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论文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1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自幼知勤奋自励,且聪明颖悟。8岁入塾读书,14岁入杭州教会学校蕙兰中学接受新式教育。中学毕业后先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北京清华学堂就读。曾在清华期间创办补习夜校和成府村义务小学。1914年与陶行知等人赴美留学,先后获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1919年回国任教于南京高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教学和研究,期间投身教育改革,探索中国儿童教育的规律,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1927年起先后担任南京教育局小学教育科长,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长。上世纪30年代未,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思想,并在江西、上海等地进行幼儿师范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实验。他在进行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教育文选》是研究陈鹤琴早期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一

  早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儿童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陈鹤琴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在他早期求学和从事教育活动中,目睹了中国早期教育的落后。他认为国家要强盛,要从教育抓起,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起步,早期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早期教育是人生成败的关键。面对旧中国早期教育极其落后状况,许多少儿童因早期教育缺失,断送其发展前途,因而造成贫困世代相传的现状,陈鹤琴呼吁应该从抓好早期教育入手。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不能错过,如果错过就会贻误教育时机造成终身遗憾。“幼稚期(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主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1]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就开始,父母是儿童早期教育的老师,教育儿童越早越好,由于儿童出生后对于家长的依赖性,其独立意识差,家长有责任教育好儿童。“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抚爱,这对于幼儿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2]

  早期教育关系国家命运。陈鹤琴在一生教育实践中,目睹了中外早期教育的发展状况,为我国当时不重视早期教育的现状而担忧,并大声疾呼国家要富强,必须从抓教育开始,抓教育要从早期教育打好基础。“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3]陈鹤琴在论述早期教育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观点,一方面他指出不能把少儿看成是家庭和家长的附属品,他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小孩子教育好,父母得到幸福,国家也得到人才。所以作为父母,不论从自己着想,还是从国家着想,都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好子女。另一方面他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国心要从早期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儿童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会为将来爱国之心打好基础。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用大量的实例说明救国保民要从培养儿童爱人之心开始,并叙述了爱人之心与爱国之心的关系。

  二

  陈鹤琴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儿童,对于早期教育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把儿童当作“小大人”对待,在教育中使儿童失去了应有的天真,摧残了儿童活泼的天性。早期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早期教育的科学化。“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于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4]为此,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他在《家庭教育》总结了儿童心理的基本规律。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小孩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作为父母不仅要为儿童提供游戏的设备和条件,而且要为儿童选择适宜的游戏伴侣。这样就会使儿童身体变强健,心境常快乐,知识有增进,思想得启发。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陈鹤琴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模仿声音和动作,随着年龄增长,进行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儿童在模仿中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因此,作为教育者,其举动言行要文雅,父母要事事谨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的教育价值,做好孩子的表率,为其树立榜样。

  好奇是儿童的求知的动力。陈鹤琴认为,儿童不仅生来好动、好模仿,儿童生来也很好奇。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弄明白。他借用柏拉图的名言“好奇者,知识之门”,说明就是这种好奇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成功是儿童自信力的强化剂。陈鹤琴实例告诉人们,儿童很喜欢做事情,而且很喜欢其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固然自己很有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成功愈多,自信力也愈大,自信力愈大,事情就愈成功。因此,父母或老师要注意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若太难了就不会成功,没有成就失去自信。

  野外活动对于儿童成长具有综合效应。陈鹤琴以儿童一呜为例,说明了让儿童终日呆在家里,就会闷闷不乐,甚至哭闹不止。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野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开拓视野,学到知识,还可以强健身体,愉快精神,收到综合教育效益。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保证。陈鹤琴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同伴群体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与同伴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学会了和群、乐群,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从而增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称赞是激励儿童向上的基本方法。陈鹤琴认为,儿童由于年龄幼小,总喜感受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在受到称赞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受到激励,家长和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儿童,才能鼓励儿童不断进步。

  对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认识,是进行早期教育思想基础所在。陈鹤琴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西方精神分析学派早期教育的观点有许多相同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现代特色,对于我们把握早期教育的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

  在分析和认识早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了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即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等。

  1、身教为主的教育特点

  陈鹤琴认为,早期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更不同于社会教育。模仿是早期儿童的认识的显著特点,身教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特点。“小孩子生来是好的,也是无知无识的,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学。做父母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子。做父母的是怎样的一种人,他的小孩大概也做怎样的一种人。”[5]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来为儿童做出表率,才能使儿童教育取得实效。

  2、道德养成的教育过程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是在幼年时开始形成,经过在生活中长期训练,多次重复加以巩固,使其形成观念,并发展成为做人的基本素质,所以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儿童的道德养成和培养。“人类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要注意习惯的养成。”[6]对于儿童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教育就是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而且会使人受益终身。

  3、宽严适度的教育尺度

  陈鹤琴反对专制式的早期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而是以成人标准来约束儿童,打骂儿童,限制儿童,实为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对于儿童成长极为不利。陈鹤琴也反对家长代替儿童吃苦的溺爱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会剥夺孩子肌肉发展、养成懒惰性质、不识世物、不知劳苦。早期教育要宽严重适度,做到爱护儿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们教小孩当折其中,一方面予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7]

  4、观点一致的教育合力

  陈鹤琴认为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的“严父慈母”式的教育,是封建家庭中男尊女卑的体现,并不是教育子女的诀窍,这样的教育会使家庭教育氛围不一致,而使孩子无所适从,引起儿童轻视父母之心。他认为对于儿童教育不仅父母的教育观点要一致,而且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配合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儿童教育的合力。“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协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8]要在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创设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浅析陈鹤琴的早期教育思想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早期教育 早期 思想 教育 陈鹤琴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