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中的高校角色分析论文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中的高校角色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4-15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中的高校角色分析

  参与社会实践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共青团相继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更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到了新的高度。尽管在面对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但与此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在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中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在对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形式重要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形式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构建有效社会实践载体,已成为推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效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当下各种思潮的影响下,由于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发生变化,而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地将学校和社会进行衔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认识和了解程度,提高其明辨是非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保持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多以“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等公益性活动为主,而且也会赴革命胜地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修环节,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二)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是帮助大学生顺利毕业就业,更好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了路径。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兴趣,加深其对自身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及专业发展方向上的了解,从而弥补差距、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社会实践可以将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同时,有助于高校更直接有效地了解社会需要,将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就使得高校和地方经济建设能够实现信息交流与互动的便利性、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及时性,以此更好地发挥高校与学生服务社会的职能,实现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创新社会实践形式是提升高校实践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

  目前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不完善、组织过程和参与人员具有复杂性等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将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内容上缺乏适用性和创新性、导致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脱节,管理上缺乏长远规划与制度保障、影响了活动质量和水平等等。因此,只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改变大学生创新实践现状,构建社会实践体系,才能实现思想上高度重视、内容上精心设计和专业化投入、管理上引入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并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用网络新媒体拓展社会实践阵地,成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增强育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高校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在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作为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由入学时的军事训练到在校期间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创业活动等,甚至是目前高校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进行的虚拟社会实践活动,如虚拟实验、信息传播、艺术审美及娱乐游戏等,大学生无不参与其中;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就是实践基地,良好的实践基地可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培植,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可或缺;社会实践要走科学规范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高校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只有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到大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环节,才能保证活动具备强大的指导力量。基于高校在社会实践中的主导作用,本文对高校在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推动社会实践工作的有序开展。

  活动的组织者。这主要体现其开展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和领导下开展,通过校院两级团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工作,以文件形式动员全校学生参加,由学生自行组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要充分保障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就需要发挥高校组织者的角色,成立由校长直接领导的“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来行组织管理,真正做到组织上有落实、时间上有安排、经费上有安排。

  活动的协调者。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仅仅发挥高校的组织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高校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调动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的参与,成立联合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委员会”,建立由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或者社区负责人参加的联系制度,发挥高校在其中的乳化剂作用,加强各方间的协作;此外,高校也可与企业、社区等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体,如开设专门接受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公司、服务中介机构、提供志愿服务定点社区等,从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制度的制定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必须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否则就会影响其顺利开展。由于高校现有组织管理体制上的制约,专业教师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分属于不同系统,并且,缺乏一套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降低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发挥高校制度制定者的角色,制定相应的教师激励政策,使社会实践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才能为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水平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载体等也越来越丰富。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协调者、制度的制定者,需积极探索长效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制度课程设计与组织管理,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成绩、取得效益。

  在培养观念上,要彻底改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仅仅是大学生自愿发起、重在自愿参与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放到关乎深化教育改革进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高校长远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个人成长、企业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如专题调研准备、调查问卷和调研程序、实践参与人员和实践工具等。另外,重视学生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的生活清苦、工作辛苦、实践难题等都是生活中的财富,有利于培养其意志品质和创业精神,并且要将个人社会实践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祖国命运结合起来。

  在制度课程设计上,可参考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到教学整体计划中来,以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为主,进行考核与评价,根据企业鉴定结果进行评分;可根据年级及专业特点,构建分年级、分层次、分专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立体化培养模式,或者可根据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如划分为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培养、社会服务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为侧重点的分层实践教育,并结合不同学生个体的特质,全方位、全过程、多方位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可依据不同社会实践地区的实际与薄弱环节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组建社会实践考评委员会,邀请学校导师和单位导师共同参与考评,将考评结果入档案、与评优、考研、推荐就业等相联系。

  在组织管理上,可强化高校主导,调动政府力量创建实践保障机制、调动企业力量创新实践服务机制;可尝试打破以学生处、团委为主的现有组织管理方式,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扩大到由校长办公室领导,院、系、专业、学生组织、团委与学生处齐头并进,教务处、后勤部门参与配合的多部门参与的组织管理方式;可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和领导干部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由领导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指导的实践操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实践育人中的应有作用,并纳入其年度工作量考核中。

  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其关键在于最终建立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组织主体与活动主体、目的动机与实践效果、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相统一的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要把高校发展、人才培养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从而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中的高校角色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实践 角色 形式 实践 高校 大学生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