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2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65-02

  中国传统文化它集合了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修养方法,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可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显得十分具有时效性与参考性。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可态度

  (一)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分析

  本研究通过编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问卷》,对在校350名大学生进行调研,内容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及对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探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与反思。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中大约5%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其中中文相关专业的占了80%;大约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14%的人不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76%的被调查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20%的人兴趣一般;4%的人不感兴趣。关于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认同度很高。90%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持有肯定的态度,10%的人认为可有可无或没有价值。95%的人认为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3.4%的人为了考试才学习;个别人认为没必要。9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45%的同学认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帮助较大;55%的认为帮助程度一般。

  (二)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态度

  首先,目前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显得抽象化、肤浅化。由于他们平时接触的文化课程大多是公共选修课,这些课程的授课模式大多是“概论+通史”,学生们也只是围绕这一模式学习,从而忽略了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与理解,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较为肤浅,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片面的思想与观点,更谈不上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其次,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显示出被动化、机械化的特点。大部分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专业学习与考各类证书上,或者是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缺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这种过于被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模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障碍。

  此外,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显得有些实用化、功利化。虽然目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国学的热捧与宣扬如火如荼,但与其他的补习机构课程相比,他们两者的区别与对学生真正的修身作用体现在何处,就显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大学生对国学学习的心态产生了偏差,缺乏对自身内在修养的修炼与提升。

  二、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播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采取给学生统一安排公共必修课的方式,教育方式显得单调。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保持冷静,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开辟有效的渠道进行颂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与大学生形势政策课或政治学习相结合,利用各类讲座、活动、交流、展示等形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与活动中,让大学生们感性地接触传统文化并愿意参与探讨与践行。

  (二)高校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而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与道理都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伦理型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其中提倡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品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将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德,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三)高校缺乏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薄弱,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要求。有调查表明,在北京地区,从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基本集中在少数文科学院。例如,清华大学的传统文化学习集中在人文社科学院下属的中国语言文学系,下设有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中国书法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在编教师26人,相比3133人的教师总量仅占0.8%;北京理工大学从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集中在中文系,也仅7人,占学校教师数量的0.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理工类院校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系所。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在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上还是有较大的缺口。

  三、凝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挖掘育人新途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重视校园环境,融入传统文化

  高校要重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让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可借助先进的媒介传播手段,如网上论坛、微博、网络视频、校园广播、报纸等载体,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文化作品、宣传海报、微电影、文献读物等,引导大学生关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为主流的氛围,让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育人环境。中国的大学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使学生进入校园环境中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影响。高校可根据自身学校文化特征挖掘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传统文化亮点,这也可在各高校中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无形中也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发掘经典内涵,注入大学生生活实际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培养出一批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服务的大学生,强调的是奉献。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文化特点,且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影响其各方面的状态,对心性的修养与行为的修正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弟子规》这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经典恰恰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做人的基本道理与准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一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如从该书第一条“入则孝”内容中就可以看出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孩子从小要听父母的话,对长辈要悉心关怀,懂得如何照顾和体贴自己的父母及长辈,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顺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此外,强调诚实守信。书中要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指出了说出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不能欺骗蒙混和胡言乱语。书中还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当我们在说话时要恪守诚信原则,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都折射出做人的基本准则。面对浮躁的社会,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谨言慎行,信守承诺,那么我们的社会环境会变得十分和谐。另外,还有尊重教育,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要求我们对人不要有分别,对每个人都要友好相处,体谅他们的难处,懂得宽容与体谅。“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面对他人的流言蜚语,我们不能轻信与传播,保持他人的名声。可见,从一部《弟子规》中,我们就可以发掘许多适合当代大学生所需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果能融合他们的生活加以解读,就会使其更易于接受与内化,在无形中感化他们,影响他们。

  (三)加强辅导员思想修养,学习传统文化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由于辅导员本身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的培训与学习,所以很少能够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工作。在入职后,也没有专门地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学习,没有经过自身研读经典和反思,很难用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来引导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这一队伍的自身修养与内涵建设也需要加强与提升。

  (四)利用社会实践,体悟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可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从而达到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大学生践行的过程中,懂得用传统文化中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这些都提供了大学生很好的做人处事上的原则。

  (五)利用新媒体,开辟育人新渠道

  新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学校应注重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其他领域的渗透作用,例如借助多媒体组织观看诸如弘扬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等,利用易班、微信、QQ等平台开设各类传统文化微课堂,逐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对联、灯谜、传统节日等开设一些解读与欣赏,带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除此之外,通过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邀请专家做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读书会,在高校大学生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传统文化 中国 融合 传统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