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9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3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1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固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和载体,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历史使命。而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素质的高低又与培养机制存在直接联系。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系统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相比较,工作压力和强度都要高于本科院校,同时处于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例如,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难度也就相对高一些,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就多一些,压力自然随之而增。同时,本科院校相对来讲有较为全面的学科体系,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就近进一步深造学习,提高学历,拓展出路。而高职院校一般为职业教育,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除部分辅导员能和学校开设专业接近和匹配,大多数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找不到其所学专业,也就增加了其转岗的难度。所以,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这些问题,就需要积极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辅导员培养机制。

  (三)学术研究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高校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的加大,与辅导员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其中很多都涉及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和发展,但很大一部分是站在普通本科院校视角进行研究的。虽说高职院校辅导员也属高校辅导员范畴,但与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相比较还是有很大差异,两者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建设,就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研究,建立一套与高职院校辅导员相适应的培养发展机制。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相对一般本科院校来讲,具有设立时间短、发展迅速的特点。在辅导员队伍培养和建设方面已积累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进步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步显示出了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培养历史较短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通常以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设立政治辅导员为标志,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历程。这60多年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设立初期的发展,文革时期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的快速发展,而这其中以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006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以下简称为“教育部24号令”)两个文件最为瞩目,之后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很多规定和规范也均从这两个文件衍生而来。但高职院校辅导员并不是和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一起产生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中职教育渐渐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省属市属中职学校开始重组改制,升格为高职教育院校,辅导员制度也被引进到改制后的高职院校。若以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1980年成立的天津职业大学为标志,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仅仅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设立要比一般本科院校要晚的多,成长历史也较短,但是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也随之迅速壮大。

  (二)职责定位不够明确

  虽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要求和职责作了明确规定,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规定往往是原则性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工作交由辅导员完成,从而导致高职辅导员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种了别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地”。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管理中心不断下移,行政人员的编制压缩,随之而来的是辅导员工作的激增。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许多本来属于行政人员的工作都交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整天忙于琐碎杂事,而无暇顾忌自己的发展。

  (三)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达标   随着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有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却有些滞后。《普通高等院校辅导员规定》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达不到这一规定,甚至严重超标,个别院校甚至达到1:400,这就导致一线辅导员严重不足,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以至于许多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天黑”,除了睡觉时间是自己的,其他时间都是学生的。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出路和待遇制约其发展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和国家都很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求各高校将辅导员按教师对待,并给予不低于同级别的教师待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实现公平和平等。首先,对于高职辅导员来讲,平时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要高于职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因此在与同时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竞争时难免会落下风;其次,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并不像综合院校一样拥有较为全面的学科体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无法进一步深造和转岗;最后,高职院校辅导员待遇相对较低。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大多数辅导员都无法从科研和教学中直接受益,也无法从事第二职业,其收入的来源只有国家和单位的定量分配,收入基本等同于同级别的行政人员,而其所付出的在一定程度上要远远大于同类行政人员。

  (五)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影响其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体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与本科院校相比较而言,虽说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有一些属于单独招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问题学生和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较多。这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产生:一方面,高职院校通常会对学生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比如早晚自习制度、每周班会点名制度等,这些在本科院校很难想象的,管理的严格性甚至严于学生的中学时代,而这些管理工作最终基本都落到辅导员身上;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问题学生和违纪学生较多,高职院校辅导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处理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心理问题,增加了许多工作量,而且学生的很多突发性事件也给辅导员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三、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长效机制

  发现问题是关键,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从上可以看出,影响和阻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有些问题改进空间较大,容易解决,有些问题不可避免,难以改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建立一套与高职院校辅导员相适应的长效培养机制。

  (一)切实重视辅导员培养工作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规范和支持,促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但平心而论,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对辅导员都有一定的偏见,偏颇的认为,做辅导员是专业不好,就业难所致,认为辅导员是高校的“勤杂工”,就是点名、查寝、评奖学金,谁都可以做,认为辅导员是“救火队”、“消防员”,而且“用的时候重要,用后考虑不到”等等。但现实中,辅导员却是每个高校不可或缺的,担负着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的对学生的工作最后都可能会落到辅导员头上,就如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以辅导员是高校健康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需切实给予辅导员培养工作重视,给予辅导员平等地位和尊重,保障辅导员正常的晋升和待遇。

  (二)建立和完善政策,职责分明,适当降低辅导员事务性工作。

  高校辅导员工作繁重,高职院校更甚。要切实减少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量、降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强度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和完善关于辅导员职责的规定和条例。各高职院校都应出台关于辅导员职责的规定和条例,明确规定相关行政部门与辅导员的职责和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切实解决有关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的问题;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应增加辅导员编制。相关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增加专职辅导员编制,降低高职院校师生比,减轻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强度,让辅导员有时间去学习和深造;最后,可适当为辅导员配备助管。为辅导员配备助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协助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减少辅导员的一些简单重复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还可以适当赚些生活补助。

  (三)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

  受我国的招生体制以及传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与国外有很大差异,我国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志愿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纪律意识较差,逆反心理较强。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加强管理和教育,而这大部分的工作要通过辅导员去完成。但是当前这种状况是短期之内无法改变的事实,并不能改变高职的生源,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高职院校应积极研究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更加人性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和管理,而不是一味增强管理强度,少一些禁止和不准,多一些应该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治、自制和自强,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减少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

  (四)建立独立的辅导员晋升机制和提高待遇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应建立独立的辅导员晋升机制。第一,辅导员不同于专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与同等专职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上处于劣势,所以应当制定与专职教师不同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即单列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标准。第二,拓宽辅导员行政晋升的出口,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前途问题。在政策上予以规定凡是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晋升,必须有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工作经历和辅导员科研能力,搭建优秀辅导员的施展平台。除了独立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标准和行政岗位优先晋升,还应提高辅导员的待遇,保证其工资待遇不低于同级别的专职教师,并给予其适当的岗位补贴,例如电话补贴、交通补贴和加班补贴,使其安心工作。

  (五)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主力军,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思政厅[200612号)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司[2014]2号)提出并实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工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长效机制,也应使高职辅导员沿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目标发展。目前辅导员“三化”建设虽面临很多问题,但任何进步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坚定信念,踏实向前,才能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效精干的高职辅导员队伍。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辅导员 高职 辅导 机制 院校 研究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