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 2010―2013年我国物价政策评估研究论文

2010―2013年我国物价政策评估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16

2010―2013年我国物价政策评估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经历了2009年CPI负增长之后,2010年1月份以后我国物价再度出现持续上涨,2011年4月CPI涨幅达到5.1%。本轮物价上涨特点明显:一是食品与非食品价格同步。在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推升物价上涨的重要力量。二是食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弱化。本轮食品价格出现跨年度持续上涨,重要原因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的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回调幅度明显缩小。三是上游产品价格向中下游产品传导力度加大。四是物价走势大幅度背离货币供应增速。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对物价上涨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现金和短期贷款等交易性货币。在货币供给增速持续下降的同时物价涨幅不断提高。

  持续不断的物价上涨给企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一方面,企业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还要负担不断上涨的职工工资,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和倒闭。对居民而言,一是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层次,物价上涨使不少中低收入家庭改变消费方式,被迫降低消费档次,购买廉价的商品来节省开支。二是加大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生活压力,低收入家庭不断减少对肉、禽、蛋、菜等价格涨幅大消费品的消费。三是引发部分居民的不满情绪,消费价格上涨抑制了居民的购买欲望,高位运行的物价让居民心里发慌,对未来生活感到担忧和不安,甚至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货币因素

  在实际供求总量及结构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交易性货币供给的增加推动价格水平上升。从货币供给的流向看,部分货币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沉淀在流通流域之外。部分货币供给以房地产贷款和客户保证金方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这部分货币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现金增速相对平稳,2008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期间现金平均增速为13.2%,但短期消费信贷和非住房中长期贷款增速很高,2008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期间平均增速分别为30%和44.8%,是推动我国CPI和PPI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实际需求因素

  在货币供给稳定的情况下,供给总量及其结构是决定物价水平的基本因素。现实经济中的实际消费需求不仅取决于即期收入还取决于未来收入和居民财富积累。一旦居民根据总体收入状况决定将财富积累或未来收入扩大即期消费,即期实际消费需求就会超过即期实际供给导致物价上涨。同时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也会导致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2002-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增速呈周期性上升趋势,是CPI特别是食品价格周期性上涨的需求基础。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速不断回调,但CPI涨幅却不断提高,实际需求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国内成本上涨

  一是实际工资提高引致的劳动成本上升。2008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实际增速分别是11.4%和11.1%,是我国CPI和PPI上涨的重要成本推动因素。在工资上涨的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职工人均实际工资增加值不断提高,2008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期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职工人均实际增加值平均增速分别只有8.1%和6.2%,劳动成本上升对我国物价的推动作用趋于加强。二是资源价格改革引致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由于中下游产业竞争激烈,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会在中下游生产与流通环节被部分消化,但最后会推动流通领域的价格上涨。如在2002年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后,国内石油制品价格在经过调价初期的持续上涨之后,从2006年开始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输入型成本推动

  2010年一季度以来我国物价的持续上涨,主要是由输入型价格上涨、交易性货币供给增加和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提高推动的。除五大基本要素和预期之外,土地价格上涨、投机性炒作、产能过剩以及政策调整等难以量化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均归类为其他因素。

  综合来看,流动性过剩、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食品价格以及国外通胀传导等因素对国内物价水平,是影响中国物价变动的主导因素。其中食品价格波动对物价波动传导较快,直接影响当期物价走势。

  三、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一)间接性控制物价上涨政策

  央行多管齐下实行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以来三次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据测算,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冻结资金约3700亿元。直到2011年11月份通货膨胀形势有所缓和后,存款准备金才略有小调。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人民银行实行了四次加息。在实行了两年多宽松的货币政策后,金融市场逐渐感受到了全面收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闻见诸报端。从政府投资角度看,在全面物价上涨压力趋大的情况下,铁道部门开始收缩政府铁路基本建设投资。2011年的财政预算原安排7000亿元人民币,至2011年11月实际完成3963亿元,远远低于计划投资数。

  (二)直接性控制物价上涨政策

  国务院在2010年11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规定从16个方面着手解决物价不断上涨问题。2011年2月10日,在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稳定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2011年发改委加大控制物价执法力度,开展诸如反价格欺诈、打击恶意囤积、查处散步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新八条”,要求地方政府承担控制房价的责任。在2013年2月22日,国务院又发布“国五条”,再次重申坚持执行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调控政策,坚决打击投资投机性购房,在继2011年之后再次提出要求各地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未来水利投资4万亿的方针,以此提高农产品供给。为加大房地产市场供给,遏制房价上涨势头,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明确提出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   (三)政策实施效果

  2010年政府明确提出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2011年和2012年都要求控制在4%左右,2013年控制在3.5%左右。从全国的情况看,2010年全年的CPI涨幅为3.3%,基本上符合3%左右的预定目标。2011年全年的CPI涨幅为5.4%,高于4%的预定目标,中央银行通货膨胀调控措施并没有显见成效。2012年全年CPI涨幅为2.65%,低于4%的预定目标。2013年实现了3.5%的目标水平。

  因此,从政府设定的政策目标及实现的情况看,我国物价政策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政府采取的控制物价的政策还是有效可行的。

  四、对现行政策的反思

  (一)物价补贴“联动机制”运行差异较大

  中国对物价上涨实行的价格补贴政策最为制度化的对象群体是公务员。总体而言,目前中国所实行的“联动机制”的统筹层次较低,各省市的激活条件相差很大。已出台联动机制的27个省份中,以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标准的最多。其中,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甘肃、四川、河北、内蒙古9省将同比涨幅连续达3个月或超过3%作为启动条件;而海南、辽宁、河南的这一数字为4%,吉林为4.5%,安徽、山东、宁夏为5%。此外,天津、江苏、新疆、湖北、云南、陕西、山西则直接采用指数单月涨幅作为标准,启动临界点分别为3%、3%、3.8%、4%、4%/、5%、5%。

  (二)物价补贴“联动机制”的收益人群较小,中央财政投入不足

  国家规定的补贴对象范围主要包括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截止到2011年11月低,中央政府共投入60亿元临时价格补贴。中央要求的受补贴人群和实际的补贴支出表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的补贴政策考虑更多的是现行政策执行的便利性,而不是基于中低收入人群因物价上涨受损的客观需要补偿性。就目前来说,政府发放补贴的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群体的政治资源丰富性(如优抚对象和公务员),二是保证最低贫弱阶层的基本生活。换言之,它并不是为了尽可能补偿物价上涨损失者的广泛再分配。

  (三)缺乏对受影响人群的区别补贴

  在物价上涨中,不同的群体受到的影响并不同,即使在中低收入者群体中,城市和农村也存在差异。2010年农村恩格尔系数系数上涨了0.1%,而城市恩格尔系数则出现下降;2011年城市恩格尔系数上升了0.6%,农村则下降了0.7%,也就是说食品价格上涨在2010年主要影响的是农村居民而不是城镇居民。2011年情况有所变化,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影响的是城镇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政府在对居民进行补贴时应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不同群体的实质影响,不能搞一刀切。

  五、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一)稳定粮食生产是稳定经济、稳定物价的基础

  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给小于需求,以食品为主,因此应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对于稳定经济、稳定物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在粮食连续增长基础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全社会农产品有效供给。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探讨给予农业生产财政补贴的新方式,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业生产加工活动的金融信贷支持。

  (二)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与抑制通胀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一方面,实体经济需要通过释放流动性和降息来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全球流动性重回宽松轨道的背景下,央行继续降息、继续释放流动性可能又会加大未来通胀压力,中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挑战。因此,一是要采取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而是要寻求适当宽松货币政策与稳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新平衡。适度控制现金和短期贷款等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抑制物价上涨幅度,首先需要控制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但降低短期贷款增速会加重企业资金短缺局面,需要协调处理抑制物价上涨与满足企业经营基金需求的矛盾。

  (三)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调控进口价格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推动作用

  进口价格涨幅提高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国内能够调控的手段是提高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按人民币计价的进口价格。但人民币汇率也会对出口及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需要协调处理好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与稳定出口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四)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步向总量供给不足转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上涨将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持久推动因素,适度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是抑制物价涨幅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处理好通货膨胀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

2010―2013年我国物价政策评估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物价 评估 我国 政策 研究 2013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政务新媒体平台蹭热点的探讨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以女性视角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境及政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热门公共政策论文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浅谈教育产业化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