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论文

“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7

“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2-0059-04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集中体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引领性的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质,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意义

  理念通常是指人们的思想,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拓展。

  1.“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清醒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快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同时,各国发展的实践也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清醒认识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吸取国内外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2.“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我国第一要务。未来我国的发展既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改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对外开放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趋旺盛,等等。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认清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3.“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4.“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这一论述深刻表明,“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深刻把握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充分理解党的治国理政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体系

  “五大发展理念”,是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生动历程,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五大发展理念”也体现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三者相互统一、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1.“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辅相成、内在联系的整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体系严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集合体,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每一个发展理念都具有重大作用。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都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即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支撑;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保障;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总结,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五个方面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五大发展理念”也有着共同的落脚点,即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个方面又相互融通、相互促进。   2.“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党深刻总结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过去发展理念的“扬弃”,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需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好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两者相互交融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辩证统一于紧紧围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布局,都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坚持全面规划,又要抓住每一个理念、每一个领域的重点。

  3.“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稳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引方向,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路径,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飞跃。”[3]“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我国发展理念的新转变,推动着我国发展方式的新转换,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切实推进“四个全面”,两者相辅相成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得益彰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要坚持辩证观点,既要看到它们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也要把握各自系统中的着重点、侧重点。

  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实践,并指导人们的发展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契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根基的阶段。当前,“十三五”布局已经拉开,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理念的软实力化为发展的新动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和要求。

  1.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等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创新是发展的基点,是发展的驱动,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称不上是经济强国,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5]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一要抓住科技创新制高点。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和氛围,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二要实现发展动力新转换。要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为创新驱动发展。三要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要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空天和海洋科技,以及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2.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2]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整体上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推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一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继续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支持老、少、边、贫地区加快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公共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二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和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迅速提高,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百姓的生活追求。生态环境状况不仅成为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因素,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6]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二要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积极发展节能产业,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4.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综观世界历史,每个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体系,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吸收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均位居世界第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推动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各国经济相互交融成为命运共同体,要求我国进一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没有改革,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开放,就不会有进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得出的宝贵结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7]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要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并重,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二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各国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使中国的发展为全球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福利,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三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13亿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创造性作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共同享有发展的成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二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通过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6.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宣告。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9]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要改进党的领导的工作体制机制。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二要提高党依法领导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要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

  “理者,物之必然,事之所以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拉开了“十三五”规划的序幕,进一步围绕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拓展。站在历史的峰峦,迎着时代的潮头,我们牢固树立、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就一定能够决胜全面小康、厚植复兴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论文搜索
关键字:小康社会 小康 五大 理念 全面 科学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