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浅谈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论文

浅谈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1

浅谈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社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阶级社会就已经开始,然而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现代,而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甚少,因此为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借此总体把握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某些普遍规律。

  一、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一)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中国传统社会主要分为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相应地他们基于自己的阶级立场提出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隋唐时期,最高封建统治者提出了君道论,它是由以帝王为核心的封建君臣群体创造的。他们主张治国之道要以民为本,以名教纲常教化百姓,用刑罚法律规范百姓,用贤能之才治理社会,最后国家在封建统治者管理下有序运行。而农民阶级则有着相反的思想主张。唐末五代时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胡兵入侵,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反抗封建统治意识越来越强。于是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平”口号,表达农民阶级追求社会正义、公平的要求,表达了封建专制社会的强烈不满。“均平”思想主张教育和激励了农民的革命意识,是农民阶级的思想武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基于自己阶级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统治阶级统治服务

  隋唐时期,最高统治者提出君道论。统治者在民本论中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提出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爱惜民力,仁政爱民等思想,在自我调整和维护中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忠孝之道来教化臣民,以维护封建秩序;兼顾法制论思想,隋唐统治者不断修编法律完善暴力机器,以暴力巩固社会秩序;隋唐统治者也提出“人才论”思想,用科举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总之,封建统治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带有强烈的教化与政治目的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二、内容以儒为尊,兼并道佛

  (一)儒学教化影响深远,纲常礼教,长盛不衰

  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以孔孟为代表的文人提出的以仁义礼教治理社会的学说,在战乱动荡的社会并未得到为政者重用。儒学被确立为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起于西汉。随着楚汉之争结束,中国重新实现大一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统治人们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学的“君权神授”理论强化王权权威,用儒家的礼教纲常教化百姓思想行为,儒学始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经济倒退,百姓疾苦,玄学、佛学、道学借此兴起冲击儒家思想体系,儒学势衰没落。隋唐统一再度使儒学复兴有了契机,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满足统治阶级需要,隋唐最高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以儒学为考试中心内容,扩大儒学政治教化功能,儒学重新回归当时思想教育的正统地位。儒学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上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宣扬纲常名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增强了对人们的思想信念的引导,使民遵守社会规则,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学理论兼收并蓄,灵活多变,不断根据时代变化而发展新的理论。

  (二)吸收道佛理论中的有利因素,麻痹人民精神

  在隋唐时期,思想界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儒佛道合流”现象,思想合流对意识形态领域有重要的影响。隋唐封建统治者对于非主流的佛道文化并不是一律排斥打击,因为佛道理论中也有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因素可以加以利用。佛教本是一种外来文化,在初入中国时期受到最高统治者的严厉打击与排斥。佛教理论在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和发展以后逐步服务于中国封建统治。为迎合封建王权,佛教对自身的理论与学说进行大幅改造,譬如论证佛教有益封建王权,为封建统治进行理论辩护,强调忠孝的道德观念与宗法思想、报恩父母的教义、长幼有序和嫡庶的区别等礼教等级的思想;而其因果报应论要求人民刻苦禁欲也起着麻痹百姓精神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理论核心―神仙崇拜理论中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体系更是与现实的政治等级体系不谋而合,皈依封建主义政治秩序,服务于君权神授理论。道教教义也充满着服务于纲常礼教的戒律、清规、规范的说教。这些有利因素被统治阶级利用平息和麻痹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意识。

  三、方法教化为主,兼顾法制

  隋唐统治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侧重通过客观激励方法来实现教化,将儒学经典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纳入科举考试中心内容,鼓励读书人积极学习儒学经典。隋唐统一中国以后,儒学作为思想统治工具适合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隋唐皇帝“召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设置科举将天下贤士尽入书院,施行仁义,扶正人性,努力扩大儒学的功利功能,使得读书人竞相接受儒学教化。隋唐书院学习儒学经典蔚然成风,为了进一步推崇和复兴儒学,唐太宗重用孔颖达作为国子祭酒,负责组织大儒文人编撰《五经正义》,制定规范标准的官方儒家学说,《五经正义》成书以后由封建国家诏令颁行,成为唐代学校的标准教材,以方便统一教化学生,达到灌输儒家纲常名教目的。隋唐统治阶级利用儒学纲常名教控制百姓思想,使民不敢为非,使民耻于为非,教育人们尊人敬长,以及“尊尊”、“亲亲”,达到教化百姓思想目的。治国不可无法,控制百姓的思想也离不开国家暴力机关的保障,在理论上,隋文帝主持修《开皇律》总结了法制历史经验,较为全面反映了君权的意志和利益,将封建礼教法律化,将大量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并且用儒学经典说明律文,以礼率法,使伦理道德法律化。而实践中,隋唐也竭力做到“纳之轨度,令行禁止”,重视用法律手段整肃吏治,使得政治一度廉洁清明。隋唐思想政治教育教化与法制并行的方法,高效地维护了庞大的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行。

  四、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也会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隋唐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君道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例如法制论使社会纳入法治轨道,吏治清明,民本论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人才论选贤任能促进封建政治发展。但是随着唐末时期土地兼并,吏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情况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君道论宣扬的礼教纲常,与动荡的社会不相符合,便被人们所摒弃。最有代表性的是唐末农民战争年间农民阶级提出了与君道论相对应的“均平论”思想,追求公平正义,以及《无能子》一书提出的代表小农阶级的立场的天地万物平等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没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熟,但是也一定程度迫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得不自我调整,适应社会。

  五、结语

  通过对隋唐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某些普遍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于阶级社会其功能和目的就有强烈的阶级色彩,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化为主的思想灌输方法也被统治阶级运用到了极致,并且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时代,这样才能反作用社会存在并促进社会发展。

浅谈隋唐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论文搜索
关键字:隋唐 思想政治 时期 特点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