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英语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翻译研究论文

英语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翻译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03

英语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46-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7

   1 . 引言

  名词化现象是英文正式语体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名词化表达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书面表达,但是在不同的语体中名词化的程度和特点也有所区别。新闻的宗旨是把信息如实地传达给大众,并以最少的形式特征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义,因此名词化的使用常能体现出简短、精练的特点,并增强语篇的可信度。英汉语由于在语言特点上的不同,使得名词化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翻译成为新闻翻译中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法中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阐述名词化及其在新闻语篇中所起的功能,并从英汉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出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供参考。

   2 . 名词化与语法隐喻

  把动词或形容词变成名词的名词化是“人类语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Jacobs, et al, 1968: 225),它是由于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名词化进行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对名词化现象进行诠释。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是“从其他某个类别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240)。Halliday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 187)。语法隐喻的实质就是名词化。语法隐喻理论的提出为名词化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据,更加合理有效地阐释名词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语法隐喻产生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名词化产生的过程。

  Halliday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既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隐喻式是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义(transferred)”的语言。Halliday在1999年分析科技语篇时,借用了“雅式(Attic)”和“土式(Doric)”两个概念来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其中一致式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系统,由表达层和意义层构成,分别表现为词汇、语法(lexicogrammatical)和语义(semantic)形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固定对应关系被称为一致性关系(congruent relationship)(Halliday, 1996)。在一致式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但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发现这些关系会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

  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属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作为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以名词形式出现,把过程和属性看作事物。名词化有很强的表达力,可以将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所表达的概念意义通过一个小句完整地表达出来,使语篇的句数减少,但增加词组的复杂程度,每句的信息量增大,表达更多内容。Halliday认为名词化是语法中产生词汇高密度的主要来源。名词化浓缩信息、表达简洁的特点往往能满足人们一些特殊的交际需求,实现特定的交际功能。Halliday认为“隐喻表达式是所有成人语篇的特点”(Halliday, 1985: 216-312)。王晋军对名词化和语篇类型的研究表明名词化的比例与语篇类型的正式程度成正比,即名词化比例越高,语篇的正式程度也越高,反之亦然(Halliday, 1996:185-232)。

   3 . 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

  新闻语篇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消息报道和评价中使用的语类。由于新闻语篇中的语类互文性特点较为明显,因此它具有多种语类混合的痕迹,如它既包括新闻报道和官方文件,又包括采访记录、人物专访等子语类。参照王晋军对科技、法律、新闻语篇和小说的统计数据(王晋军,2003:74-78), 经统计,名词化结构在不同语类中所占的比例如下: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新闻英语的名词化比例远远低于法律英语和科技英语,这是因为新闻作为一种媒介要面向大众传播信息,它的语言应该易于被大众接受;但是由于新闻的一些特殊性使它在名词化的使用方面又要比以娱乐为目的小说中的要高得多。

  新闻报道要遵守及时客观的准则,向大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但是新闻业,尤其是主流新闻业是政府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之一,必然反映一定的价值倾向,体现社会权力结构,因此新闻语篇又带有意识形态性,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这就要求新闻发话者要在客观性和意识形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树立新闻的可信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又能隐性地表达新闻发话者的意识形态,使大众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便受控于隐藏的意识形态。同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语篇必须要简洁连贯,在简短篇幅里传达大量信息。名词化隐喻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既能使新闻报道显得客观公正又能隐性地传播意识形态,同时保持了新闻语篇结构的简洁连贯。这也正是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名词化现象的原因。    4 . 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的功能

  4 . 1 概念化功能

  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言的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反映主客观世界的功能。主客观世界由繁多的过程、属性、情态组成,但是这些过程往往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属性、情态又往往是个人主观的感受,难以捉摸,因此对过程、属性和情态进行分类或加以修饰就比较困难。而为了系统地反映主客观世界,就需要稳定的、可分类的、可修饰的语法类别,最符合这一要求的就是名词词组。名词词组有很强的搭配力,可以被分类、量化、质化,从而使表达更加精确严谨。

  名词化后的词汇或句子结构,既保留了原来作为过程、属性和情态时的一致式语义又增添了其作为名词时的隐喻意义,把原来的动态范畴变为静态范畴,使之可以被量化和质化。这种双重属性可以帮助新闻语篇准确有效地反映主客观世界。如:

  Manning sophisticated new-generation equipment also means relying on a pool of more sedentary but better educated soldiers for whom the ability to sit hunched over keyboards for long hours is key to battlefield effectiveness(Charles, 2014).

  句中“manning”和“relying on”都是将过程名词化,使这两个过程可以被客观地描述。

  新闻中还有一些名词化的词已经作为固定用法被频繁使用,如:development,globalization,其名词化所代表的涵义已经完全被接受,所以在撰写新闻时可以正常使用,也不必再花费笔墨进行解释。可以说这就是名词化的概念功能的典型表现,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世界。

  4 . 2 名词化的人际功能

  客观性是新闻语篇的一个基本准则,名词化隐喻是用来创造客观性效果的重要手段。名词化是一个意义浓缩过程,该过程会导致小句中某些成分的减少或丢失,被丢失的成分包括小句中的施事者和限定成分,这样名词化结构的表达能够摆脱动作执行者和情态的束缚,抑制语篇人际功能的发挥,造成一种非人格化效果,似乎新闻叙述的都是客观事实,并非作者的主观意志。如:

  The shooting acted as a trigger, metastasizing from a Balkan street corner into a continental crisis by releasing pent-up tension between rival blocs of Great European Powers(Tim, 2014).

  其中的“the shooting”在把过程名词化后,避免了参与者和限定成分的出现,从而实现了叙述的客观性。不过应注意的是,新闻报道总是代表发话者的利益,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使动作或过程物化,并且通过删除限定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新闻语篇正是试图用客观性原则来掩盖语篇中暗藏的各种意识形态。

  4 . 3 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名词化手段不仅有助于压缩小句,还有助于语篇的展开。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替代、省略、同构关系等都是衔接手段,可以实现语篇的连贯。名词化结构使得可以进入主位的选择项更加多样化,一个过程可以转变为一个小句的语义起始点,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衔接手段(Halliday, 1996: 185-232)。在新闻语篇中,这种方式是非常普遍的,即作者先使用一完整的小句来传达信息,后将上一句的信息压缩到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并充当下一句的主语,由此开启下文。也就是说,通过把前面的信息名词化,产生一个新的概念以充当下一步语篇继续发展的基础。这样就使得在小句层次的句法结构简单但在词汇层次上却比较复杂,通过词汇密度的加大,在一个小句中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如:

  The AU’s budget is around $430 million for 2015, of which $109 million is earmarked for salaries and other operational expenses. The balance goes toward peacekeeping and other programs. Ironically, the AU’s member states fund the total operational budget, but less than 5 percent of the program’s budget, which is paid for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orld Bank and developed countries.(Francisco, 2015).

  前一个小句的内容被名词化为“t h e balance”作为第二个小句的主位,实现两句的衔接。

  名词化隐喻使得句子的信息含量增大,语言更加简练,恰好符合新闻语篇简短精炼的特点。所以在新闻语篇中,一方面为了语言简洁,另一方面为了语篇连贯,名词化现象经常出现。

   5 . 新闻语篇名词化翻译策略

  从语法角度来讲,英汉语系不同,在反映思维的表达方式上相差甚远,在词汇、句法乃至修辞运用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英语中名词化现象较汉语要多得多,这就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显著差异。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子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词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子中各成分的相互联结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因此少用连接词。所以英语句子看起来较为明朗,而汉语句子则比之较散。在翻译时就要注意句子的调整与重组。   具体与抽象是英汉差异的又一体现。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内容。与汉语比较,英语由于使用大量抽象名词表达,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往往有序的味道,倾向于抽象。英语中抽象名词的表达式将原来可用动词或形容词短语或句子表达的概念,用抽象名词表达出来,所以抽象名词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转化而来,并且一般为NP结构,即名词短语结构,这就为名词化提供了可能。而汉语由于倾向于具体,所以抽象名词较少,无法与英语形成翻译上词性的对等。

  以上一点又与英汉在动态与静态上的差异联系密切。英语是屈折词,汉语是非屈折词,相对而言英语语言的形态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说,词的形态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类的优势。英语动词形态繁复而稳定,这就使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的约束,而名词则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的优势导致了介词的伴随优势。汉语词类没有形态的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动词的动感强、动势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非常活跃,可以连用,也可以广泛替代名词。因此英语倾向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倾向多用动词,叙述呈动态。以上所说的种种英汉语言间的差异都为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翻译带来启示。

  名词化现象在新闻语篇中大量出现,是因为其语法隐喻的作用使其能简化语法结构、加大实词密度、增加信息承载量,并能准确和高度地表达英语语篇中抽象思维的逻辑性和概念性。但是,英汉语篇在名词化程度上的差异却给其翻译带来一定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思考,即英语语篇是通过名词化隐喻来实现语篇的正式化,则逆向思考,根据奈达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在英语新闻语篇汉译时就可采用“去名词化”,来达到使译文符合汉语阅读习惯的目的。具体策略如下:

  5 . 1 转换词性

  如上所述,英语中名词化主要是将表示过程的动词或表示属性的形容词通过词形变化而来。在汉译过程中就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地将其直译为名词形式,使之不符合汉语习惯。因此,这类词在翻译中需转换成相应的动词或形容词,甚至副词或其他形式,才能表达原文的意义,同时使译文自然流畅。如:

  (1)The new focus on euro debt also marks a change in Chinese corporate funding habits, in part a reflection of increasing Eurozone assets held by some of Asia’s most acquisitive companies(Josh, 2015).

  译文:对欧元债券的新关注,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筹资习惯的改变,部分反映了亚洲一些最具收购意识的企业持有的欧元区资产任意增加。

  (2)Manning sophisticated new-generation equipment also means relying on a pool of more sedentary but better educated soldiers for whom the ability to sit hunched over keyboards for long hours is key to battlefield effectiveness(Charles, 2014).

  译文:操作复杂的新一代设备还意味着,要仰仗一群更能久坐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士兵。这些人坐下来弓着身子长时间敲键盘的能力,对战场上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例(1)和例(2)翻译都是将名词化的动词还原成动词结构。

  5 . 2 调整句子结构

  从句法结构来看,英汉句法结构存在繁简的差异,也存在句子与句子衔接上的差异。英语常常会把几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句子,使句子的信息承载量增大,而名词化就是“打包”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则由于句子结构存在分散的趋势,通常是以几个小句来表达一个抽象的句子。“汉语造句按时间顺序安排,英语按照结构严密关系明确的要求来分配各组成部分的词序”(林同济,1990:394)。因此将含有名词化现象的句子翻译成汉语时有必要将原文理解后拆分开来,按照汉语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调整排列。如:

  (3)For us investors, determining just how to deal with these Asian “pretenders” to developed market status has highlighted an even deeper issue of classification that is increasingly dividing emerging markets(Author, 2014).

  译文:对我们投资者而言,在决定如何看待这些“觊觎”发达市场地位的亚洲经济体的过程中,一个甚至更深层次的分类问题突显出来。现在新兴市场日益分成两类。

  原文仅有一个句子,而译文则通过调整句子结构变成了四个分句。

  5 . 3 增添信息

  名词化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高度浓缩,但在浓缩的过程中名词化代替小句结构,信息会被遗失。尤其是在转化过程中优势会造成实施者被隐喻出语篇外,因此在结构名词化时,要将这些信息填补出来。否则就会造成句意上的断层。如:

  (4)China’s stimulu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a huge expansion of credit and construction, left a costly legacy(Robert, 2014).

  译文: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经济刺激举措,也就是大规模扩张信贷和基建的举措,留下了惨痛的后遗症。   例(4)中名词化了的“expansion”作的是“stimulus”的同位语,翻译时要将“举措”一词补出以便与前句“经济刺激措施”相对应。

   6 . 结语

  名词化是语法隐喻最常见的形式,它在英语新闻语篇中尤为普遍,由于其本身能体现语篇的正式程度,因而在新闻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名词化使得新闻语篇得以压缩、语言更简洁凝练,并且在新闻语篇中是一种衔接手段,使得新闻语言更连贯。名词化还能起到修辞作用,美化新闻语言。其避免提及施动者和限定成分的作用,也强化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效果。在翻译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结构时,可以根据翻译动态对等原则,适当地进行“去名词化”翻译。通过转换词性、调整句子结构、增添信息的方法,使得译文既保留原文的意思又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

英语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翻译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英语 名词 现象 研究 新闻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