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论文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19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07

  Next 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the "Internet + library" Thinking

  Abstract “Internet +”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Internet + library”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as a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are discussed.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promo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based on the “Internet +” think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se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software features of the "Internet +" era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as well as the Alma operation experience, the ideal basic features of the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are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idea, approach and the problems need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Internet +”;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Alma; OpenAPI; SaaS

  “互联网+”理念于2012年11月14日由易观国际集团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发言时首次提出[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这样一个偏技术性的概念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指向的层面[2]。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互联网+图书馆”是众多“互联网+”行业实践的一部分,是互联网与图书馆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有助于突破图书馆行业发展的瓶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理念,进而推进行业的创新、转型和提升。“互联网+”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图情界的普遍关注,在中国知网“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子库中利用“互联网+”在篇名中进行检索,2015年共有48篇相关研究论文(检索日期:2015年12月24日),主要讨论了“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应对措施、发展策略、建设路径、创新转型、阅读推广等领域[4-6],但作为“互联网+图书馆”核心技术支撑的软件基础设施还未见专门论述。近几年出现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已经带有了明显的“互联网+”特征,结合当前图书馆服务平台发展现状的分析,讨论未来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其影响下“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 “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思路

  互联网正在由生产、生活的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实践证明,“互联网+传统行业”正在改变着传统行业自身的管理、服务、生产、营销等现有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涉及面向用户服务的行业中,创造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带动了行业的增速发展。图书馆是一种传统行业,虽然较早地利用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但在搜索引擎等新型互联网信息服务迅猛发展、图书馆资源种类和用户需求都有极大变化的情况下,也显露出一定的发展困境,“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将使图书馆获得全新的定位和转型。“互联网+”的6个特征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7],具体到图书馆领域,笔者认为“互联网+图书馆”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思考发展思路。

  1.1 积极开展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就是在互联网平台上跨越行业、领域、学科等边界,通过资源共享、数据重用、流程重构、信息直通、平台共建等进行有无互补、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图书馆的核心功能是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体的资源收集、管理和服务,但毋庸讳言,目前图书馆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冲击下被一定程度地边缘化了。尽管图书馆的资源远比搜索引擎可获得的资源有更高的学术价值,但一些用户宁可拼拼凑凑地从搜索引擎去查,也不用图书馆的资源系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图书馆资源系统的体验空间还需大大提升。在海量资源量下,强大的搜索能力、精确的定位功能、坚挺的峰值访问支撑等都是目前图书馆自身难以办到的,图书馆需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设计,通过跨界融合,主动与资源提供者(书商)、服务提供者(平台厂商、数据分析服务商)、搜索引擎以及用户合作,融合一切优质资源和能力,融入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社交网络,拓宽发展途径,共建共赢。   1.2 普及创新形成发展动力

  创新是“互联网+”的核心。“互联网+图书馆”也需充分普及创新理念,以创新带动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图书馆普及创新首先需要实现“固定模式的工作”向“研究性工作”转型,在业务工作层面提供更多的参与应用设计、设置控制参数、实施流程编排、数据利用与服务、直接实现创新思路的机会;其次是在技术工作层面减轻常规运维负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应用开发、系统互联、信息揭示、新技术应用等更具创造力、技术引领性的工作上;三是为图书馆、用户以及全球的合作伙伴提供拓展开发、应用创新的空间。创新切入点的选择,笔者认为可以从“简单便捷”和“深入精细”两个角度思考:简单便捷是减少用户和馆员操作的复杂性和劳动量,压缩不必要的环节,赋予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的体验,包含对物联网、自助设备的进一步应用;深入精细是深入、细致、扎实,追求极致、做出特色、做成精品。普适性的信息服务满足不了用户个性、定向、特色的需求,这也正是图书馆能施展专业特长之处,如:定制服务、数据服务、嵌入式服务、学科服务、知识服务等,这些服务不但需要开展,更需要持续和不断提升,成为不可替代的精品。

  1.3 推动开放共享

  开放是“互联网+”的根基,开放为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互通互联、协同合作、数据关联、个性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基于开放性,可以实现数据的流动、资源的跨馆保障、基于关联数据的资源揭示、流程的跨平台衔接、高价值大数据的形成、多级社区与联盟的支持、智慧校园和城市的融入......这些都是图书馆发展的广阔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有了技术支撑就一定能实现开放共享,开放也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需要各方共识的达成,也要有一定的利益保障,很多共建共享的项目做的很艰难,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数据共享,不按照已有的国际标准执行,更多是建立孤立系统,不考虑开放共享的事情,异构系统之间没有任何可以匹配关联的数据项,无法融合在一起。因此开放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图书馆应该促进开放大环境的成熟。

  1.4 再定义与重塑

  “互联网+”时代的再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生产、生活、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涉及的已有的结构、模式、边界、流程、关系等进行重新的定义,从而产生有突破性的结构调整、模式创新、流程重构,实现提升、发展、转型和重塑。再定义同样是“互联网+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放开思维去构想、去设计,实实在在地针对问题、根据需求、顺应环境、找准定位,对资源、管理、服务、流程、业务结构等进行再定义,才能有目标地实践“互联网+”,形成新的发展生态,同时发展新服务、创建新理论,突破传统图书馆的边界,向着移动、泛在、智能的方向迈进。

  2 “互联网+”思维下的软件变革与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发展

  软件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的核心支撑[8]。在2015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9]上,软件产业对“互联网+”的支撑成为中心议题,这些都说明了技术支撑对“互联网+”实施的重要性,但通过简单的改造和升级很难使传统的应用架构和系统满足新的需求,这势必会引发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变革。

  从技术上讲,实现“互联网+”把形成支撑“互联网+”发展的相应软件基础设施提到了关键地位,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并且与“互联网+”的思维高度吻合,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某些设计思想上对“互联网+图书馆”具体实施有很强的引领性。Marshall Breeding 在2012年发表的《Automation marketplace 2012:Agents of Change》[10]中首先提出“Library services platforms(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概念,并在《Library Services Platforms》[11]中进行了详细描述:Library明确平台的使用对象是图书馆;services指出其技术架构是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platforms描述了它的部署方式是遵循PaaS(Platform-as-a-Service)理念的平台化软件基础设施。图书馆服务平台与当前使用的图书馆软件系统有换代的不同,Marshall Breeding用了“new-generation”一词,这意味着不是单纯的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和改进,而是一种全新的软件架构。目前投入使用的产品有:OCLC的WorldShare Management Services、Ex Libris的Alma、Innovative Interfaces的 Sierra、Serials Solutions 的Intota等[12-13],这些产品为从实际体验上分析、借鉴、圈点对“互联网+图书馆”的技术支撑提供了素材。

  笔者几年前就开始关注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并借参与汉化之际研究了Alma[14]系统。以下从八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软件发展特征[15-18]和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探讨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

  可以发现,“互联网+”时代软件特征在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已有很明显的体现,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也已显现出对“互联网+图书馆”的支撑作用:①统一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异构平台、分散管理带来的数据鸿沟问题,也形成了高价值的大数据;②作为互联网开放平台,为跨界融合、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应用创新提供了支撑;③元数据成为可直接引用的共享式智力劳动成果,减少了个体图书馆的重复劳动。同时,云服务及Web化的流程的定制和参数设置减轻了个体图书馆的运维压力,由此获得了普及创新的人力资源:业务工作更多地带有研究性,技术工作更多地放在应用创新上;④敏捷开发使图书馆服务平台能够尽早投入使用,并且能在与图书馆的参与之下不断改进、完善、反映新需求;⑤注重用户参与和体验,吻合了吸引用户、坚持用户第一的理念;⑥支持移动互联,推进图书馆泛在化发展;⑦利用大数据实现创新的数据服务,也为管理、决策、建设的数据化、科学性提供了依据;⑧通过资源及管理模式的再定义、业务流程的重构,从整体上推进了图书馆调整结构、提升服务、创新转型的步伐。   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若干问题

  目前,“互联网+”时代的软件特征在图书馆服务平台中的实践还处于初步阶段,随着“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对“互联网+”起核心支撑作用的软件基础设施的需求将快速增加,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互联网+图书馆”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图书馆需要重视和加强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对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3.1 建设理念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用户,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才有价值,得到用户的认可后才算成功,因此,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理念应该是“用户第一,需求驱动发展”,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并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体验做检验。用户的需求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满足用户需求也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利用图书馆已有的资源和系统为用户服务,包括:解答咨询、指导使用、代查代检;二是从用户需求中提取可作为图书馆发展方向的信息,用新的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如:图书馆不能将用户反映的问题收到FAQ中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就结束了,也不能认为FAQ里的内容越多越好,而需要努力减少这些问题,让原来是问题的不再是问题。图书馆馆员需要带着发展的意识捕捉用户需求,转化为图书馆发展的驱动力、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技术支撑的能力,真正地提升用户体验,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3.2 建设途径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选用商业化产品,也可以走联合建设的道路。对于商业化产品,目前以国外产品为主,我国自产的图书馆服务平台还未见于报端。国外产品虽然已经达到实用阶段,但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拓展、完善、汉化与本地化,特别是对我国有些图书馆特有的需求可能还没有被满足,会影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如:排架用的基于中图分类的索书号的自动生成。因此,前期的铺垫是必要的,包括:对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学习和了解,对将被替代的集成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外联系统和不可没有的一些功能的梳理,对图书馆服务平台中能否支持这些功能和外联系统进行对比等。另一种途径是参加联盟的共同建设,浙江省12个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一个先例[19]。共建途径的优势是有比较大的设计自由度,还可与“互联网+图书馆”顶层设计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涵盖经费有限的中小图书馆一起参加;但共建的弱处是比商业软件的成熟度低,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在功能的完备、规模的形成等方面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无论采取哪种建设途径,随着“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思路的逐步清晰和需求的进一步具体化,图书馆服务平台要有敏捷的跟进,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平台提供商(或建设者)和图书馆的密切合作与积极探索,共同推进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持续性发展。

  3.3 标准化与信息安全

  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开放性注定需要标准化,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将标准化贯穿始终。一是对于已有标准的情况,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二是对于标准空白的情况,积极推进新标准的建立。我国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国际范围的标准化建设,通过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建设填补空白标准,争取更多的主导权,特别是涉及中文处理、交换和服务的标准;三是重新审视在行政隶属的封闭环境下形成的行业标准是否适用于开放环境,积极促进多重标准的统一。

  开放共享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涉及较多的侧面,包括:信息泄露、版权纠纷、数据丢失与改变、权限盗用等等,在建设和使用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相关的检测、分析、评估等机制,设置信息安全岗位,普及信息安全知识,人人关注信息安全,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反馈给平台提供者或者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 结语

  软件支撑与“互联网+”是相互促进、共同演化的关系[7]。软件为“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撑;“互联网+”又反过来推动软件发展和创新。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助推“互联网+图书馆”发展,并伴随着应用的深入不断改进与完善,图书馆要主动参与,并对已有产品进行研究,对产品的发展给出指向,为行业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选用、评价、标准化提供参考和依据。“互联网+图书馆”的发展实践刚刚开始,需要图书馆充分开放思路,广泛关注与学习其他行业的实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再定义为创新设计,以技术为支撑,建立全新的应用架构,不断逼近用户期望,敏捷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形成崭新的业态和服务模式。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图书馆 图书 服务平台 下一代 思维 互联网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