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从宋高宗配享大臣看宋孝宗朝的政治取向论文

从宋高宗配享大臣看宋孝宗朝的政治取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17

从宋高宗配享大臣看宋孝宗朝的政治取向

  一直以来,宋朝的宗庙配享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袁良勇先生的《宋代功臣配享述论》,王瑞来先生的《配享功臣:盖棺未必论定》以及凌郁之先生的《南宋高庙配享之争考实》以外,学界对“宗庙配享”的关注不多。本文在参考几位先生大作的基础上,通过南宋孝宗朝对于高宗的配享功臣的选择,以分析孝宗朝对高宗朝政治的取舍、孝宗的个人意志以及孝宗朝的政治取向。

  一、宋朝的配享制度和标准

  宋朝的配享制度最初是在真宗咸平二年,以赵普配享太祖开始,《宋大诏令集》中记载:“故太师、尚书令、追封韩王赵普,识冠人彝,才高王佐……其以赵普配飨太祖庙庭。”文人配享宗庙开始出现。后来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又上疏请:“追封济阳郡王曹彬配飨太祖庙庭”。至此,文武配享先皇宗庙在宋朝开始形成一种制度。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武臣配享的人数不会超过文臣,当配享大臣只有一人时,必定是文臣,这在宋朝成为一种制度。

  在配享大臣的选择标准上,苏轼曾说:“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盖自天子所不敢专,必命都省集议,其人非天下公议所属,不在此选。”可以看出:在宋朝时配享大臣的选择上,并不是皇帝所能掌控,而是由“都省集议”。配享大臣为天下人之楷模,必定要选择德高望重,为天下人所认可的功臣配享皇帝庙庭。自配享制度制定起,就也后来宋朝继任君主们所承袭,在选择配享功臣时严密而谨慎,以“德高望重,为天下人所认可”为标准。

  二、高宗庙庭配享大臣之争

  宋高宗去世第二年(1188),葬于永思陵。翰林学士洪迈上疏:“臣两蒙宣谕,欲用文武臣各两人。文臣:故宰相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忠简赵鼎;武臣:太师蕲王谥忠武韩世忠、太师鲁王谥忠烈张俊……遂从之。”选择“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配享高宗庙庭。之后引起群臣非议:“识者多谓吕元直不压人望,当以张、赵两公同配。又谓张俊晚附秦桧,力主和议,诬杀岳飞,不宜在预享之列。”“又闻章森上书,乞用张浚、岳飞,杨万里乞用浚,不报”对洪迈的配享功臣之奏极为不满。孝宗不顾群臣反对,下诏确定配享功臣之选。纵有诸多异议,诏书已经下达,群臣只有接受。但杨万里坚上疏反对洪迈之奏,指责洪迈在高宗庙庭配享大臣中“曰专曰私”,乞用张浚配享高宗庙庭。最后孝宗说:“吕颐浩等配享正和公论,更不须议。”不采纳章森的张浚、岳飞之议。又说:“洪迈固是轻率,杨万里亦未免浮薄。”把洪、杨二人都贬出朝廷,配享之争才算终了。

  高宗最终选择并不采纳杨万里等人建议的张浚、岳飞配享高宗庙庭,是孝宗根据本朝当前的政治取向,以及对高宗朝大臣的功过做出的决策。张浚虽说在“苗刘兵变”中有勤王之功,但其志大才疏,丧师辱国,高宗朝是便造成了“富平之败”、“淮西之变”。孝宗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北伐时依靠张俊,也由于其决策失误,前线二将不和,致使“隆兴北伐”先胜后败。因此,孝宗并不倾心于张浚。岳飞对新立的南宋王朝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孝宗在即位的第二个月,就为下令为岳飞平反,岳飞军功也并不亚于韩世忠、张俊二人。岳飞并未配享高宗庙庭,是因为岳飞被高宗和秦桧冤杀至死,所以岳飞也未能入选。最终吕、赵、韩、张四人配享高宗庙庭。

  高宗庙庭配享四人,成为有宋一代之最,这也是孝宗特意为之。一方面为了彰显高宗“中兴”之功,另一方面可以激励群臣,尽忠报国。而且配享的人选中,两文两武,这更是有意的提升武臣的地位,违背了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宋人笔记中记载:“中兴将相勋烈之重,不得而遗也。”仔细分析孝宗时期的政治局面,出现这一现象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孝宗朝的政治取向

  高宗去世后,孝宗在高宗时期的功臣将相中挑选了四人配享高宗庙庭,更是选择两名武臣配享。这不仅是孝宗对高宗时期功臣功绩的认可,其中也掺杂着孝宗朝对高宗时期的政治态度以及本朝的政治取向。孝宗为高宗庙庭选择配享功臣时,不仅依据高宗朝功臣的功绩,更多的是立足于本朝的政治需求,体现本朝的政治取向。

  孝宗是南宋建立后的第二位皇帝,继位之后就重用抗战派领袖张浚主持北伐。然而经过“符离之败”,孝宗锐气受挫,再加上朝内主守派大臣和太上皇的压力,最后孝宗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被迫与金和议。虽然“隆兴北伐”失败,孝宗恢复中原的雄心受挫,然而他利用和议之机,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为再次北伐积蓄实力,孝宗说:“今日之和,乃所以成他日之恢复也。”仍希望他日恢复中原。

  虽然孝宗利用和议之机,针对高宗以来的消沉局面进行整顿改革,充盈国库、稳定政局。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亲,古昔所无,一时声名文物之圣,号‘小元?v’。”南宋一改高宗之时的消沉景象,出现了“乾淳盛世”的局面。但这一时期北方金朝也达到了鼎盛,史载:“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全国政治清明,国人富足,国库充裕,出现了与南宋相睥睨的“大定之治”。再加上南宋国内太上皇和主守派大臣的阻拦,孝宗一直未能找到北伐契机。最终孝宗传位于“英武类己”的三子赵??,希望继任皇帝仍以“恢复中原”为国策,不忘北伐之志。

  即使孝宗在“符离之败”后,仍然大力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整顿武备,为再次北伐积蓄力量,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后来看到自己北伐无望,传位于“英武类己”的光宗,希望其继承恢复中原之志。

  北伐的失利,让孝宗深刻认识到武备的重要性。隆兴和议之后,孝宗养兵四十余万,以图中原。据史料记载:“乾道三衙,江上、四川大军新额总四十一万八千人……其后诸军增损不常,然大都通不减四十余万。”高宗时期,在宋金战争之时,军队最多时也就三十余万,而孝宗时的常备军力就达四十余万,其意图不言而喻。连北朝的金世宗都能清醒的看出孝宗的意图,对臣下说:“宋之和好恐不能久。”

  终南宋孝宗一朝,孝宗都以恢复中原为己任。所以在为高宗庙庭选择配享大臣时,也必然以此为宗旨。孝宗时期,重视武备,武臣的地位也必然会有所提高。然而自有宋以来,就形成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重文轻武的局面,使这一现象成为特例。宋朝武臣配享皇帝庙庭共有六位,而高宗庙庭就占据三分之一。这虽然与高宗时期诸将,对外抵御金人入侵,对内平定流寇叛乱,保证了新建立的南宋政权得以残存分不开,但更主要原因是配享功臣的选择上,往往显现出当朝的政治取向以及君主个人的主观意志。孝宗时刻不忘恢复中原,注重南宋军备。因此,孝宗有意的增加武臣配享庙庭的名额,以提升武臣地位,笼络武臣,希望武臣以韩世忠、张俊为楷模,尽忠报国。

从宋高宗配享大臣看宋孝宗朝的政治取向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宋高宗 宋孝宗 大臣 取向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