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支教团的建设与管理浅析论文

高校支教团的建设与管理浅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4

高校支教团的建设与管理浅析

  中国的支教事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央和省级党政机关于1985年到1988年曾派出讲师团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这便是最早的支教团雏形。我国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开始于1994年开展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的文化下乡和农村扫盲活动,此后各高校又陆续组建支教团,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支教服务活动。高校支教团一般进行短期支教,主要以上课为主,队员一般采取招募的方式进行,团队成员一般均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高校支教团集体支教行为,作为一项光荣而高尚的志愿服务,促进了偏僻地区人才的优化配置。大学生参加支教项目,一方面提高了受援地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同学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提高了参与者自身素质、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时有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高知识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支教团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国内各高校支教团发展迅猛,学生参与度很高,影响面很广,高校支教团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也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一)招募安排有待于完善

  在招募队员前期,宣传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在步入大学之前并不是很了解支教,对于支教团机构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了他们在参加活动之后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想有较大差距,从而降低了活动积极性。支教前期的准备,直接影响着各类支教课程,支教进展,支教地风土人情宣传的正常开展,影响着支教志愿服务精神的良好传播。志愿者的招募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数支教团队员都为校内招募,通过他人推荐、公益组织选拔或者社会招募的志愿者极少,且大多数又多集中在大一,大多为非师范生,教学认知和经验较为缺乏。

  (二)志愿者自身定位有欠缺

  只有拥有准确的个人角色定位,志愿者才能更好的完成支教服务的任务,大学生在参与支教活动中,往往定位不准,他们有的过度自信,将自己看做孩子的救世主,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之上,否定孩子的很多“错误观念”;有的仍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施教者,仅仅是抱着参加社会工作的心态去支教,这就使得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仍然按着自己想当然的规划来进行支教,一旦发现现实和预想有较大差距便丧失了积极性。高校支教活动一般为暑假短期支教,从事准备活动时间较短,除了之间前期的培训之外,志愿者支教时缺乏沟通和了解,影响了每名志愿者发挥其潜质和特长,志愿者之间也缺少交流,缺乏对于整体支教团的认同感。

  (三)支教内容系统规划不足

  支教的培训系统不够完善,支教地一般都为较为贫困的山区,同学们对支教地的了解风土人情不够,到了支教地难免会出现不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参与支教团的队员大部分并不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十分清楚,面对实际教学难免会茫然失措。支教面对的多是低年级的同学,其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导,而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只局限于高中,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也影响了他们能力和水平的发挥。同时,支教团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的全程指导,大部分支教团均为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社团,他们对教学内容缺乏实地了解,预先制定好的教案和实际支教地有所差距,每一门课的实际讲授往往只能由大学生志愿者自行决定,影响了教学效果。支教团作为公益性组织,资金缺乏现象较为严重。支教团的资金主要依靠外联部的外联工作及支教团志愿者在支教前的义卖、募捐等活动获取,由于活动次数及范围均有限,收集到的资金依然不足。

  (四)团队管理机制有待于健全

  志愿者的流动性较强,不利于支教团长远发展。大学生们在刚刚参与支教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从事支教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真正可以坚持下来的很少。即使积极性没有降低,但随着志愿者进一步的升学考研,人员会出现流失。支教团成员更新速度过快,导致支教团缺乏持续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长远的规划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教团的进一步建设和支教的效果。同时,支教团各个部门、上下级往往没能很好地形成链式传递,影响了信息的专递,导致支教队成员对整体团队缺乏了解,难以形成归属感,阻碍了团队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支教团管理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改善成员的招募方式

  做好招募之前的宣传推广工作,在招募前制定好宣传规划,考虑海报、展板、广播、新媒体等多类方式进行宣传,使在校学生对于支教地点,内容和意义有着全面的了解,进而衡量自身是否真正符合要求。做好志愿者兴趣特长的登记工作,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要破除宽口径招募原则,力求“宁缺毋滥”,要在性格心理、教学经验、相关经历等方面综合考量,做到全面了解志愿者,根据不同成员的性格特点和知识上的长处确定各自负责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保证支教活动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健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

  支教项目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应为支教团建设追求的目标,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便显得尤为重要。支教团可以利用高校资源,通过组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开展教学理论交流会,举办往届志愿者、师范生的座谈会,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加强对于基本教学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积极联系相近专业如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提供指导,制定总体培训计划,带来专业性较强的讲座,帮助志愿者正确定位自己,认识到志愿者支教其实也是一个大学生志愿者认知祖国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在实践方面可以通过旁听小学的课程吸取经验,多与小学生交流,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交流获得新的反思,从而更好的奉献自己。   (三)加强团队建设的管理

  当代大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有很强的信心,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导致了在团队行动中难以达成和谐高效的氛围。前期培训中注意团辅活动和课外游戏拓展项目开展,鼓励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让志愿者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定详细的活动策划做好活动准备,各部门建立起对志愿者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及时公示,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加强团队整体文化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增强队员对于支教团的归属感,创造支教团自己的团歌、团徽、微电影、明信片、日历等纪念意义的价值符号,让志愿服务精神更多的转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

  (四)拓宽更多的发展空间

  支教团作为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可以考虑寻求更高层次的公益性组织合作,获得发展资金,用于支教工作。支教团应通过积极进行公益项目的申请,销售自己的如明信片、日历以及义卖、募捐之类的活动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对于在支教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事迹要多加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在整体的发展方面,更多的与其他公益组织交流经验,寻求借鉴,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核心的教学方面,与其他支教团交流心得体会,并通过上网观看沪江、北京101等网校的视频积累授课经验,为自己的未来授课打下基础。在支教地的联系方面,支教团应力求用良好的日常表现和最终的实践成果与实践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便支教活动的后续开展。

  三、结语

  当下国内各高校支教团发展迅速,在校学生通过参加支教团随团支教,可以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性,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知识的优秀人才。然而支教事业任重而道远,高校支教团的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努力,本文通过提出高校支教团建设的几点思考,力求其能够为高校支教事业的管理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高校支教团的建设与管理浅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支教团 支教 高校 建设 管理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