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关系探析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关系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0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关系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4.029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LIANG Qingting[1], CHEN Wei[2]

  ([1]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2] PLA Corps of Engineering,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main bod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s the person who has the active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s a new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new media context and discourse practice between the subject of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a hitherto unknown change, 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virtual relationship: with 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ve masks; Equality: keyboard dialogue and the anti; ethnic relations: light polymerization and discrete mouse; dynamic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and game interface.

  Key words context of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subject

  主?wsubject源自希腊文subjectum,意为“在底下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能够辩证的唯物的揭示主体的本质,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概念的扬弃。马克思认为,主体既不是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也不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联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人,人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主体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话语实践的具有能动作用的人,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出者,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收者。在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更多的表现为施――受的单向关系,即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常常作为一个目标而存在。而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话语实践提供了全新语境与技术支撑,使其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1 虚拟关系:带着面具的呈现与互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的身份是真实的,其交往也是现实的。在新媒体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身份被符号化,他们精心选择昵称、个性签名、网络代码来显示身份、申明主张或高扬个性,利用新媒体的匿名特征,精心经营着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个人形象或刻意隐藏起个人的真实面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语境中的话语主体虽然带有其真实世界的人格特质,但是,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能有一个真实姓名、一个基本社会身份不同,线上生活允许甚至需要一个网络参与者拥有不同的ID、不同的身份信息、不同的性格描述、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此在不同的网络社区或虚拟族群中游走,根据不同的交往关系,带着不同的社交面具,自由地变换角色,任性地呈现自我。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虚拟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的虚拟,二是关系的虚拟。身份的虚拟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在隐匿了部分或全部现实世界的身份信息的同时,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图进行网络呈现。这就使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在新媒体语境中得以普遍化,这种“人格面具”可能是现实自我的投射,也可能是现实自我的摒弃。关系的虚拟是就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身份的虚拟使其现实的自我不再是社会交往的唯一核心,现实的人际线索被隐藏,因此导致交往关系的虚拟。另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线上交往打破了现实交往的桎梏,突破了空间、时间、种族、民族、性别、性格、年龄、学历、阶级、阶层等诸多因素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可以依据自己的现实需要自由建立社交网络,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虚拟社会交往场域,个体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被淡化甚至被忽略,实现了交往关系的虚拟性。

  2 平等关系:敲着键盘的对话与对抗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塑造与被塑造、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特殊的政治权力、特定的信息来源、先在的知识储备得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支配权,试图把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灌输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对之了解、理解、?J同。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中,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分权与对受教育者的话语赋权,使传统意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颠覆性转变,教育者不能再完全地统治与支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拥有与教育者同等的话语权,大家彼此通过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来畅所欲言,或对话交流,或对抗交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相对平等关系。“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的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类意识和类行为、人和人的实际的同一 ,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社会的关系或人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话语身份的平等,二是话语权利的平等。前者是指在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隐匿了各自的真实身份,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中,教育者不再唯我独尊,不再是权威的象征,受教育者也不再唯唯诺诺,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双方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立场的、独立自主的生命个体,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突破了“主动―被动”关系的束缚,实现了“主动―能动”关系的逆袭。后者是指在新媒体的技术特质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都被赋予相对平等的言说的权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平等相处与平等交流的氛围中,阐发各自的观点、申明各自的主张,把各自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行动、经验与教训等展现出来,在对话或对抗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包容、相通与共鸣,意义的创造、分享与增值。

  3 族群关系:点着鼠标的聚合与离散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多为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新媒体传播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以“群”的方式聚合。“群”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媒体用户对特定信息和特定话题的交流与共享需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群”族成员可以在群内发布、交换和获取信息,倾诉、倾听和共鸣情感,“群”内的信息仅限于“群”内共享,吸引着具有共同诉求的用户。“群”成员既是“群”的创建者也是其维护者和使用者,其组织关系甚至可以发展到现实社会中。“一方面,互联网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使得网民的个性需求得以彰显,从而在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总体中,分化出越来越多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组群,加剧着社会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又打破了现实社会交往的时空阻隔和社会障碍,促进了各种‘趣缘’群体和‘亚文化’族群的繁荣,以一种新的逻辑发挥着社会聚会功能。”群成员的聚合与离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个人的需要与诉求。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群族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师生关系群族。师生关系群族是学校传统教育方式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拓展,是现实教育过程中师生交往关系模式在网络世界的具体映射。但新媒体话语场域中学生拥有比现实世界更多的话语机会与话语权利,话语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更加凸显。二是熟人关系群族。熟人关系群族是现实世界各种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合作关系等在网络上的延伸。新媒体话语场域中的熟人之间互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瞬间转换。三是诉求关系群族。群族成员或因为对某一议题的关注、或因为对某一事件的参与、或因为对某一利益的诉求而聚合或离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在信息的共享与传递、观点的表达与交锋中实现话语角色关系的转换。

  4 动态关系:隔着界面的合作与博弈

  在传统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是身份固定而明确的施教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身份明确而固定的受教主体,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彼此呈现也彼此认同各自的真实身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具有相对规定性与固态性的。而新媒体语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着互动作用,形成具体而非抽象、运动而非静止的施教与受教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多表现为动态性。这种动态性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关系的实现表现出显著的动态建构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作为关系平等、行为自由的网络行为主体而存在,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诉求和意愿来选择话语场域、话语对象和交往方式,不存在先在的既定关系。只有在教育者主动发出信息、主动试图去建立某种联系,并且得到受教育者回应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得以建立。也就是说,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可以明确规定,但教育对象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就某一话题隔着界面形成信息的合作或博弈,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关系实现的前提。另一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关系的转换表现出显著的动态交互性。新媒体所建构的话语场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话语主体之间联系的直接性与扁平化、话语信息传播的任意性与即时性、话语内容链接的无限性与扩展性,使得新媒体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难以长久保持在某一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之间关系的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身份的隐匿性、话语主体关系的动态性、话语主体交往的自主性、话语主体实践的虚拟性等随时可以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主导地位,削弱其话语权,并产生出由新的话语引领者与追随者所结合而形成的或合作或博弈的话语关系。这种动态性建构于新媒体的界面空间,并突破界面延伸到现实世界的交往实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新的发展内涵。

  本文为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SJD419

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关系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境 思想政治 主体 话语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