外的边界,不再让屏幕冷冰冰地被动让我们去看,受众在那个已被打破的框下,完全进入电影的幻象中,随爆炸的弹片而躲闪,随场景的壮观而慨叹。正如康德认为的,“时空是我们得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感性、知性、理性形式得以存在的绝对前提”[4] 。3D电影技术创造了立体的空间,创造了客观空间中又一虚拟空间的再现,观众则在融入的虚幻光影世界之中,看到空间的真实,时间的交替,观众甚至和这个不断变化的光影世界中的人物在面对面交流,这些都是以消失的影像屏幕画框的边缘域为前提,从而使受众随着3D电影中的幻象进入到超真实的体验之中。后现代理论家、社会学家博德里亚认为在由电子媒介构成的仿真世界里,不再有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区别,表象就是真实,而且提出基于影像的“真实”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超真实”的“幻象”,博德里亚认为,这种“超真实”颠倒了媒介与现实的传统关系,如今不是版图先于地图,而是“地图导致了版图”[5]。3D电影中观众已不是通过画框看到幻象的世界,而真正做到通过幻象看到另一个世界。

  二、沉浸的幻觉:3D电影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

   电影借助技术,以活动的画面配以立体化的声音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沉浸于视听盛宴中,画面形成的虚拟的场景中受着声音的诱导,才能够完全感受到画面的超真实性。声音中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突破影像的平面效果,给观众以立体的感受,并能通过声音产生联想,从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6]

   技术的发展使电影由无声变为有声,使有声电影从单声道变为双声道再到多声道,从立体声到环绕立体声再到5.1、7.1声道,让我们尤为声音带入画面的沉浸感而感到不安,特别在3D电影中,声音的震撼直击我们的心脏,在无画框限制下我们会随之感到不安,有极强的画面带入感,沉浸于故事的情境中,这是2D电影所不具备。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片段中,凶猛的老虎从山上飞奔而下,看到杨子荣后,猛扑过来,随后跟着杨子荣爬到树上,当我们只看到画面时真实感并不强烈,但当猛虎发出“嗷嗷、嗷嗷”的叫声与树干“吱嘎、吱嘎”断裂的声音时,我们已完全屏住呼吸,置于画面中,当左声道听到叫声时,身体会不自主地偏向右侧,随着老虎的扑向位置不同,更随着音效在不同声道传出,而左右挡之与屏住呼吸,完全沉浸于老虎与杨子荣的搏斗中。    作为当代艺术的电影,百年的发展历程,从起初模仿录制生活片段到如今的梦幻艺术,综合了戏剧、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当然更离不开技术的不断革新与主体人的体验。电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声音艺术的进步,人类身体感知的真实促进了电影技术的进步,声音艺术的表现更体现出人类身体感知的沉浸,从而达到超真实性的体验。3D电影中的声音更以较高的信噪比与极强的宽频响等使3D电影中的声音具有立体感、方位感、层次感等,使受众沉浸于奇幻的影像幻觉中,从而达到观影时的合二为一,全身心地进入立体化的声音与三维影像所围合的虚拟影像中而忘记现实世界,沉浸于银幕世界的故事中。

   近五年迅猛发展的3D电影呈现出的依赖于技术化生存的现象更加显著,电影艺术其物化的现象既依赖于技术生存的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似乎正越来越经常地和偏好地指向它原本应当尽力超越的现实的‘物’,并且还竭力展示它的影响现实生活的‘实力’,而非原本被强化的精神之力”[7]。这就是3D电影艺术的技术依赖性的“物化”再现,也更是使受众能够在3D电影沉浸的幻觉中获取超真实体验的缘由。

  三、表现的反思:3D电影感觉美学的感受

   纵观3D电影,像《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等影片,都获得了较高的票房,但其背后强大的制作团队与技术手段也更让我们慨叹不已。电影《泰坦尼克号》借助2D转成3D的过程中,利用300名工作人员,对每一个物体与角色都重新绘制其3D效果与深度,利用一年以上的时间才将其完全三维立体空间的效果呈现出来。“新技术把更多的文本、图像和再现带给全世界的人们。”[8] 3D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不仅以浩大的泰坦尼克号沉船场面让我们身临其境,而且还加强了观者与剧中人物的联系,让观者拥有与角色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真正形成3D电影观者体验后的感觉美学的形成。

   2D电影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让我们感受到画面的超越,声音的夸张运用,我们甚至能听到针落到地上,水珠落到手上等的音效声音,更让我们看到《2012》 里地球毁灭前的灾难。而这些又随着3D电影的呈现,从观影上发生着变化。从2D电影注重叙事及内容的传递,到3D电影超级精细的影像加工,在突破了画框限制的消失的边缘域下,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在3D电影观影的神秘而黑暗的较大空间中,在三维空间的立体化场景传来震撼的声响,调动了我们视听感觉的全部注意力。观众现实的身体全然消失,完全融入其屏幕内的故事之中,影片中的角色与观众完全融合,使观众进入到暂时忘我状态,使身体感觉完成优于影像意义的呈现。因此感觉优于意义是典型的3D电影的审美体验。

   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家感觉美学的提出者,吉尔?德勒兹在科学、哲学与艺术的横向平面的基础上提出感觉美学。“德勒兹洞悉到了欲望、快感、主体性不能完全说明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而以感受、生成、感觉取而代之,创造性地提出艺术是感觉的组合体,是纪念碑,把艺术视为际遇、事件、绵延和运动的过程,在时间、空间、身体的全景图中,通过色彩、音响、运动、力度、强度、节奏而生成感觉,从而实现了美学的真正转向。”[9] 3D电影带给我们全新的观影体验,从与画面中人物同呼吸和场景的赞同,到与时空影像的互动,沉浸,我们在其离散的、跳跃的幻影流中感受着时间交替,空间组合,光影变幻,音响力度等包围的节奏,从而生成超越于我思故我在的融入幻象中的感受之中,形成基于感觉、生成与感受的审美形式。

   借助科技发展与艺术融合的3D电影让观众在消失的边框限制的边缘域下,有了身处于屏幕内场景中的幻象感觉,并随着声音的带入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幻觉,在比真实场景更加真实的模型设计的超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游走,从而生成比感知更加强烈的此时空下的超现实感,从而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感觉体验,这也是当下3D电影被大众接受与进行娱乐消遣的真正原因。正如杰出的,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在《话语,图像》中提出的,“后现代的感受性是图像性的,它使视觉感受性优于刻板的词语感受性,使图像优于概念,感觉优于意义”[10]。

  [课题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艺术素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406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3D电影沉浸性感觉美学的审美体验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美学 审美 性感 体验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