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7

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相对于政治学科中宏观的国家理论、民主理论、系统理论或是中观的集团理论、市民社会理论而言,政治理学研究则是一种立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之上的较为微观的研究。关于政治心理对于政治生活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论述。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一种政体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个部分的人民都能够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着和延续的意愿。”我国春秋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管仲在《管子?心术》中指出,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心理建设方略置于全部的方略之首,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才谈得上建立中华民国。“民心思变,则天下易乱,民心思安,则天下必治”,我国古代的政治格言所反映出来的历史发展规律无不说明人的心理因素对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是一个公民在实现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通常在13至22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人的整个一生中变化最快的时候。此段时期一个人性格、认知和世界观逐步形成,所以这一阶段青少年所获得的知识、经历的事情以及受到的外界的影响会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作用。在青少年不断的接触社会,了解其身处的国家时,它的政治心理也将慢慢形成,了解青少年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认知对于地区的管理和政策制定都有长远的影响。

  一、国内的综合性研究

  与西方相比,中国在政治心理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政治心理学方面中国学者中涉足较早的应当是台湾学者马起华。他在1982年出版的《政治心理学》中分析了政治心理学学科性质,指出政治心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并介绍了一些政治心理学的原则。此外,马起华还尝试着做政治心理学本土化的工作,对从古至今,尤其是国民党的一些政治人物进行了人格分析。就国内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接触到政治心理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做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的只是很零散的在政治心理下的几个维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而且基本没有涉及到青少年民族间的比较研究,在研究上呈现出碎片化,但国内学者在青少年政治心理的青少年社会化、青少年政治人格以及青少年政治态度都有研究。

  (一)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季乃礼(2013)指出青少年的政治心理研究对于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中小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探讨青少年接受政治心理的途径,以及青少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特点是什么;二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三是对于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子女的政治心理研究。

  张平(2006)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问题上提出了四个途径。首先是家庭,家庭不管是在青少年的人格塑造还是其政治行为的形成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学校,它相对家庭来说更具有正规性、系统行、全面性。再一个是社区,社区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有力的补充,最后是大众媒体,也是青少年在后天政治行为形成时受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这些方面将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观念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政治过程呈现在青少年面前。

  朱勋春(2000)从宏观上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途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问题先是断层现象。表现为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之间的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其次是一锅煮现象。青少年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生动性、吸引力和针对性,即在教育的进度、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实行一锅煮。再次是缺乏系统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互矛盾,反差极大。最后是负效应现象。即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当引起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对青少年政治人格的研究

  黄莹(2004)指出青少年的政治人格同时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才逐渐形成的在政治生活中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她认为我国年少年的政治人格的特征有以下四点:第一,政治评价以实际效用为主,政治行为趋于理性。第二,青少年的自我和自主意识的拓展,反对心理依附。第三,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第四,开放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

  吴自斌(2005)提出当代青少年的政治人格必须根符合时代的具体要求,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现实。吴自斌强调了学校在对于青少年政治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指出以校园为载体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在细微处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情感等方面。要抓住实践这个环节,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活动,广泛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青少年的政治态度方面

  彭希林(2012)在研究青少年政治态度时发现,青少年政治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心理现象,它具有:第一,鲜明的社会政治性,也就是说政治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到外界影响而慢慢形成的。第二,具有显著的针对性,青少年政治态度的产生大多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政治事件如一项政策,或者某一政治角色等。第三,相对的稳定性,指青少年的政治态度一旦形成便会持续很长的时间。第四,个体差异性,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第五,较少的内隐性,青少年倾向于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情感,政治倾向。由于政治态度的稳定性,当青少年产生了错误的政治认知,转变它是很困难的,彭希林就这点提出了相应的办法:一是输送新知识。二是改变不良环境。三是积极参与政治事件活动。四是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青少年的感情是丰富的、强烈的。但同时具有不稳定性,而且容易模仿他人,认同感强。这些特点都使得以上转变其政治态度的方法成为可能。   二、中外对比研究

  国外对于政治心理的研究,开展的比我国早,研究相对全面,并且多为实证研究,运用大量的数据去分析。形成了系统的研究。

  Enlau(1959)经过调查发现有近一般(48%)的调查对象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政治心理,所以学校和家庭是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政治心理的重要因素。

  叶王蓓(2012)在针对英国青少年投票率进行研究后发现,05年在平均65.1%的公民参与投票的情况下,青少年投票率只有近37%参与投票。造成这一原因并不是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渠道的问题,而是青少年对政治冷漠出现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英国政府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开设专业的公民教育以及学习英国议会历史的课程,如公民、参与和民族、制定法律、议会和政府等等。在学校里会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使得英国青少年能摆脱远离政治的心态。

  阮一帆(2010)、傅安洲(2010)、彭涛(2010)在对德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时发现,德国在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左翼大学生联盟对抗政府的时间后进行了反思,德国的学校秉承着“介入”而非形成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通过“政治课”的学习使学生自己加工、补充、表述、扩展他们的政治观。

  Bob Dixon(1977)在他写的书《Catching Them Young:Political Ideas In Children’s Fiction(趁他们年轻:青少年的政治心理)》中提到了青少年政治心理对以后国家政治进程的重要性,他同时提出构建青少年政治心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石方军(2012)指出美国青少年的选举投票率连年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发现在美国1972、1980、1988、1996这四年18到20岁的青年人投票率为48.3%、35.7%、33.2%和31.0%连年降低。美国社会称青少年的这种行为为“远离政治”现象。为了消除这一现象美国政府作出了如下努力:第一,学校教育为主,新型媒体为辅。加强青少年人的政治认知,树立青少年的政治情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美国是“全人类的代表”的形象。第二,让青少年更多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比如在美国每年都会有“青年电子选举”,它的宗旨就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让青少年与政治的距离缩短。第三,加强对平困青少年的救助,美国的贫困人口中有五分之二是青少年人群,只有让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青少年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青少 青少年 政治 心理 研究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