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电影《道连·格雷》与原著的主题比较论文

电影《道连·格雷》与原著的主题比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7

电影《道连·格雷》与原著的主题比较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英国作家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主人公道连?格雷在看到画家霍华德为他画的肖像画后,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他受亨利勋爵影响,认识到青春与美貌的重要性,不顾霍华德的劝诫,用灵魂与画中的人物换取青春,之后恣意享乐,犯下累累罪行。但时光和罪恶都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印记,他依然年轻俊美,画中的人却渐渐变得丑陋苍老。最后,道连无法忍受画中的自己狰狞的面目,举刀向画像刺去,却倒地而死,其面目变得丑陋苍老,画像则恢复了原来的形象。2009年,英国导演奥利弗?帕克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电影《道连?格雷》沿用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但表现的主题与原著相比,大相径庭。本文试图从唯美主义精神的消解和道德主题的凸显两方面比较小说与电影的不同之处。

  一、唯美主义精神的消解

  电影作为娱乐产业,不得不考虑大众,而大众的趣味更倾向于娱乐而非审美,这就使得一些电影导演看重娱乐价值,忽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发掘和审美价值体现,致使其电影作品庸俗化和平面化。电影《道连?格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整部电影笼罩在昏黄黯淡的布光之下,给人一种压抑憋闷之感。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道连一出场便做着杀人运尸的勾当。在电影的叙事过程中,不时穿插道连童年遭受虐待的回忆,昏暗的小屋,佝偻的老人,扬起的拐杖……整个场景阴森恐怖,毫无美感。画像是电影中的重要道具,画中的人物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时常从画中探出头来,小说中道连与画像的多次精彩互动被转换成惊悚的刺激。小说中道连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趣味高雅,爱好艺术、设计、香芬等一切具有美感的东西,始终保持感官的高度敏锐,执著于体验和探索新鲜事物,他为画像之美深深折服,想到自己将容颜衰老,于是心生嫉妒,最终通过与画像互换灵魂的方式达到留住青春的目的。而电影中的道连则是一个放纵肉欲的人,在出卖灵魂之后,他纵情风月场所,玩弄女性的感情,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影片在表现这些场面时,运用大量的旋转镜头和模糊的灯光,营造出一种颓废奢靡的氛围,这些在表现人物性格变化方面虽有一定作用,但也使电影失去小说所具有的艺术美感和审美内涵。

  小说中的画家霍华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像热爱艺术品一样热爱道连,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如果说,亨利是一副毒药慢慢腐蚀道连让他堕落,那么霍华德则充当道连的屏障保护他不受世俗沾染。正是二者的对抗以及道连在其中的挣扎才使得小说充满魅力。然而,电影中的霍华德对道连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更像是一个无所谓的旁观者和追随者。而且,在影片中表现出的两人间的同性恋情感给人一种变态之感。虽然电影赚得了一部分眼球,但是,这样的剧情设置没有了艺术的诉求,使电影囿于俗套。

  王尔德认为“生活模仿艺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发明一个典型,生活就设法去模仿它,在通俗的形式中复制它”。艺术具有无上性,而生活却不完美,它粗俗、单调、贫乏。王尔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物欲膨胀,功利主义盛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观表现了其维护艺术的独立性与纯洁性的决心,他试图用艺术之美来抗击庸俗的社会现实,坚信美的艺术可以为生活提供模仿的对象。然而,艺术至上的唯美精神与现实生活却产生了激烈冲突。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西碧儿的悲剧正是以唯美的精神对待生活的结果。西碧儿是道连在一个下等剧院结识的小演员,她拥有美丽的外表和高超的演技,莎士比亚笔下美丽的女主人公在她的演绎下,都能重获新生,这让道连心醉不已,很快便与之相恋。但是道连对西碧儿的痴迷与其说是现实中的男欢女爱,不如说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对美的追求与对艺术的痴迷。道连是以唯美的精神来看待西碧儿的。他将西碧儿看成是艺术的化身,成为她的崇拜者。然而,在西碧儿那里,艺术与生活分属不同领域。西碧儿在获得爱情的同时失去了表现艺术的能力,她认为真实的生活更为重要,因而舞台上的一切在她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而在道连看来,西碧儿失去了艺术表现力,就无法成为自己爱的对象,因为他爱的是展示了艺术之美的西碧儿,而非现实生活中的西碧儿,所以道连说:“你扼杀了我的爱情。”面对艺术与现实的矛盾,道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艺术,失去了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西碧儿再也不能激起道连的爱与激情,他毫不掩饰对西碧儿的厌恶之情,无情地抛弃了她。西碧儿不明白为何她对生活的正常要求被道连视为庸俗、无聊,在被道连抛弃后,她自杀身亡。可以看出,正是道连对待生活的唯美态度以及他对艺术化生活的追求导致了西碧儿的悲剧。

  电影《道连?格雷》主人公对待艺术的态度与小说主人公迥然不同。电影中的道连在一个舞会上对外貌出众的西碧儿一见钟情,电影没有过多地表现西碧儿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是一个镜头带过,没有突出西碧儿的非凡艺术表现力,因此,道连对西碧儿的钟情只是源于西碧儿的肉体之美,小说所赋予的道连与西碧儿爱情的唯美精神因此不复存在。电影中,道连抛弃西碧儿是由于亨利勋爵的教唆,他渴望获得更多肉欲的满足,这就使得原本高雅的艺术追求变成肤浅的肉欲享受,小说所具有的唯美主义精神进一步消解。

  二、道德主题的凸显

  王尔德主张“艺术与道德功利无关”,他试图剥离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和干预,以捍卫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原则,但他在小说中塑造的画家霍华德内心却有较强的道德感。霍华德是美的追求者与捍卫者,他爱道连的俊美与纯洁,在为道连创作的那张精美绝伦的画像里,他倾注了全部热情,不仅展现了道连美丽的外表,更表现了灵魂与肉体的和谐,这种和谐之美是画家所追求的永恒艺术之美,由此,他将道连本人也视为艺术美的化身。但同时,他又是道德的承载者,理性谨慎,将社会道德作为自身的生存准则,他坚持罪恶无法隐瞒,为了捍卫艺术化身的纯洁性,决心阻止道连的道德沦落,结果为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作为艺术家的霍华德被塑造成一个道德形象体现了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关联。   道连将灵魂出卖给画像,由此获得永驻的青春容颜,而画像则承担起道连灵魂的罪恶。表面上,道连身上并不具有道德的印记,他甚至是一个反道德的人物。但事实上,道连面对画像的态度就是他的道德感的体现。因为画像会承担所有的丑恶,道连本可以毫无顾忌地作恶。然而,道连却在每次作恶后倍感心理重负。他时常疑神疑鬼,认定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担心自己的秘密被别人发现。他急于藏起画像,是想掩盖自己的罪恶。他的道德体验并没有随着画像对其罪恶的承担而消失,随着画像越来越恐怖的变化,道连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试图通过画像这一艺术形式,消除道连身上的道德特征。但是,道德只是被以艺术的方式遮蔽,道连并不是脱离道德而存在的唯美形象。

  如果说小说中的道德和艺术是纠缠在一起而不甚明朗的,那么电影则将道德训诫的意味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主要体现在新设的人物艾米莉身上。艾米莉是亨利勋爵的女儿,是小说中不存在的一个人物,而在电影中,艾米莉成为道连自我救赎的灵魂人物。对于道连来说,抛弃西碧儿是他灵魂堕落的开始,而艾米莉的出现则成为他拯救自我的动力。电影里,道连与艾米莉是在亨利家里相识的,对于这个热情阳光的女孩,道连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倒是神秘莫测的道连引起了艾米莉的注意,她开始努力走进道连的生活,试图安慰他那痛苦的心灵。道连一改以往浪荡公子的行为,警告她自己是个很危险的人物。也许因为她是亨利的女儿,抑或是她的善良促使了道连良心的觉醒,让他不忍伤害她。在经历了西碧儿哥哥的复仇事件后,险些命丧黄泉的道连失魂落魄,他跑到艾米莉身边想向她坦白所有的事情。正如艾米莉所言,道连的良心还在,他无时无刻不受良心的谴责。受到艾米莉的影响,道连决定和艾米莉离开伦敦,重新开始生活,然而,过去就如噩梦一样,无时无刻不追随着道连,当他梦到自己为了保守秘密而杀死艾米莉时,道连明白,他们不可能有所谓的未来。正是艾米莉的出现让道连明白自己内心还有善念,而正是这善念又让道连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过往。道连最终拒绝了艾米莉的拯救,毅然回到大火之中,拿起刀用力刺向画像,这个一直信奉“生命在于燃烧”的少年最终葬身于火海之中,与那幅记载他的罪恶、丑陋恐怖的画像同归于尽。

  对于亨利勋爵而言,艾米莉的出现也是他改变的开始,当道连享受纵欲生活并邀请亨利一同旅行时,亨利以女儿的出生拒绝了道连。道连重回伦敦并与艾米莉结识,亨利却千方百计阻止二者的结合。亨利曾恶狠狠地对道连说:“离艾米莉远一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道连成为现在的样子主要是亨利造成的。亨利在道连刚来伦敦时,便对他进行了一番说教,道连的人生哲学都是亨利传达给他的,道连的堕落,亨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亨利最后质问道连:“你到底是什么东西?!”道连回答:“是你创造了我!我过着你描绘的却又不敢尝试的那种生活,我是你不敢实现的梦想!”亨利的人生哲学停留在想象层面,道连则是他人生哲学的践行者,然而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成为道连的玩物。于是,他开始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付出代价。亨利翻出道连曾经的照片并最终发现了道连的秘密,他放火烧毁了密室并将道连反锁在里面,而这一幕正好被艾米莉看到,最终,道连葬身火海,艾米莉伤心欲绝,拒绝原谅父亲。影片最后,亨利落寞的身影在偌大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孤独,电话里传来的仍然是女儿拒绝见面的消息,一个侧脸的镜头显示出亨利已经毁容,想必此刻的他内心无比凄凉落寞,他吞下了自己种下的恶果。

  至此,影片的道德主题凸显出来。它通过道连的人生经历展示了灵魂堕落与自我拯救的历程,也以道连和亨利的结局宣扬了作恶者终将受惩,爱是堕落灵魂救赎的力量等道德观念。

  电影《道连?格雷》对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进行了改编,小说原著所具有的深刻艺术理念和精妙叙述方式以及华美绚烂的语言风格在电影中都无法包蕴和呈现,由于其具有的商业娱乐性质,电影更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主题呈现的清晰以及视听冲击的效果,从而加大对观众的吸引力,这就使得电影《道连?格雷》相较于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在主题表现上出现了唯美主义精神消解、道德主题凸显的变化。

  [基金项目]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JUSRP211A58)。

电影《道连·格雷》与原著的主题比较

论文搜索
关键字:格雷 原著 主题 电影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