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论文

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07

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胡昌荣(1965-),男,重庆市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人才培养‘校企共育能力递增’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202091),主持人:胡昌荣;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足城市发展新区加快涪陵科学发展研究”(编号:14SKS31),主持人:徐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42-04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其功能定位是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事实证明,高职教育只有与区域产业实现“产教融合”,才能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同、互动式发展。由于有效的“产教融合”需要有效的路径选择予以支持,因而研究“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主要特征

  “产”指产业、生产、产品等,“教”指教育、教学、教师等,“融合”指不同的事物通过渗透、交融形成互动、和谐的有机整体,“产教融合”其实是基于“产”、“教”双方需求的互动“融合”。“产教融合”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职业性。“产教融合”的职业性是指“产教融合”针对职业教育而言,指向区域产业基层职业岗位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由于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必须的知识、技能的教育”[2],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3],而“产教融合”是服从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因此“产教融合”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2.区域性。“产教融合”的区域性是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对象是区域产业。由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其培养人才的去向是区域产业的基层岗位,因此,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必须定位于区域产业。职业院校如果偏离了与区域产业的融合,那么不仅不能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而且还会失去自身生存和?l展的根基,更谈不上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可以这样理解,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根植于区域产业、服务于区域产业,并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层次性。“产教融合”的层次性是指“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重点因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同而不同。虽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因生源对象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不同,因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重点便有所不同。中职教育的生源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生文化程度较低,其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而“产教融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一线重复性操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的生源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他们的文化程度稍高或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问题导向思维培养潜力,其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因而“产教融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和创新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4.互动性。“产教融合”的互动性是指“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具有“双向互动的和谐统一关系”[4]。互动是指具有相互联系的双方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彼此满意的效果与结果。基于满足“产”、“教”双方需求的互动形成对双方发展的驱动。职业教育通过对区域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形成对区域产业的发展驱动,而区域产业通过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驱动,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互动融合与发展。“产教融合”的互动性表明,“产”与“教”通过以人才供需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实现融合,通过融合实现良性互动。

  5.共赢性。“产教融合”的共赢性是指“产教融合”能够带来主体共赢效果。对职业院校而言,将自身融入区域产业的发展环境中,有利于跟进区域产业发展转型、结构调整而设置和建设专业,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课程开发建设,有利于双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对区域产业而言,将自身融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稳定可靠来源,有利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对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以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前吸纳毕业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享受技术支持服务,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增长等。也即“产教融合”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互惠双赢。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

  1.人才供需融合。人才供需融合是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高职教育因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而存在,区域产业因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输送而生存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只有实现人才供需融合,才能统一于社会再生产的价值链中,才能体现各自的社会功能和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才能在融合中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5]。   (四)实践平台建设对接行业企业的产研需求

  高职教育是实践性和技术性极强的教育,实践性体现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而技术性体现在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因而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平台不仅应具备教学功能,而且还应具备生产与创新研发等功能。高职院校的常规实践平台是按照满足教学功能、培养专业通用技能要求独立建设的,其生产功能、研发功能并未重点考虑,不利于学生的生产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按照“产教融合”要求对接行业企业的生产与研发功能需求,校企共建融教学、生产和创新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这种多功能实践平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培养操作技能的需要,而且能够对接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需求,在汇聚校企双方人才优势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工艺与产品研发。也即这样的实践平台能够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区域产业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校企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样式风格,它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5],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基层性、定向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对接符合这些特征的“校企共育”模式。“校企共育”是体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其核心是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关键是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重点是策划共育性课程体系、共育性教学内容、共育性师资队伍、共育性培养过程、共育性教学模式及共育性能力评价体系等,目标是共同培养岗位对接、能力对接的行业企业基层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当然,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制环境不够健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共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策略可选择以“订单式校企合作”为框架的定向性人才培养。“订单式校企合作”是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定向培养、按需培养和协同培养合作,它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优化人才培养要素配置。这种合作既有利于区域产业企业建立可靠的人才保障来源,又有利于高职院校吸引区域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更有利于增强区域行业企业参与其定向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互动、共赢发展,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五位对接”则是“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对接”促进“融合”,“融合”深化“对接”,这将有力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路径 融合 有效 教育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