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论文

论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5

论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67-02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能动性表现,作为现实的人,既具有强烈的生存需要、交往需要、求知成才的需要,也存在需要与发展的诸多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因而,研究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简介

  什么是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和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正是由于各种需要的存在,才会推动着人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1.人的需要是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人之所以具有双重需要是因为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是协调统一,相互相成的,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关系而存在,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明确地表达了社会是人们为了实现需要而共同生产,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的需要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需要这一成果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或引导人的需要时,要注意密切联系教育对象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

  2.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且“已经得到的每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且这三个层次是逐次提升的,分别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2.1人的生存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也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条件,人类不会产生其他更高层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必须基于物质需要的满足和实现。

  2.2人的享受需要是人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人类的需要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需要,是因为人类不局限于对生的机械延续需要的追求,享受需要的产生,是人类需要发展的必然结果。享受需要,“是指人类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种合理的需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存质量的高要求,但它发生的必然是基于生存需要的有效满足。”马克思所认为的享受需要,不只是单纯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如学习知识、倾听音乐、感受旅行所带来的快乐。因此,享受需要是人类合理的需要,其产生是必然的。

  2.3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的根本性需要。人类的需要并不会局限于生存和享受的需要,他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对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发展需要是人类对自己生命力的表现和发展,其中,对自己生命力的需要表现为对自身体智以及其它方面能力需要的总和。”

  3.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正如上所说,人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发展和实现的,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任何需要都将不存在。马克思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

  3.1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从某种意义讲,“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生产力代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和利用程度的高度。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都是不同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人的物质资料需要就越容易满足。

  3.2人的更高层的需要必须基于基本资料的满足。人为了满足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促使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需要产生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决定需要的性质,使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类的全部需要,都会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往、分工),所以他们必然需要发生相互关系。”因此,保证需要不断满足的唯一途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二、人的需要是形成价值目标的根据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源于人的需要,个人的发展进步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在需要的驱动下,为了某种目的、某种利益不断奋斗,人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是形成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尺度的原始根据。马克思曾经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它是“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进行评估,赋予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由此可见,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作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范畴,只在人的对象性关系及其过程之中发生和存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它体现了人的理性与实践活动的向度性和目的性实质,因而价值取向就是目标导向,价值追求就是目标追求,价值与目标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概念。正如“德育功能之所以能够展现和实现,根本在于人有德行修养的需求”,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程度如何,与人们内心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而需要是以愿望、目标、要求来表达的,追求目标,实现愿望,占有对象,就是需要的满足。对某一方面的事物,对象需要越强烈,就越认为有效用、有价值,获取、占有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因此,人的需要是形成其价值取向、奋斗目标的根据。人类形成、确立一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教育目标培养人,并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成长及发展需要,确立、认定、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人的利益为切入点,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实际与其现实需要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必须将教育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效应。”人们会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并内化于自己行动的原因也在于此。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加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设,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受教育者作为实实在在的人的现实需要的了解;在考虑社会需求、教育者的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教育内容不能游离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受教者多层次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以及他们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其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动的选择性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终,引导受教育者将自身的发展要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转变为受教者自身谋求全面发展的自觉行动。

  2.立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关注人的需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否则就会使人们失去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动因。因为需要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人的需要以及需要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根本的动力支持。也只有立足、把握人的现实需要,才能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这里对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的把握,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受教者的需要特征,即是对受教育群体需要特征的把握;二是对同一受教育群体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特征的把握,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受教者的关注,针对他们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策略,如在政治素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看到性别的差异,往往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政治热情,这就要充分调动女性的积极性、参与性;在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上,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人群,留守儿童,独生子女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握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的同时,一方面要看到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比如成功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满足他们合理需要的同时,引导其不合理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时激发、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在满足个体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针对这些差异,进一步探索具有层次性的教育目标、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及个性化的教育途径,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论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思想 政治 价值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