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31

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44-02

  从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调研中了解的情况来看,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很多是对理论教学评价模式的照搬与移植,没有充分考虑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对涉及环节和因素的分析不够,评价的内容和结果都有不足[1]。同时,这种只注重对教学本身检查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于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监管,监管的成效难以保证。

  为了客观、全面、准确的反映校企合作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本文从校企合作中的各个环节入手,从课程体系到日常教学,再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校企合作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既考虑实际投入的各种基础资源,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果,如成绩、就业等客观指标,力求获得校企合作教学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

  一、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高职院校封闭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 监控人员由教学督导管理部门和教务处管理人员组成, 通过定期听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等方式, 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核、指导实验或实践、指导( 辅导) 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常规简单的监控[2]。作为开放式的新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更强调实践教学过程, 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等带有动手性质的教学形式占相当大的比例, 实践教学都是在企业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相比,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内容的拓展

  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主要观察的是教师个人的表现;与之相比,对企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评价更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和指导效果也即学生的表现。在正确这些评价指导老师教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还包括监控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管理的运行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等诸多方面,包括实践教学过程本身[3],另外,还有实践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包括课程开设前和结束后,贯穿整个教学各个环节。

  2.监管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监管对象是单个的教师,通过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来评估教师本人的教学质量;而校企合作的教学中,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包括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室的管理以及企业实训条件和相关指导等,涉及到整个教学过程各环节的人员与部门都是被监管的对象[4]。不仅仅是监管校内和企业教师,还需监控学生的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评价企业和学校管理部门的表现。因此不仅评教,还要评学和评管[5]。

  3.企业参与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和管理人员主要来自学校,有着统一的管理和规章制度,沟通协调较为简单。在校企合作中,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都有可能来自企业,因此企业需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管理中来,管理和评价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对于这些教学运行情况需要及时向学校反馈,以便为将来更好的开展同类教学提供指导。但现实情况是,企业很少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当中,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存在一定的死角。

  二、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适应现有教育模式,这使质量监控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适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改革的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由校内评价向校外评价延伸,加强教学管理,注重成果,健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6]。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

  1.1课程体系优化

  高职院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共同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就需要从源头上加强对课程体系的管理。每年召开一次评审会,由相关专业教师、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认真审核,同时根据以往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计,调整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

  1.2教学条件保障

  为了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基本教学条件的保障,尤其是对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障,建立健全各环节教学管理制度。一是教学准备管理,大力加强教学文件检查,从源头上保障教学质量;二是教学设施管理,对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各教学管理部门要提前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因场地条件、机器设备的因素对教学形成不利影响;三是教学可行性管理,已安排的各种课程,尤其是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教学环境是否继续具备,教师水平是否满足,如不再具备,相关教学部门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1.3教学质量提升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教师同行的评价,发掘优秀教师,形成教学标杆,以老带新,同时,不断总结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促进整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大力实施教学标准化建设,形成健全和完善的教学文件,总结出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从评价中促进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1课程教学标准

  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从教学文件、教学内容和教学运行上加强教学标准化建设。教学文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形成比较统一稳定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上,加强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2.2教学评价标准

  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下,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制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质量保障实施办法与反馈办法等制度,将教学质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的有机结合,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有职业教育及专业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教学管理中,教学校企合作,对生产过程、教学组织、成绩评定等进行共同管理,探索校企共管机制。建立校企共管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从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教学保障[7]。

  3.1教师素质管理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管理,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走出去”是要求现有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来”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引入相关行业专家,将企业一线的项目带入学校,按照企业需要的方式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2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管理的提高。教学管理涉及教学文件检查、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学习管理、教学结果管理。首先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定期开展各项教学及管理工作;其次,加强各个环节的过程监控,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另外,加强对教学结果的管理,根据各教学完成的情况,分析现存的问题,在今后予以改正;同时,对教学管理本身加强管理,发现每个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管理的每个环节的质量上,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CIPP教学评价模式[8]是美国评价学者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提出的一种以决策为导向,强调评价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并强调教育评价首先对目标本身作评价,强调评价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教育评价模式。

  本文根据CIPP教学评价模式,遵循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实践教学开展全过程各影响因素,构建校企合作基地实践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其中共设定5个一级指标:教学准备、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管理、教学成果。10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文件、教学设备、教学基地、师资力量、教师教学、基本保障、学生学习。26个三级指标,详见表1。

  四、结论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结合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由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实施监控的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使教学质量得到合理有效保证。

校企合作下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校企 高职 体系 评价 质量 合作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