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论文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8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而严密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不断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于其具有理论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彻底的说服力,因此,在针对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90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要满怀信心地坚信其容易为大学生认同和接纳,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90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基础保障,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化是重中之重。在“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范式中,由传统“消极被动”到现代“积极互动”的范式转换是必然趋势。基本范式是教育内化的基础,教育内化从心理学范畴又内涉教育范式的转换。

  一、“90后”大学生特点及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规律

  (一)“90后”大学生特点

  “90后”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中最具有鲜活思想的生命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态势下,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独立自我、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但由于目前社会上关于道德缺失、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问题的偏差,社会舆论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架构,部分90后独生子女在心理行为上表现为过度依赖,更有甚者心理叛逆、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经常是处于混沌和不稳定的状态。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感悟,加上又经常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渐渐失去了理想信念。当受到某些榜样或者社会正气的影响就会产生某些内心的认同感,但是如果再面对社会现实,尤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候又会转向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二)教育规律

  把握“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应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表面上的认识和接受,即“90后”大学生个体先通过教育手段被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阶段――进一步的情感认同,即由表面上的认同和接受慢慢地过渡到自愿接受价值体系中的观点和态度;最终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由自愿接受继而依此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和行为,直至最后真正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我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简扼地说而言之,针对“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过程就是使他们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从理性认知,达到情感认同,最终实现自觉践行。

  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

  (一)对教育内化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生的外部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由外而内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外因是教师授教或外界事务环境等因素对受教者的影响,内因是受教者通过外因作用产生思想矛盾运动,以改变自己的自我改造过程的因素。

  教育内化,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把外在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自觉转化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外炼”到“内化”的过程,内化过程是关键。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将教育内化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二)教育内化中需要注意的和谐与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突出强调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90后”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90后”大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三)“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化

  针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教育的“外炼”到“内化”应从对“90后”外部施教作用转化为其内心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自我联系起来,最终作为自己价值观实现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在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内化”是重中之重。

  实现“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过程是教育的整合过程,其前提是在教育的理念上以人为本、注重生命关怀,其介质是在教育的手段上平等交往、对话理解,其标准是在教育的行为上达到“知行合一”,其目标是在教育的本质上追求和谐、回归现实生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重点论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内化归根结底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实际意义,对“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化必须做到“三贴近”原则,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他们的生活与成长中。   三、分析“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式与转换

  (一)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分析,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由“消极心理学范式”转换为“积极心理学范式”

  “积极心理学范式”要求对“90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特别针对“90后”价值观形成中的诸多问题本身并无大碍,伴随其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价值观不断成熟而自行消亡,并不会对其自身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积极心理学范式”较“消极心理学范式”更为适用。

  (二)以教学方法研究的角度分析,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式由“师生被动授受范式”转换为“教学相长互动范式”

  “师生被动授受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被动地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相长互动式”:“教学相长”一词从古至今颇受争议。笔者倾向于“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一含义。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在“教学相长互动范式”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的。特别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其中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实现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是双向互动性的交往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间交往实现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频繁转换角色,教师和学生同时既是信息传达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通过角色互换实现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达到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才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范式 价值观 社会主义 核心 主义 价值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