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拉萨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测算论文

拉萨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测算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30

拉萨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测算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cask principle",which is calculated to the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base of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 refer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and combing with the instantaneous survey data of Jokhang Temple scenic spot in Tibet,establish or revise and improv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calculate the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relevant index about scenic spot of Jokhang Temple. In the first indicataors level,Natural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s the lowest.is the least, the level of soci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middle,capacity of population environmental the highest.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capacity overload 672 person-time in 2010 about scenic spot of Jokhang Temple.31 person-time was overload about social economy environmental, population environmental is low load that less than 246 person-time of actual capacity,Environmental capacity is generally suitable loading.In Natural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respect,The attractions ( the main hall ) capacity is the least, space capacity middle, road capacity the largest.In the population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ourists psychological capacity is smaller, the Buddhist monks psychological capacity is larger.In the social economy level of environment capacity, The least is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capacity, management middle, the social economy environment capacity is the largest. The main hall became a major limi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at present .

  Keyword: Jokhang Templ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 model; Calculation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60-02

  一、研究背景

  拉萨大昭寺素有雪域明珠的美誉,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西藏旅游的根本魅力所在,但由于大昭寺建筑年代久远,整体结构比较脆弱,景区环境承载力较为有限,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系统地开展旅游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量化方法的研究,为高原生态旅游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评述。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大昭寺景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3大承载力分量共26个评价指标的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大昭寺概况

  大昭寺(英文译音:Jokhang Temple)是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1961年3月5日,大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2日,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总局将大昭寺定为甲等四级旅游定点单位[1]。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m2。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2]。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游客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的现存状态和环境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一般量化为游客人数[3]。旅游承载力的大小根据“木桶原理”[4]计算,取 ,式中, 为不同限制因子的容量,为最终的容量。参考《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5]有关资料并结合大昭寺景区实际,我们建立了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评价内容、评价准则5个方面的内容(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木桶原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环境容量值。由于空间环境容量是景区环境容量的最重要基础,目前对于一些难以用数量表达的指标的环境容量,根据评价准则的等级,结合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对应的容量值确定其相应的环境容量。

  1.旅游环境容量

  2.自然条件层次环境容量

  其中,S1、S2分别为所有景点面积、所有道路面积,D1、D2分别为人均合理景点面积、道路面积。

  3.人口条件层次环境容量

  4.社会经济层次环境容量

  社会经济层次旅游环境容量模型: (10)

  其中,SEBC为社会经济层次旅游环境容量,EBC、CBC、MBC分别为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环境容量。

  其中,EBC1为由风景旅游市场决定的旅游环境容量。

  社会文化环境容量: (12)

  其中,CBC为社会文化环境容量,CBC1、CBC2分别为旅游地与人文条件有关、与历史条件有关的风景旅游环境容量。

  管理环境容量: (13)

  其中,MBC为管理环境容量,MBC1、MBC2、MBC3分别为由风景旅游管理目标、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决定的环境容量。

  四、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1.自然条件层次

  1.1空间环境容量

  (1)依据标准:参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6]、“巴松错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7] 以及“南京总统府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8]等有关参数标准,并结合西藏景区实际,初步确定大昭寺景区主殿合理容量为0.5~1m2/人,游览区合理容量为1~2m2/人。

  (2)主要调查数据及计算结果(见表1)。

  2.人口层次环境容量

  2.1游客心理容量

  在视觉方面,人数较多,视线时常被阻挡,根据评价标准,游客视觉容量属于第二级, 游客视觉容量为1182人,即PBC11=1182。

  在听觉方面,人数较多,较吵,根据评价标准,游客听觉容量属于第二级, 游客听觉容量为1182人,即PBC12=1182。

  在触觉方面,人数较多,常常接触到他人,根据评价标准,游客触觉容量属于第二级, 游客触觉容量为1182人,即PBC13=1182。

  在行动方面,人数较多,行动不自由,根据评价标准,游客行动容量属于第二级, 游客行动容量为1182人,即PBC14=1182。

  =min(1182,1182,1182,1182)= 1182。

  2.2僧众心理容量

  在游客高峰期,僧众不在游览区从事宗教活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容量与游客心理容量不同。

  在视觉方面,人数一般,有点阻挡,根据评价标准,游客视觉容量属于第三级, 游客视觉容量为1477人,即PBC21=1477。

  在听觉方面,人数一般,有点吵,根据评价标准,游客听觉容量属于第三级, 游客听觉容量为1477人,即PBC22=1477。

  在触觉方面,人数一般,偶尔接触到他人,根据评价标准,游客触觉容量属于第三级, 游客触觉容量为1477人,即PBC23=1477。

  在行动方面,人数一般,偶尔阻碍,根据评价标准,游客行动容量属于第三级, 游客行动容量为1477人,即PBC24=1477。

  僧众心理容量

  =min(1477,1477,1477,1477)= 1477。

  =min(1182, 1477)= 1182。

  3.社会经济层次环境容量

  3.1社会经济环境容量

  客源市场和客源结构有发展潜力,客流量较大,游客消费水平较高,属于第三级。由风景旅游市场决定的风景旅游环境容量为每日1477人,即EBC=EBC11477。

  3.2社会文化环境容量

  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受旅游活动影响甚小,尚能保持地方特色。属于第三级。与人文条件有关风景旅游承载力为每日11477人,即CBC1=1477。   风景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与历史文脉的相关性大,属于第一级。与历史条件有关的风景旅游环境容量为每日887人次,即CBC2=887。

  社会文化环境容量 =min(1477,887)=887

  3.3管理环境容量

  管理目标与规划目标基本一致,属于第三级。由风景旅游管理目标决定的环境容量为每日1477人次,即MBC1=1477。

  管理体制与风景旅游发展基本相适应,属于第三级。由风景旅游管理水平决定的环境容量为每日1477人次,即MBC2=1477。

  管理方法较落后,部分阻碍风景旅游发展,属于第二级。由风景旅游管理方法决定的环境容量为每日1182人次,即MBC3=1182。

  =min(1477,1477,1182)= 1182。

  =min(1477, 887,1182)=887。

  旅游环境容量为: =min(246, 1182,887)=246。

  五、环境容量分析

  在第一层次指标中,自然条件环境容量最小(瞬时容量246人),社会经济层次环境容量居中(瞬时容量887人),人口条件环境容量最大(瞬时容量1182人)。根据调查,2010年大昭寺景区接待游客群众268万人次,平均日容量为7342人,瞬时容量为918人,自然条件环境容量超载672人,社会经济层次环境容量超载31人,人口条件环境容量弱载(比实际容量少264人),环境容量总体上处于适载状态。在自然条件层次环境容量(即空间环境容量)方面,各景点容量最小(瞬时容量246人),空间容量居中(瞬时容量1182人),道路容量大(瞬时容量18047人)。在人口条件层次环境容量方面,游客心理容量较小(瞬时容量1182人),僧众心理容量较大(瞬时容量1477人)。在社会经济层次环境容量方面,社会文化环境容量最小(瞬时容量887人),管理环境容量居中(瞬时容量1182人),社会经济环境容量最大(瞬时容量1477人)。

  从以上分析看出,各景点(即主殿)容量是主要限制因子。由于主殿面积相对较小,游客游览时间较集中,且滞留时间相对较长,游客高峰期拥挤感较明显,这与景点容量较小的分析一致。目前,当主殿游客超载时,对旅行社组织的团队人员进行限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客的拥挤感。根据目前团队游客多(占80%),散客较少,以及上午游客较多、下午较少的情况,建议对团队游览进行预约,合理安排游览活动及时间,充分考虑瞬时游客量及环境容量,避免或缓解拥挤现象,提高游客的游览质量。

拉萨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测算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昭寺 大昭 拉萨 景区 模型 容量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