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论文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10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

  一、张含及其作品概述

  张含(1480―1566),字愈光,号禺山,又自号半谷幽人、雪溪散人等,是明代云南永昌(今保山市)的著名文学家。

  张含主要生活在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嘉靖年间,他出身官宦之家,曾中举人,后却屡试不第,放弃仕途后,全身心地投入诗文创作。他的著作主要有《春园诗》、《乙未鸣》、《癸卯诗》、《戊己集》、《禺山律诗选》等。今《永昌府文征》共收录了张含诗歌3卷,计875首,文章39篇,当然这不是张含作品的全部。

  张含写诗以杜甫为宗,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以诗写实,以诗抒怀,字里行间常有杜诗“诗史”的影子,着意纪实或随心感叹之间,透露了当时社会诸多方面的信息。本文以《永昌府文征?诗录》所选张含诗歌为文本,结合其他材料,尝试勾勒明代中期滇西一带的社会风貌。

  二、张含笔下的滇西社会风貌

  1、明中期滇西社会政治背景:从基本清明逐渐走向黑暗

  明代自永乐到成化八十余年间,随着朱明王朝的巩固,元末明初的动荡已经过去,而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尚在酝酿之中,明王朝呈现出一派安定升平的景象。

  然而张含诗歌中“虎豹”意象的频繁出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逐渐变得混乱的社会政治背景。

  他在《永昌城中有猛虎行》写道:“……万家城郭河边起,一虎横行入城里。夜餐犬豕昼啮人,只图腹饱不顾身……顿令城郭生野烟,伤心日夕呼苍天。一人被啮万人畏,数月城中无稳睡。繁华市井转凄凉,阴云惨淡空断肠。一薪一米贵如玉,忍见儿啼并女哭。……”诗歌呈现了因“恶虎”横行导致的永昌城的凄惨景象。

  张含以“虎豹”比喻那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官吏,满怀激愤地表达了他的憎恶和愤怒之情,很好地反映了明代中期政治渐趋黑暗的历程。

  2、明中期滇西经济背景:从基本有序逐渐走向混乱

  张含的前半生,社会政治相对清明,经济秩序也相对较好。滇西虽然交通不便,不及内地富庶,但毕竟山高林密、河广水深,天然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民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亦足自给。

  他在《幽居写怀》诗中写道:“……岁无横吏征逋赋,时有临翁过浊醪……边城宝玉人争羡,作赋焉能纸价高。”正是因为官府没横征暴敛,临翁才有浊醪可饮;人们都去追捧宝玉石了,诗人的文章似乎不值钱了。诗人自我调侃之余,透露了当时宝石已经是滇西的热门物产,并且不难推测,此间存在一条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宝石的产业链。

  然而,正是这本来可以促进边疆经济繁荣,给民众带来富足生活的宝石,却给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灾难。张含用大量诗歌记载了当时民众因“石祸”而倒悬的惨象。如《疮痍》:“只闻征彩石,不复念疮痍。海涸鱼龙泣,荒城虎豹驰。”《申雅》二首:“祗缘宝井石,边民屋倒悬,兵戈象马动,城郭虎豹眠。”《童谣》:“彩石光珠光焰多,涕流骨枯将奈何。”《鸡鸣引》:“频年采买宝井石,四野人民泪?臆”。

  在众多的诗文中,《宝石谣》是对“石祸”现象最直接最深刻的反映。诗篇真实地记录了明代成化、嘉靖年间,永昌人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史实。冯廷《滇考?珍贡》云:“先是宝石之取,盛于成化,然止在京购买。嘉靖丁亥,始遣官至滇,岁动布政司及永昌府银八千,散之民间,民间鬻男贩妇,不充所值,因而逃亡。”[1]成化年间,“只在京师给帑银,不牵南夷作深贡”,云南宝石仅在京买卖,还没有被当作贡品进献朝廷。“自从嘉靖丁亥岁,采买官临永昌卫”,嘉靖丁亥(1527)以来,朝廷开始遣宫至滇,“朝廷公道给官银,地方多事民憔悴”,诗人以讽刺的口吻痛斥朝廷所谓的“公道”,带给人民的却是“民憔悴”,百姓“鬻男贩妇”,涕泪悲号,四处逃亡。

  朝廷的享乐,地方官吏的渔利,是对滇西以宝石业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的毁灭性打击,由此原有的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3、明中期滇西文化背景:文人唱和、文化交流频繁

  张含一生出身官宦却无缘仕途,一介布衣却交游广泛,正是这种别样的人生,使他成为滇西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中心人物,让他为滇西文化的交流和主流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张含的诗歌《结交行》、《结交歌》可以看出,他“少年奔走黄金台,结交老苍多上才”,结交的人物包括首辅、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知府等显贵,不少在《明史》有传。比如,张含以李梦阳为师,继承了李梦阳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理论主张,并将其带回云南,使远在边疆的云南文人了解了中原文学的潮流。

  在张含广泛的交游中,关系最密切的要数杨慎。杨慎的作品集中有大量写给张含的诗,从年少时《招张愈光》开始,到临终还在念着张含等人:“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中溪半谷池南叟,此意非公谁与传”,其中“半谷”即是张含。

  此外,从张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大理李元阳、丽江木恕卿,以及赵汝濂、吴懋、简绍芳等滇中名士人都有诗歌赠答,即是云南内部的文学交流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交流。

  在文化事业方面,据昆明学院姜晓霞老师的研究,张含开办过“百花书舍”(当是民间出版机构),选编、刊印过不少诗文集,有意保存了大量优秀作品。

  4、明代中期滇西民族关系:从大体平静到紧张对立

  这里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传统所说的“汉夷”关系。明代经过征伐平定云南,立国后以军屯民屯的形式留下驻兵,并迁来汉人。彼时,汉族统治者和当地民族之间能够相安无事,不妄言兵。但随着政局的混乱,官民矛盾不断积聚,关系日趋紧张,以致滇西地区烽烟渐起。

  张含的诗歌虽少明确记录某次战事缘起胜负等细节,但反复出现的烽烟景象,告诉我们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确实刀兵不断,诗歌中大量出现的“漆齿”“雕题”“椎结”等即是古代民族。   他的《丹青》诗写到“……三绛兵戈不肯息,九隆象马亦堪忧。乘时翼虎乘风出,汉人欢笑夷人哭。涂炭疮痍不肯言,寒烟满地逃亡屋。……”这首诗中兵戈不息、象马堪忧、生灵涂炭、满地逃亡,反映了战争对民众的伤害。同时,一句“汉人欢笑夷人哭”道出了两者的不同境况,一方的欢笑,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之上,充分说明了汉人和夷人之间关系的对立。

  在这类反映战争的诗歌中,多数基调是同情民族疾苦的,这与张含胸怀正义、心念苍生的文人情怀相符。如:

  《秋城》“……落日水村常见虎,近城山寺渐无僧。宝刀金甲旌旗动,漆齿文身涕泪凝。”

  从这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滇西少数民族在战乱中民不聊生的悲惨状态,以及民族关系的紧张。

  5、民间游艺:蹴鞠流行

  蹴鞠是古代中原兴起的一项民间游艺项目。出人意料的是,在明中期的滇西也曾流行蹴鞠;更令人称奇的是,身为布衣诗人、“文弱书生”的张含,竟是蹴鞠高手。

  张含的作品并未着意记录蹴鞠作为民间游艺的流行,但不经意间透露了这一点。他在《狂歌用柏梁体仲春朔游龙池夜归》中写道“衰年蹴鞠力愈强,春风占断少年场。……龙盘四肢龙翼翔,万人争观白日长。……”从中可以看出晚年的张含,蹴鞠场上抢尽风头,引得“万人”终日观看。这也可从下面材料中得到佐证:

  《永昌府志》卷六十二《杂纪志?轶事》中有一则题为“杜甫后身”的轶事,云:“明嘉靖年间,有请乩仙者,久不至,及降,问之,乩曰:‘时在龙泉门外观杜子美蹴鞠,故迟迟耳。’人趋视之,则张含也。”[2]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张含平日蹴鞠声名在外,常引人围观。

  张含晚年蹴鞠的情况,在《蹴?掠交吵ぞ涑噬?庵》诗及其后序中说得更为明白:“蹴鞠精神出等伦,一春常染落花尘。……醉豪酒肆疏狂甚,落落乾坤一散人。”

  诗后序云:“更日以蹴僭为乐,若技之精,神妙绝世,力敌群技少年辈,锋厉不可当。”[3]可以看出,张含晚年身体强健,日以蹴鞠为乐,且技艺精湛,胜过年轻人。

  三、小结

  《永昌府文征》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其所录张含作品虽数量有限,远不能反映他作品的全貌,但也足以让我们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张含以他大量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明代中期滇西社会诸多方面的风貌,在史料之外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过去的途径。透过他“诗史”般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明代中期,滇西由稳定走向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就是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之一,也是《永昌府文征》的价值之一。

从张含诗歌看明代中期滇西社会风貌

论文搜索
关键字:滇西 明代 风貌 中期 诗歌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