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与思考论文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6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准确把握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深刻理解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在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取得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这是“社会更加和谐”第一次作为党在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我们党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指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次会议,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表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由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此,党中央明确表达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涵。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成熟。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地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部署。这个《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成熟。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成熟的过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决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的。这一形成过程,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各阶层和睦相处、融洽的社会状态。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六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这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

  二、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妥善协调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业增收、减轻农民负担。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走“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

  (二)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探索“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新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依法行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统一。   (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指出,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开展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强调只有解放思想,我们党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走在时代前列。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要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着眼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道路。然而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贪污腐败现象滋生、失业人口众多,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应当针对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高收入人群,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对中等收入者,要使他们从发展中不断增加收入,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对低收入群体,一是要保障其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二要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机会,消除绝对贫困。总之,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切实维护和实现各阶层的公平。

  2.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要切实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内民主,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其次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再次要提高政府队伍建设,加强反腐反贪力度,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保证;最后要贯彻执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达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的目标。

  3.不断培育创新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重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树立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活力得到激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国家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国家应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保证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地实施;第三,国家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第四,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公共财政的管理,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落到实处。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5.强化资源、环境管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利用自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国家首先要积极倡导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加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使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目标。

  四、结语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依然任重道远。我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共同行动起来,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与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谐社会 社会主义 主义 基本 经验 社会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