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作用分析论文

高校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作用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1-27

高校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30-02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源自于西方,其界定是:企业内总是存在一些对企业产生影响力的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企业无法立足。其核心内容是:对公司的利益产生影响力不仅仅是投资人,而是对于公司来说与其利益相关的所有人。根据这个定义以及我国大学的特点,本文将大学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大学组织目标长久稳固发展的群体和个人。

  一、影响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最早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内并将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进行研究的人是美国的亨利?罗索夫斯基。他将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按照与大学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属于第一个层次,是权威利益相关者。而学生属于核心中的核心,是所有群体存在的灵魂,决定着其他群体存在的意义。罗索夫斯基在著作中也曾提及“大学是学校,如果没有学生,学术成就终归会枯萎”[1]。他们应该是,而且事实上就是学校最重要的不能被忽视的利益相关者。

  二、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理论依据

  从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角度分析,学生是高等教育消费的生产者又是共同生产者。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顾客,高等教育市场化运行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顾客既投入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因而是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经济学依据:学生的评价间接影响政府对高校的拨款。现我国公立高校主要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所以高校间为获取政府的经费而激烈竞争,其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办学经费。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学生的评价和成果。支付经费的手段对高等院校及其内部行为者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2]。具体表现在政府拨款主要依据大学的绩效,政府尤其关注大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及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学生间接的影响政府拨款的分配权,高校的经费获取也间接依赖学生学习成果。

  管理学依据: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普朗克特和傅立叶认为,在我们看来,参与管理是一种哲学。它要求把组织决策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参与和责任延伸到最低层次上去[3]。因此,在大学管理中,应该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群体决策中,在学校和个人的利益诉求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才智使大学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一种真正有效率的管理方法,可以让学生个体的利益和大学整体发展紧密相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三、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现状及困境

  (一)学生参与权力意识不强、参与秩序混乱

  有大量的实证调查可以支持这一结果,如来自辽宁某地(2013年)的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三所大学,采用网络和实地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所大学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68.3%的人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相关权利不了解,22%的人了解一点,另有9.7%的学生认为没有这方面的权利。此结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参与大学治理的认识相对模糊。造成学生从众心理特征较为突出。对学校内部治理的意见看法不一、缺乏组织领导,造成无序的低质量的学生参与。

  (二)学生参与深度不足,学校缺少制度保障措施

  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行为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具体内容、参与途径和参与形式等。调查结果表明,在学生参与的内容上,多数是学生课程教学方面,很少涉及其他的学校管理事务,参与的内容有限;在参与的途径上,主要是通过学生会、校园网。这表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单一。参与形式上,多数参与只是了解学校工作信息,与决策相关的事务涉及很少。这表明学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层次很浅。如2010年吉林大学颁布的《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实施办法》中关于学生参与范围的规定仍仅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对涉及学生核心利益的教学工作仅规定学生有事后监督权、“事前”接受意见征询权,尚无教学管理实务的“事中”决策参与[4]。

  在华东师大举办“师生共进午餐”活动,促进双向沟通的案例中,学校建立起了信息双向沟通机制。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学校的认同感[5]。但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该制度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在实践中,学生参事不能发挥合理预期的效能,61.1%的接受问卷调查学生表示“从未(有参事或其他学生向其)收集过”意见和建议。36.4%的参事选择“通过同学主动反映”来完成意见和建议的征集工作[6]。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机制存在漏洞。

  (三)学生参与效度不足,走形式成分较多

  从高校的学生参与内部治理的现状不难看出:高校对学生参与管理的反馈匮乏,多半学生认为他们的建议很少被高校管理者采纳,并未给予解释说明。如上述提到的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师生共进午餐”活动中的实践调查结果显示:45.8%的同学表示“对反馈结果与问题解决的情况不了解”,26.9%“收到校方的答复,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从而可以看出高校对学生参与的意见不予反馈也不予解释的态度,导致学生对参与管理的效果不满意,挫伤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参与管理的效度。

  四、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应然状态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一)学生参与作为一种权利分享,是高校决策和民主管理的重要步骤   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制定决策时要注重广纳众言,应以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来保障决策的公正性。这是制定决策关键环节。这样在实行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减少争执及分歧。就像布鲁贝克所说,“如果不征求学生意见,如果根本没有责任制,如果听取了学生意见然而并没有照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当理性的过程受到挫折时,就有非理性的过程取而代之的危险。学生的不满就会变成破坏,而破坏又会变成暴乱”[7]。

  (二)推进学生决策参与是高校履行核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现阶段,我国高校需要承担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的使命。但是,四大使命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最终导向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都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换言之,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高校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服务。

  (三)维护学生参与权是保障高校内部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高校内部公平正义”,就是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利益分配的机会和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和协调。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及社会个人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不同利益导向的个体和群体逐步形成,这就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在这一背景下,给学生开设公正合法的参与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利益诉求及保障学生参与权,既有利于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满足学生意愿,也是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渠道[8]。

  五、学生参与高校内部管理的路径保障因素

  (一)增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知能因素[9]

  知能因素是指学生参与大学管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知识的深浅及参与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影响参与管理的效果。学生想要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并得到重视就必须具备相关的能力。为此,大学应当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参与管理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得到具体有力的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管理能力。

  (二)建设完善的校园管理信息公开平台

  学生参与大学管理过程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就是有效信息的获取。所以大学应该做到管理信息的开放化。这是学生参与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大学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构建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使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如采取校务公开的制度管理模式和校园信息网络来传递学生和校务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的知情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0]。

  (三)建立学生参与治理的机制

  大学要确保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学生参与治理,就必须要建立起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决策机制。首先,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有助于给学生参与管理提供动力。激励不仅包括物质激励更包括精神激励即满足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使其体验到参与管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设置独立的民主监督机构,如教育管理委员会。再次,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构建畅通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表达机制、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11]。

  (四)激发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主体意识及参与

  意识[12]

  参与意识是参与管理的第一要义,意识越强烈,参与行动就越主动。当前大学生存在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对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意识不强。因此,改变大学生的消极观念对于激发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作为学校高层管理者也应该从观念意识上重视对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教育,为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提供保障措施,让大学生真正接受并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

高校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作用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内部 作用 高校 分析 学生 大学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电子新闻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有效结合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