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论文

“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2

“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5-0056-05

  1“图书馆+”的内涵、依据、案例与影响

  1.1 内涵

  “图书馆+”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图书馆服务方式上的应用,是图书馆为了顺应当前信息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转型、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打破常规,创新服务方式,突破图书馆自身原有的小圈子,以书为媒,与社会广泛结合”[1],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简言之,“图书馆+”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调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界高度融合”[2]。

  1.2 依据

  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全民阅读服务的主要阵地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是社会保障公民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一种机制,是民主社会的保障之一,其本质特征在于普遍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即保障居住本区域内的所有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种族宗教等,都能就近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文化资源和其他图书馆服务”[3]。但普遍、均等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满足不同人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亟须寻求跨界融合发展,促进阅读服务的多样化、多载体、多形态、多渠道、多方式,即必须进行“图书馆+”的尝试和探索。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时提出“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提出“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时提到“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等诸多方面。为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社会力量、行业的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与手段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指出了路径选择。

  1.3 案例

  目前,“图书馆+”正蓬勃兴起,以“1+X”的无限可能,与书店、咖啡馆、银行、医院等频频擦出融合共通的火花[4],公共图书馆正在与其他行业、高科技、互联网、新媒体等之间,或功能互补或链条延伸,扩展服务外延,深化服务内涵,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涌现出了诸多典型案例。

  1.3.1 图书馆+书店。图书馆和书店均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服务机构,这为图书馆与书店联手成为可能。图书馆与书店联手最早是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推出的“彩云服务计划”之“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依托互联网连接图书馆和新华书店,读者只要走进新华书店就可以将其所售图书作为内蒙古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借阅回家。新华书店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外部借阅点,图书馆采购采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化服务”[4]。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安徽铜陵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的正式“联姻”,图书馆二层4 800平方米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手打造的铜陵新华书店图书馆店,是集展演活动、艺文空间、文创商品、图书音像经营板块为一体的体验式情景书店。此外,山西太原市图书馆与太原书城推出的“你选、我购、图书速借”活动,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图书馆与新华南海购书中心合作开展的“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等,都有效复制了内蒙古方式。这些方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变了原来的供不适求、供需错位的图书采购方式,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供需对接,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1.3.2 图书馆+咖啡馆。最早实践者是江苏江阴市“三味书咖”,将图书馆开进了咖啡馆。具体做法是,“在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下,市图书馆和咖啡馆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咖啡馆提供场地、设备、人员,图书馆配送资源、统一管理、培训人员、以奖代补,市图书馆与经营性咖啡馆合作打造城市阅读联盟”[5]。这既增加了咖啡馆文化气息、书香氛围,又优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功能互补。此后,这种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展到茶室、酒店、医院、银行、电信营业厅、风景区等人们的生活便利区。“海南省图书馆与光大银行合作,将银行作为图书馆的图书外借服务点,为来银行办理业务的人提供阅读服务。位于什刹海的皮影文化酒店设置的图书角就是该酒店与北京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合作推出的,它以“公助民营”的方式为外来人口提供阅读服务。浙江杭州下城区图书馆与浙江省人民医院联手开设阅读休闲吧,方便患者、医生和家属阅读。”[4]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在龙华医院特许病房设立了健康养身、医疗保健类图书馆外服务点,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设立徐汇历史风貌专题馆外服务点。总之,哪里集聚人气,图书馆就开到哪里,图书馆服务已经打破了围墙的限制,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书香城市、书香社会建设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

  1.3.3 图书馆+科技。图书馆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方式有了转型和创新,图书馆“在承担传统的图书馆搜集、整理和借阅功能的同时,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并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法和新途径”[6]。一是表现在以深圳图书馆为代表的24小时自助借还书系统,就是综合利用了信息技术、RFID技术和机器等现代技术,使图书馆走进了社区和居民,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公共文化生活。目前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多个地方的公共图书馆都推出了24小时的自助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亭,张家港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驿站等。二是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内兴起的创客空间。国内最早是上海图书馆于2013年5月推出的“创?新空间”,以高科技信息化、传统和IT技术融合并存、人性化和造型时尚为主要设计理念,以用户体验为基础的多功能、多媒体设施,包括阅读空间、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和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等,集合图书馆传统服务、数字化新媒体服务以及各类展示、讲座、共享、交流活动,具备阅读、教学、休闲、展示、互动和开发创造等多元功能[7],是公共图书馆利用信息科技促进服务转型的全新探索和实践。   1.3.4 图书馆+互联网。图书馆遇上移动互联网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无论是服务内容和传播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关注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数据检索和访问便捷性等各类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文化生活、社会文化需求、社会文化生产和社会科技发展的深入契合,是图书馆服务、互联网服务的深入整合。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要与整个社会文化产业链的网络化演进相融合,要与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潮流相匹配,要与群众随时、随地、随手获得知识的需求相一致”[6]。这要求图书馆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通过与互联网、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的深入合作,以PC、手机、iPad、电纸书、客户端等多种终端为对象,建立以交互、点播、共享、分发等为手段的综合服务模式。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在做好徐汇区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推出了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活动预告、活动组织、新书推荐等阅读推广活动;推出了微信公众号“约书吧”,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添加公众号,即可实现纸质图书的预约,并根据自身需求,在徐汇区全区范围内就近选择服务点取书,整个流程简便快捷,“检索―预约―借阅―递送”一站式完成,实现了“线上借阅、线下投递”,让借书像下楼取报纸一样简单方便。同时,通过“约书吧”之“市民数字阅读”接口,输入上海图书馆读者证卡号和身份证号码,可以轻松获取中文电子书40万种、网络文学万余种、中文期刊3 000种、中文报纸近千种等数字资源,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多种移动终端阅读。

  1.4 影响

  “图书馆+”以书为媒介,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使阅读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其他业态的融合,使原来有限的图书馆资源无限放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打通了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弥补了阅读服务死角,完善了阅读服务网络,促进了阅读服务的便利性和均等性。尤其是与互联网的联姻,读者只要“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就可以获得网上众多数字资源,“掌上图书馆”成为现实。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阅读尤其是手机阅读发展迅速,“2015年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达到60.0%,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62.21分钟”[8]。“图书馆+”的发展壮大,顺应了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型,满足了阅读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大大促进了书香城市、书香社会建设。

  2“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及发展趋势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图书馆不再只作为阅读资源的供应方存在,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阅读需求,图书馆逐渐转型为提供各种文化需求的综合体存在。”[9]公共图书馆应创新发展理念,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由传统的资源能力建设向服务能力建设转变。

  2.1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

  2.1.1 社会职能转型。由原来传统的图书、信息提供者和文化资源保存者转变为学习、交流、创新、休闲、健康、摄影、旅游等综合服务场所。“地方图书馆可能将在未来不远的时间内转型为区域公共文化枢纽,其主要功能不再是藏书,而是成为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在线阅读、智慧体验、文化交流、情感沟通服务的平台。”[10]

  2.1.2 服务理念转变。图书馆服务不仅要做好传统服务,还要“走出去”,突破围墙的限制,与城市区域空间服务网点、相关管理部门融合发展、互联互通,由传统单一化的图书馆业态到跨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公共图书馆以不同的方式向城市各个角落延伸……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区域空间内布点驻足并相互连接起来,将图书馆服务下沉到乡镇、村社区,从而满足了不同地区市民的文化需求。”[11]

  2.1.3 服务手段转变。要从传统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转为“为人找资源,为资源找人”,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服务方式,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和数字化体验交流创意空间,让阅读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随手可以做到,针对每一个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创新服务,使阅读深入人心,促进以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效能,顺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2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2.2.1 社会化。“图书馆+”整合书店、咖啡馆、酒店、医院等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经营性单位等社会各方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下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积极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丰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手段,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若不能与社会各方联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叠加,就不能顺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将会被社会淘汰。

  2.2.2 数字化。数字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书目资源、规范资源、元数据资源等所有资源都可以数字化,纳入图书馆管理系统,方便资源保存和读者检索应用。二是图书馆功能的智慧化,与科技创新成果深度融合,进一步研制公共图书馆智能化专用设备和软件,使图书馆服务像智能穿戴一样与读者进行智能互动,如“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最新版手机APP,当读者经过阅览室时,阅览室会主动与读者打招呼,APP将会弹出提示,在地图上显示所在楼层和所处的阅览室位置。对于普通外借室的图书,在手机上能够快速定位所在的书架位置”[12]。三是服务手段的数字化,即运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出微博、微信、二维码、微信公众号、APP、触摸屏、传统PC等公共图书馆数字平台,向人们推送文化信息、文化产品,展示文化地图、地方文化,提供数字资源阅览下载等,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享受图书馆服务。

  2.2.3 网络化。包括物理空间的网络化和虚拟空间的网络化两种方式。物理空间的网络化指图书馆通过建立分馆、馆外服务点、流动服务点以及与相关社会力量合作产生“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形式,进一步完善图书服务网络。虚拟空间的网络化指“图书馆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提供,图书馆所有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简言之,未来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一切都可以在网上”[12]。只要“人在线上”,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等各种方式一站式获取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和信息。如2016年3月正式上线的“文化上海云”,市民只需通过PC、手机、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点击图书馆服务模块,即可享受全市丰富的图书馆服务、资源和信息。   2.2.4 用户自主化。社会和个人的自由、繁荣和发展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承保护者,历来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发展。随着当今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转型,人们的阅读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公共图书馆更需要密切关注需求,尊重个性,树立“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围绕用户的需求和满意度开展工作:以用户为中心重组业务流程、设计服务内容;注重用户感受,强化服务的体验性、新颖性;尊重公民的文化自主权,强调图书馆服务的参与性,鼓励用户的自我表达[13]。近年来出现的读者决策采购(PDA)就是尊重读者需求和自主权而进行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让读者真正成为图书馆的主人,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的有益探索。

  3“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图书馆+”使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发生了深刻转型,给公共图书馆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使公共图书馆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公共图书馆只能顺应发展趋势,在深刻转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

  3.1 “图书馆+”的倡导者

  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型,数字化阅读的兴起,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只有调整自身职能,主动适应“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努力与新的时代要求相适应。正如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安东尼?马克思说:图书馆界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和它一起变。公共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科技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努力成为“图书馆+”的倡导者。

  3.2 信息素养的培训者

  信息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伴随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公众信息检索、信息安全意识、在线沟通交流、内容制作及利用新技术新工具解决问题等数字能力的提升已经受到关注。”[14]4公共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信息服务职能,制定信息素养培训规划,系统设置培训课程,通过信息素养培训提高公众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制作和利用技能,使之有能力获取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3.3 全民阅读的推动者

  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连续被写入十八大报告以及国务院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所谓“全民阅读”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全社会营造好的阅读风气、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阅读积极性;二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享受阅读资源、利用阅读条件的平等化。”[14]3作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全民阅读的推动者,创新举办个性化、人性化的读书活动,培育特色服务品牌,激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取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和途径,努力提高全民阅读活动的公众参与率。

  3.4 经典阅读的守望者

  数字阅读一方面给公众带来了阅读的便捷性,另一方面带来了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倾向。打开微信,聊天、看新闻、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是当今一种时尚的阅读方式,但大部分是“心灵鸡汤”式的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娱乐化和社交化趋势明显。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保护者,公共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满足各种阅读活动仪式的举行、微博微信粉丝的增加、微信阅读群体的扩大、人均微信阅读时间的增加等表面现象,而是要做经典阅读的守望者,引导公众阅读经典、名著,让阅读不仅仅是消遣、娱乐,还要深入人心、触及灵魂、深入社会,让阅读成为塑造个人灵魂、民族精神家园的载体。

“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图书馆 图书 角色 定位 公共 时代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