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02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自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贯彻新理念,执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只有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反思并坚持对问题对策进行探究,才能看到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过于追求内容的新奇和教法的丰富,使现阶段语文教学出现了文本解读的宽泛、教学手段的滥用、问题生成的无序性、探究学习的随意性等泛化问题。语文教学必须去除浮躁,重新认识文本的重要性,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同时,规范课堂教学手段,回归本真,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容量,随意进行延伸和拓展,往往忽略对学生思维独立性、独创性的培养,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新课堂”与新课程理念严重错位,出现语文课堂教学“泛化”现象,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现从三个方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泛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一、高中语文泛化类型与成因追溯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推广与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出高度开放性。高中语文处在承接九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更关注高中语文问题。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宽广自由。语文自身蕴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诱发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众化的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使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这样做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虽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又要考查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不能主题过度娱乐化,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使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认不清楚重点。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再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具体表现为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互动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取法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或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不断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向教学建设者过渡。特别90年代后,在新课改持续实施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因为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材料性泛化现象。

  例如,高中语文课堂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语文课堂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现如今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如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处境,这样浮夸、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语文泛化现象对策

  (一)文本解读泛化对策

  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文本解读多元化。为防止文本解读泛化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文本,还原文本的写作背景,还原文本的价值倾向,还原文本的情感认知。在科学准确制定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做到既“深入”,又“巧出”。所谓“深入”,就是深入文本内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和魅力;所谓“巧出”,就是在准确又全面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拓展,启发学生走出课本观照现实,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手段泛化对策

  教学手段首先是服务于教学的,所以,一切课堂活动或各式各样的辅助手段必须围绕明确目标进行,学生在活动中“最终的获得”才应该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参数。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细化,教学手段应围绕明确目标为寻求获取知识或答案服务,各种手段要有明确分工。如多媒体手段字形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直观展示教学形象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辅助突破难点、连接背景或文献等方面适合使用。合作学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让学生有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时间,首先形成见解;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诱导或纠偏作用,始终把握好课堂航向;不能偏离教学大纲,合作讨论结果要落到实处,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

  (三)探究学习泛化对策

  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指探究学习实施过程中由于师生对探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上出现偏差,人为地扩大探究对象和范围,使探究活动脱离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探究性学习目标的泛化、活动组织的形式化。过程指导的虚无化、教师角色功能的扩大化等。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自我发现问题习惯、自由探索精神。面对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泛化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语文学科和探究性学习特点,把握探究性学习条件和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诱导作用。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语文积累,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基;其次,抓住文本特点,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把握好方向;再次,遵循探究性学习基本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究方法,懂得如何实施探究活动,以便在更深层次上避免探究学习泛化;最后,精心组织与指导探究的全过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则是成功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保障。

  三、结语

  现在的课堂教学应强化教学目标意识,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总之,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泛化成实用类文本教学,是文学教学的瓶颈。突破瓶颈的关键是认识文学教材的特点,全面认识文学教材的功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文学教育意义才能得以实现。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泛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尊重文本,还原文本;细化课堂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增强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三点泛化对策,以求在语文课程改革中保持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素养,切实提高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泛化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对策 语文 基于 现象 高中 分析
最新中等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讨
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探究
希沃白板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做好细节 赢在高考
初中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践
浅谈文字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深入中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
初级汉语课堂管理个案分析
热门中等教育论文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
中学生对学校公布学习成绩和排名次的看法研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课堂教学
对职高班班主任工作的两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课的导入
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探讨
精选教材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