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论论文

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1

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81-04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党的执政形象建设研究”(GD14YDS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阳松(1983-),男,安徽宿松人,博士,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广州青年运动史与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问题研究。

  当今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基本环境,是当代青年信息接受和传播的主要平台。新媒体所传播和呈现的信息对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和嬗变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1]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从新媒体视角探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与当代青年价值观生成的内在关联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是指依托现代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当代青年接触和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有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的手机等触屏媒体、BBS、QQ、微博、微信、数字杂志、数字电影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自身快速的传播方式和海量的传播内容吸引着大批受众特别是青年这一群体。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越传统的PC使用率,而在这庞大的网民中80后成为主力,30岁以下的网名比例占到573%,40岁以下的网名占到807%,在校青年学生的上网率几乎达到了100%。无独有偶,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公关发布的《2014“媒介?消费”中国青年调研报告》显示,20―30年龄段的社会青年上网率高达90%,微信使用率为823%,微博使用率为711%。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青年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越来越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的“交互”传播模式传递和展现的多元价值观,使得当代青年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茫然。以电视、广播、报纸为载体的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通过其“舆论导向功能”“议程设置功能”“把关人功能”等方式向人们传播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人们无需选择也不能选择。“在传统媒体面前人们只有看或者不看的选择权,并没有看什么的选择权。”[2]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颠覆了这一传播格局,较之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交互”传播特征展现的是“人人即媒体,人人即记者”的个人信息时代,人们能够及时地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评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他人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这些没有经过过滤的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出现,使得各种信息和观点纷繁复杂,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评论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对,更有看法和观点挑战传统的价值底线,这些看法、评论和观点所传递的价值观,使得尚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当代青年在价值选择上表现为茫然。

  二是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呈现的即时性、开放性特点,很容易使当代青年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困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各种新兴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青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时呈现的即时性、开放性特点,使得新媒体所传递和展现的信息具有多元化特征。各种不同的信息充斥网络,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各种传统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主流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扑面而来,其中不乏有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以及各种消极、反动和非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嚣尘上,这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很容易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困惑和紊乱。

  三是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左右青年的价值判断,使社会青年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容易颠覆自我,造成自我价值混乱。青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年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社会参与与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上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定型,其社会政治态度和认知社会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左右。一些社会青年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辨别信息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新奇、怪异东西的吸引和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对价值客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缺乏判断能力反而很容易出现颠覆自己的价值判断,衍生出“从众”的价值社会心理。由于网络信息的广泛性,青年在互联网上接触了许多主流媒体报道里没有的东西,面对网上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很多社会青年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从而认识和判断事物越来越不是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内在逻辑,而是更多地依赖传媒和大众的描述和呈现,把媒体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作为自己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媒体不仅给我们的青年提供海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在传递信息和知识的进程中引导人们做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成或在重构人们的价值版图,从而表现为颠覆自己的价值观或价值判断从而造成自我价值混乱。   二、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新的传播革命。传统媒体环境下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多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而新媒体所开创的信息传播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使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引导和践行变得复杂艰难。

  首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与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不同,新媒体传播信息有着更为强烈的综合性,“应有尽有”是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一个显性特点。相关统计表明,目前通过新媒体等传播的信息中有过半是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主要集中为四个方面:一是暴力色情类,如各种淫秽、色情、暴力等低俗信息,各种缺乏监管的成人信息,各种赌博、犯罪、毒品等教唆信息;二是挑战道德底线的各类信息,如散布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等各色各类不负责的信息,违背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公序良俗的各种封建迷信、邪教信息等;三是各色颓废腐败类的精神污染信息,如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各色各类不健康的游戏娱乐信息;四是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有目的针对性强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信息等。这些信息杂糅在一起,兼之新媒体信息传播本身的隐蔽性、广泛性、盈利性和监管不易等特点,为不良信息的滋生传播带来了生存空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

  其次,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变得更为困难。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快捷、互动和高效率的沟通在当代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振,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与此同时青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易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新潮、新奇、新颖的思想观点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对“政治宣传”和“政治说教”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这就直接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而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类各色新奇观点和信息正迎合了其心理特点,与这类信息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更为“普通”令很多青年“不屑”,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宣传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总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宣传、教育等手段展开,本身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这种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教育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容易遭遇到互联网的截击,“台上讲的”与“网上说的”不一致,而现实中对这种截击的可控性和监管在新媒体环境下普遍较弱,很多时候教育者和宣传者宣传的内容和材料,在网络上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论调,给青年群体的思想和价值选择造成疑惑和混乱,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培育变得更为困难。

  再次,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多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本质上是人类基于信息化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所构建出来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较有本质区别,但正是这种“虚拟社会”使青年群体能够暂时逃离现实,抛开世俗世界的各种偏见和限制,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挑战一切进而达到自我满足。在这种“虚拟社会”中,多数人是以虚假或匿名的身份在网络等新媒体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种多重角色的相互冲突、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相互矛盾,使他们无法将网络中的“虚像”同现实中的“真我”统一起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其自身真诚性的缺乏和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减小了交流的可信度,直接影响青年诚信度的提升;同时借助新媒体的各种载体,很多青年人在网上可以与网友甚至陌生人侃侃而谈,能够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智慧和幽默的交际才能,但在网下现实交际中却不善言辞,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在现实中更加沉默寡言, 性格更趋内向,严重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种过分依赖网络的间接交往而疏于现实的直接交往的人际交往方式,直接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封闭,严重者甚至出现人格分裂,很容易使其出现道德意识弱化、责任感降低等,严重弱化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要善于利用积极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多渠道多途径推进。

  首先,要积极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相关制度建设,努力净化现代媒体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相关领导机制。当前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高校相关部门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培养一批既懂新媒体传播技术又懂教育宣传工作的新型领导队伍,使他们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者。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相应的系统培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长期、系统的规划,各级相关部门要强化制度保障,特别是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净化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实际意义上改善其成长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现代媒体政策法规建设,加大网络环境治理力度。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立法规范,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大力消除媒体的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信息,净化网络信息环境,引导青年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环境,改善青年价值取向选择的外部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观教育,充分发挥法制和道德的规范约束作用,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和青年的兴趣爱好,通过加强网络管理来加强网上宣传和引导的针对性,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建立各类防火墙,安装网络信息净化器等措施,突出信息检查和过滤,对网络环境和传播渠进行切实净化和有效监管,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其次,要强化当代青年的网络观教育,增强青年的媒介素养和媒介辨识能力。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第一次提出,是指在人们面对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辨批判能力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尤为重要,是衡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当代青年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正确有效地认知新媒体,才能具备辨别网络信息是非的能力,才能对不良价值观具有抵抗能力,但当前社会青年的媒介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大量调查和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普遍较弱,绝大多数还处于自发状态,网络媒介知识和运用能力不足,对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处于较弱水平,轻信、偏信甚至盲从网络信息呈现较为普遍现象。[3] 提高当代青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强化网络观教育,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和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提高和培养青年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和提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配备师资力量,定期开设宣讲相关媒介素养报告以及各种相关知识讲座,普及新媒体相关知识,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媒介辨别、批判能力,强化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律法规观念。

  再次,要把青年群体经常登陆的主流网站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阵地。青年群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生或已毕业的各类学生,人人网、校园网、BBS以及各种论坛是其最主要登陆的网站之一,要切实把其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宣传和培育基地,但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校园网、BBS等网站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在传递通知等信息方面,校园网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面效果不理想,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加强。”[4]调查显示多数青年学生就其校园网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持有“冷漠”甚至“反感”态度,当被问及“当出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页时的反应”时,只有36%的人会仔细阅读,586%的人都会“草草浏览”或者“关闭网页”,有378%的学生会“选择性浏览”。青年学生对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的冷漠态度值得反思,而受访青年学生之所以对网络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冷漠态度,因为“说教色彩太浓”占调查人数的513%。[4]把人人网、校园网等网站打造成为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需要我们结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调整宣传内容和革新宣传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努力降低网络宣传的“说教色彩”,将显性宣传与隐性宣传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时政新闻的相关剖析和影视舆论资讯的相关解读中,激发和引导青年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另一方面避免单向度传播,建立其在校园网上互动交流机制和相关交流平台,特别是对青年在校园网、高校论坛,BBS等媒体平台上显露的思想困惑及时予以回应,表现的价值观错位要及时予以引导,不断提升互动交流的频次和深度,在潜移默化中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内化为当代青年的一种自觉行为。

  最后,要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方式,对青年群体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有效引导。这就要求一方面在青年群体中有意识有目地培育一批媒介素养高、政治素质较强的网络舆论宣传队伍,培育一批在社会青年群体中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网络大V和网络评论员。要特别重视网络舆论领袖、网络大V在引导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根据‘两级传播理论’,信息先从媒体流向舆论领袖,最终传递到一般手中的信息大多融入了舆论领袖的个人观点,成为不同于原始信息的‘二手信息’。与信息源相比,一般受众更容易相信舆论领袖的观点和意见,一般受众根据这些‘二手信息’来判断现实、指导行动。”[5]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网络舆情收集员,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机制,更好地洞悉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变化特点,更好地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兴趣话题和出现的各类思想困惑,宣传教育工作者等有关人员要通过相关平台及时解答、及时回应,切实提高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探论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价值观 社会主义 当代 核心 主义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