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论文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02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

  一、用于比较的两套教材的介绍

  本文以美国《生物:生命的动力》和中国《生物(苏版)》中的“遗传与进化”部分为研究对象。《生物:生命的动力》是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之一,《生物(苏版)》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汪忠主编的高中实验教科书之一。

  二、中美教材中栏目设置的比较

  (一)栏目形式及数量比较

  中美教材都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栏目配合正文说明和教学,见表1。

  (二)《生物(苏版)》必修2教材中的主要栏目内容及功能

  “积极思维”主要提供了许多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思维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真谛。例如,第五章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中,通过“桦尺蛾与自然选择”的“积极思维”活动,分析桦尺蛾黑化现象的原因。

  “边做边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验证性实验及制作、观察等操作性活动学习新知识。例如: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中,通过“设计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边做边学”活动,让学生在制作中进一步学习巩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交流合作、得出结论和反思。例如,第三章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中,通过“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教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

  (三)《生物:生命动力》教材中主要栏目内容及功能

  “本节预览”主要是列出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关键术语和知识背景,明确学习目标。例如,第23章第1节“灵长类动物的适应和演化”中,“本节预览”包括学习目标:了解灵长类的适应性;知识回顾:简要介绍物种的形成;关键术语有灵长类、对握拇指等。

  “折叠式学习卡”是美版教材的特色,学生根据要求将纸折叠剪裁并填上相应内容,理清本节课大纲,使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第17章第1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节首,要求按照步骤制作折叠式学习卡片,并归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相关信息。

  “词源”是对关键术语增加的解释,因为很多英语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所以对关键术语词源的解释,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术语的内涵。例如,第17章第1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中,解释遗传、等位基因等术语。

  三、美国教材在栏目设置上的特点

  我国苏教版生物新教材栏目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各个栏目的设计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比,美国教材栏目设置有如下特点:

  1.实验多元,突出科学探究

  每节都涉及实验且根据目标不同,实验形式有“迷你实验”、“技能实验”。实验内容设计中非常重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从数量上看,仅“遗传学”与“生命的进化”两个单元实验达30个之多,可见该教材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2.加强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渗透

  每章课文中都涉及“与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及时将正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涉及物理中的热的传递、化学中的化学键和元素周期表及地理中的板块运动等,知识面很广。

  3.强调生物与技术的关系

  “生物与技术”栏目讲到了DNA结构的发现、新疫苗、分子钟等,多方面展示了生物学与现代技术的相互联系与促进。内容的挑选既有发生于学生身边的,又有关于高科技的,虽然内容跨度非常大,但深度及难度适合高中学生的阅读。

  虽然我国在高中生物教材编制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与现代教育理念不完全适应的地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生物教材的编写不仅要着眼于国情和教育现状,更要以国际比较视野审视和反思我国生物教材,研究开发出更优秀的高中生物教材。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美 教材 高中 栏目 生物 研究
最新中等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讨
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探究
希沃白板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做好细节 赢在高考
初中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践
浅谈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深入中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
初级汉语课堂管理个案分析
热门中等教育论文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中学生对学校公布学习成绩和排名次的看法研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
对职高班班主任工作的两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课的导入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讨
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