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论文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08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23-02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与建设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前途与文明发展,可现实中,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普遍缺失。找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自觉性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思想政治自觉性的缺失,正在成为大学生更好地形成思想政治素养、建立起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的一个障碍。

  1.思想政治自觉性的概念及意义

  思想政治自觉性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文化自觉,是对于思想政治的“自知之明”,是对思想政治接近、理解、实践的自主能力。一般地说,思想政治自觉性是指政治活动主体对政治制度、环境、目的、价值、方式等内容具有积极的认同与认知,并形成价值观、责任感、主观能动性的政治统一。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自觉性是其政治认知、政治驱动、政治评价等的初始阶段,体现着他们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趋势以及自身政治责任的理性认知,直接关切到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表现。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现状

  通过一直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一方面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政治事务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与关切,对政府与国家发展能够进行基本的评价;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缺乏必要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认知不足,持续性不强

  虽然高校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但是由于实效性的欠缺,大学生在认知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课堂上接受到的政治理论与通过媒体、个人体会等渠道获取到的政治信息无法有效融会贯通,形成对政治体系及制度的综合认识与判断,因而造成对某些政治现象与事件只能停留在表现的热情,无法形成有效的关注,并且随着无法深入透彻地看待问题,这种热情会逐渐降低,无法形成持续的关注。

  2.2 功利性强,关注度不高

  尽管当代大学是入党、政治“围观”等方面积极性很高,但是综合考虑其政治动机,就会发现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国家、集体的利益很少或根本不予考虑,表现出强烈的功利色彩与现实倾向,甚至这种热衷完全出于对政治权力与特权资源的渴望,内心没有健康的自觉与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2.3 评价偏差,参与性不够

  自觉性的缺失还体现在政治主体性不强,没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与习惯,面对问题时容易人云亦云,无法形成理性的政治评价。另外,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面对民主政治的信念与决心、处理民主法治问题的方式与方法方面,很多时候仍然束手无策,这种知行不统一造成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参与性不够,缺乏权力与义务实现意识,思想政治自觉性往往停留在口头或者一时的冲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原因,既有制度政策、社会环境、传统影响、学校教育等共性因素,也有成长经历、个人性格、家庭熏陶等个性因素,但对其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原因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消极思想的影响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是国家与民族根深蒂固的内核,中国文化与道德相统一的精神特质更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凝聚的力量之所在。但是传统文化中威权观念和人治思想却与当今民主政治是不一致的,并且传统文化中亲情伦理力量、社会管理认知等部分也是与当今思想政治要求不符合的。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相统一,其实就是表明上将文化与道德作为政治的上位,将道德完善作为精神的最高要求,但实质上却让文化与道德成为政治的附庸,受到政治的制约,道德与政治之间无法在现代民主政治体系中形成实际统一的路径。无法摆脱传统思想束缚的社会同样无法建构其无视消极影响的思想政治自觉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偏执的政治观念。②

  2.西方文化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全球化的触角在大学生群体中涉及得更深更广,西方政治思潮与相关文化正在作为对国内思想政治观念的补充、批判、创新,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其中不良因素却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谬误,对其政治价值观尤其是思想政治自觉性形成消解作用。西方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动摇了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基础,弱化了政治认同,降低了政治责任感,疏离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自觉性,而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更是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观念的极大扭曲。

  3.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

  无可否认,社会转型期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不公平、非正义以及贪腐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实问题对大学生的信念与理想造成了直接的矛盾与打击,社会存在的骄娇利戾之气使得大学生要么极度厌烦鄙视,心存怀疑,表现在思想政治自觉性上就是逐渐淡化疏离;要么学习模仿,变得自私自利,表现在思想政治自觉性上就是信念的破灭和政治观的扭曲。尤其严重的是,网络社会信息处于爆炸和“变形”的状态,网络谣言成为造成社会动荡和人心恐慌的一大推手。大学生接触网络频仍,网络谣言与网上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有违事实真相的信息起到放大与丑化的作用,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的缺失。   4.相关教育政策及方式的影响

  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与制定教育政策方面的不利做法,高校与现实情况脱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自觉性都有着不利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单一,方式方法陈旧,政治理论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极弱,甚至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而忽视效果,疏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教研力量的投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大学生从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应付差事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背后只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的缺失。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对策

  只有一方面强化并引导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丰富政治常识,促进政治认同,一方面弱化外界不良影响,适当教育干预,既注重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性,又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培养其积极理性的思想政治自觉性。

  1.建立从道德自觉到政治自觉的有效渠道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当代大学生尽管疏于对传统思想的系统学习却往往“道德早熟”,很小就形成了世俗的道德观念。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后来的理论学习始终无法超越社会体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自觉性上都是晚成。③缺乏政治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形成道德先于政治、重于政治的偏见,始终强调于道德层面的利义之争,却无法建立起现代的权利义务意识,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现代政治文明需要的是对传统道德的扬弃与改造,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理性的思想政治自觉性,将义务本位的道德观向重视权利的政治观衍进,实现过去单一社会系统中的价值标准向今天多元社会系统的民主法治标注的转变。当代大学生既要坚持传统道德清净的内心信仰,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的有机结合,将传统的道德自觉上升到思想政治自觉。

  2.规范社会管理涤清影响因素

  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以及日益纷繁的网络世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从预防与治理两个方面做好规范管理,涤清社会不良影响,不断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政府首先要更新管理观念,将传统的管理执法转变为行政服务,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身份真正变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这样就可以从根本净化政治环境,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平,建立起真正清廉公正的政治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国家与政府通过法制与道德的途径消除贪污腐化等社会问题,形成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良性态势,也就为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政治心态、培养积极的思想政治自觉性扫清了障碍。同时,政府要加大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为大学生的就学就业提供良好的机会与环境,这也为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形成健康政治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只有进一步深化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凸显出大学生政治主体人格,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政治评价体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的缺失。首先,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政治社会化作用,贯彻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加大政治理论常识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与学生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此外,要加强校园舆论导向,加强舆情监督,通过校园网、网上课堂、新媒体等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知悉与引导,加强对不良思想言论与腐朽思想的抵御,形成健康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自觉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自觉性 思想政治 缺失 对策 当代 原因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