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道德移情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薄佳敏 周俊秀论文

道德移情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薄佳敏 周俊秀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5

道德移情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薄佳敏 周俊秀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道德情感日渐淡漠,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也就提上了日程。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道德滑坡、道德冷漠。三聚氰胺的奶粉让人们知道原来奶粉不仅不健康,甚至还是致命的毒药;有毒的胶囊让国人认识到原来药不是治病,而是致命;“小悦悦”事件像一面镜子,将18位路人麻木冷漠的真面目暴露无遗。

  曾经,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经,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经,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如今,现代社会正从“熟人社会”转化为“陌生人社会”,人际关系变得日益疏远和恶化,这就需要我们培养道德移情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道德移情对大学生道德培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移情作用

  何谓“道德移情”?霍夫曼从个体情感发展以及它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动机的角度,去探讨移情问题。这样的移情就是道德性移情,这样产生的情感,霍夫曼称之为“移情性道德感”。道德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亲社会道德动机,道德移情促进了大部分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并相应的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攻击行为,而且道德的源头可以从移情中去获得。霍夫曼曾认为移情是有助于维护社会联结,促进人际友好关系建立的一种心理手段。移情是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基础,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移情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源泉,移情能够使青少年获得道德动机,产生道德行为,并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所以将移情引入道德教育领域,重点是为了突出移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时,移情对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众多道德理论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学者亚当-斯密在1762年出版的《道德情感论》中指出:“作为道德基础的移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是关心他人,为他人的着想。”

  移情是与关爱和公正相联系的,移情能够促使青少年形成保护他人、呵护他人或帮助他人的心理倾向,而且在移情基础上产生的愤怒、内疚、同情等情感,能够强化青少年公正和关爱的道德价值取向。所以移情能够存在于道德原则中,可以与道德原则发生联系,并且使移情得以加强,而另一方面道德原则可以通过这种联系而获得移情情感的动力特征,也就是道德原则中的移情情绪能够使得直接由受害者唤起的移情情感得到稳固。换句话说,当―个受移情情感控制的道德原则被激活后,就会对观察者自己的总体移情情感起到增强或减弱的作用。因此,移情可赋予道德实际的推动力。

  二、道德移情现状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移情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从认知程度上看,大多数学生对于道德移情这一概念知之甚少,几乎都只停留在表面,有人甚至毫不知晓,更有甚者不知道“移情”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另外,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移情这一概念的认知渠道不够广泛。因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移情现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90%的大学生对于道德移情没有深入了解,认知不足。70%的大学生表示对他们来说学习任务比较重,就业压力比较大,在校学习过程中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道德品质培养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他们对道德移情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不高,没有体会到道德移情对于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

  2.50%的大学生对于提高道德品质积极性不高,道德选择发生偏差。现代随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陌生人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要花费大量时间与他们打交道。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与我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影响我们的情感投向,是构成生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每个人都会关心自己及亲友,但却不会自觉地去关心陌生人。确实,社会已从以前的“熟人社会”转化为现在的“陌生人社会”。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无形之中会使某些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发生偏差,不去积极主动地提升道德品质。

  3.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移情能力的认知渠道有限。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化,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面对价值观取向不同的纷繁世界,更乐于接受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的信息,如声音、图像等,因此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认知渠道,从而忽视了实践认知与自我分析。

  三、道德移情能力下降的原因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扩展,我国总体经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各国接轨程度的不断加深,面对缤纷多彩的世界,人们在“被消费”主宰的情况下,不经意间促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道德价值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因素,由此,那些为人所鄙视的落后道德观念有了一定的市场,其影响在不断加深并影响着年轻新一代。总的说来,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淡薄,道德移情能力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道德氛围稀薄。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德国,当长辈或家长看到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时,他们不会不顾红绿灯,即使没有车辆通过,他们依然会等到绿灯亮起再通过。不论这个孩子与自己有何关系,哪怕无亲无故。他们如此做的一个原因就是为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诸如我国古代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却很难寻觅到这样的现象,更多的是出现类似于老人倒地不扶的现象。试问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我们又该如何坚持良好的道德观念呢?由此,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缺少一种正确的解读。   第二,功利主义泛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于利益的追求日益增加,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们产生了单纯的求利心理,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第三,应试教育色彩浓厚。教师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攻克高考这座堡垒。学校的中心工作非常明确,那就是提高升学率。“升学率”、“就业率”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评估各级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因此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教育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道德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大学生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是道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把自我放置于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的情感,针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在自身产生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能力。”道德移情能力能够使道德主体感受他人的痛苦,在情感上以对他人的理解为起点,产生与受害者相同内心感受,以积极的道德行为为终点。在面对利益选择与道德的冲突时,不逾越道德准则获取个人利益,能够在转型越来越复杂的道德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移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

  第一,营造道德情境。即利用情感的感染性,培养学生在与他人的情感共鸣中形成和发展道德移情能力。这主要是指情感的“以情传情”、“以情动情”。因为,情感不仅可以传染他人,也可以感动他人,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营造的道德情境可分为两种,即设置的道德情境以及真实的道德情境。设置的道德情境引起道德情感的变化以及与他人道德情感的共鸣。伴随道德情感的激烈变化与良好道德行为动力的激活,使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得到提高。至于真实的道德情境,这是因为道德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个问题,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道德教育的资源来源于生活,道德教育在生活中展开,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在生活中得到展示的。生活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在真实情境中,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道德移情能力。

  第二,深化道德认知。首先,要丰富道德知识。大学生对于道德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缺乏系统深刻的认识。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大学生的道德知识,从而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我道德认知能力。其次,提高大学生对道德移情能力的认知。大学生要加强了解道德移情能力相关知识,并多加关注道德移情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而达到培养道德移情能力的目标。

  第三,丰富道德体验。首先,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因此,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的感受和体验。移情的角色承担,就是使自己投身于其他角色的地位、处境,做角色所做的动作,说角色所说的话语,体会到角色此时此刻的心理,从而使自己与扮演者的角色融为一体,丰富自身的道德体验。其次,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对道德原则、道德生活中的两难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进行参与、体验和感悟,能够对别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在总体上有一个超越当前情境的理解。在人际交往的同时,加深对道德的理解,丰富自身的道德体验。

  五、结论

  道德移情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道德移情能力,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可从移情的角度出发,以培养道德移情能力为主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应正确的利用道德移情来加大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力度。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崇尚道德、伦理的民族,运用道德移情,使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确立正确的道德观意义重大。

道德移情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 薄佳敏 周俊秀

论文搜索
关键字:道德 视域 俊秀 品质 大学生 大学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