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2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7-0031-0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注重呵护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运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科学课程实施。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核心理念、设计思路和目标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该坚持“主体性”、“实践性”、“层次性”、“系统性”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一、主体性导向

  人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小学科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因此,“主体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育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要“注重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旨在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特点,提倡课程实施每一个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师生之间是组织者与参与者、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学习同伴关系。这种观点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双主体”理论,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导向”,主要体现在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两个维度。

  一是课程实施应注重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注重培养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呵护提升科学学习、运用的意识和素养。二是课程实施应关注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化设计、差异化推进。三是课程实施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系统。

  二、实践性导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程。课程倡导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突出“实践探究”的特点。因此,“实践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价值取向。

  科学课程是人类探究世界、认知社会的重要载体。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对学生认知世界的理念、方法、模式等终身发展素养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应创造实践环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实施应强化实践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领域,运用科学探究的知识与方法,不断认知新事物、新现象、深入挖掘分析、多途径寻求证据、创造性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还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实践探究意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实物制作等配套的实践探究设施设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深入整合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实施合作,建立起共同育人机制。

  三、层次性导向

  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最应受到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认知差异、能力差异”等因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均提出“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坚持“层次性导向”的价值取向。

  一是课程内容设计应该体现“宽基础”与“活模块”的层次性,具体是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科学”与“兴趣科学”两大版块。“基础科学”版块侧重按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课程学习要求进行课程实施;“兴趣科学”版块侧重以不同学生的兴趣动机、认知特点、探究能力等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培养。这种课程设置既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又可以培养小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社会、技术、环境等领域的问题。二是课程目标设计应体现内在结构的层次性:即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具有层次性,知识与技能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最高理想,三者应呈层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三是课程评价应该体现层次性,设置底线,不设上限,开展等级式课程评价。

  四、系统性导向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已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系统过程。因此,“系统性导向”是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又一价值取向。

  小学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应该进行系统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小学、初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应根据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科学教育网络。小学科学课程作为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第一阶段,必须将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方法、探究过程等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认知习惯、认知规律等结合起来。秉持“儿童中心”理论,坚持选择、组织与儿童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活动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在“做中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领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二是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版块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版块,课程实施必须搞清楚版块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一方面理清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为科学探究提供条件,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动机的关键环节,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要理顺科学探究对小学生认知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等领域的奠基、促进功能,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科学奥妙、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这些课程版块是小学科学课程系统包含的子系统,彼此之间应该呈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结构形态,课程实施中应该充分整合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发挥“1+1大于2”的实施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论文搜索
关键字:取向 课程 价值 小学 科学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