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08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055-03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及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存储与服务、用户检索与信息获取服务带来严重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借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网络平台优势,创新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的职能与作用,使高校图书馆文化能够实现多元共享、互动融合,通?^发展自己的实力提高图书馆的内涵,提升公众形象与社会影响力,承担传承文明与传播文化的重任。

  1 “互联网+”概述

  1.1 “互联网+”提出的背景

  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博览会最早提出“互联网+”概念,指出“所有传统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1],认为“互联网+”思路可以促进行业焕发生机。2015年3月,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议案,提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个行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行动进行政策引导,正式开始其理论与应用研究。

  1.2 “互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1.2.1 “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3],就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扬长避短,实现科学、全面、可持续的融合。

  1.2.2 “互联网+”的内涵。对于“互联网+”的概念内涵,尽管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说法不一,但都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结一切等六大共性特点。准确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再次升级,即传统行业与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多种计算机终端设备交互、连接、支撑,以实现业务重组、模式重组与创新驱动,最终达到社会生产要素与生产力的新业态。

  2 “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征

  2.1 时代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模式、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高校图书馆文化应继承其先进性优良传统,紧跟时代的步伐,摒弃落后的文化与传统,打破传统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提升理念,充分体现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文化的时代性、前瞻性、先进性、个性化特征[4]。

  2.2 集体性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现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具有随意性、即时性、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但是图书馆文化包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服务方式、文化素养、道德标准等是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长期积累起来的。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集体智慧的象征,是馆内文化共同认知的过程,充分体现着图书馆文化的集体性特征[5]。

  2.3 实践性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更多的是通过PC、移动客户端等实现的,提供多种服务及个性化需求。一方面是馆员在长期的具体工作实践中通过摸索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馆员的素质也离不开长时间的积淀与锻炼。因此,高校图书馆文化是经过无数的理论与实践累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明传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现状

  3.1 创新科研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今中国图书馆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读者的文化信息需求和相对落后的图书馆服务力和创造力之间的矛盾[6]。尽管高校图书馆总体人员较多,但随着高校图书馆引进高学历人才的专业性与局限性以及现有部分职工的正常退休,使高校图书馆缺少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才,尤其是缺少中高级职称人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开发高层次、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进行文化服务,需要既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的专业馆员,又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技术馆员、学科馆员,以便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网络化、共享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3.2 文献信息资源单一,缺乏标准规范管理

  针对“互联网+”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大多未能将其加工整合为电子资源,不能通过馆内馆际交流建立共享、多元、个性化的信息资源库,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建库标准,政府也没有颁布图书馆立法来保障各图书馆、信息资源供应商、出版商的共同权益。

  3.3 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欠缺,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高校图书馆多局限于为在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服务,而对社会读者开放得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图书馆普及教育、宣传文化、传播文明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创新离不开读者的共同参与,包括参与管理、建设、创新与监督。很多高校图书馆未建立与读者互动的交流平台,即使有高校图书馆建立了互动交流平台,但由于内容单一,多局限于馆内资源,馆外资源提供较少,不能激发读者的参与兴趣,缺乏交流氛围。

  4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模式

  4.1 构筑立体化网络体系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图书馆原有的时空格局,使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使有限服务发展为无限服务成为可能。在转型时期,图书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思维定位格局,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实现从传统手工服务到全面智能服务的升级,打造“互联网+”线上服务优势。图书馆也应主动参与合作构建“互联网+”线上联盟平台,如:参与构建国家图书馆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牵头搭建的“云―库―网”国家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传播平台,实现图书馆与社会各文化服务机构间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共知、共建、共享。   4.2 创建兼容并包的馆藏资源库

  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活动的基础。首先,“互联网+”时代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技术与平台轻松、便捷、安全地获取网上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重新整合构建馆藏资源,建立多文化、多信息、兼容并包的文献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要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文献信息库。在互联网时代,文献载体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还新增了数据库、电子光盘等网络信息载体和电子出版物,各高校图书馆应最大限度地将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使其网络化、虚拟化、共享化、服务化。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按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程序开展馆际互借与馆际合作,建立数字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和云服务平台提供即时、安全、共享的文献资源服务。最后,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制定规范图书馆合作共享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各合作图书馆的利益得到实现与互不侵犯。

  4.3 开展多种培训方式,构建多元、跨界融合、复合型的文化创新馆员队伍

  在多元化信息时代,高校开展任何信息服务都离不开人才,图书馆员的文化品位和素质高低直接制约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美国图书馆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设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7]。这足以证明图书馆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力。因此,图书馆文化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营造人才第一、人才兴馆的浓厚文化理念与氛围。图书馆应充分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鼓励创新,提倡科研兴馆、服务兴馆,加强馆内外合作与交流,了解文化发展前沿动态,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服务技能,合理开发馆藏资源,进行多方位、多岗位、多角度培养,铸就适合图书馆文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②从文化强国、传承文明的角度创新思维。图书馆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发现机制和培养机制,引入真正适合又愿意为图书馆事业做贡献的创新人才,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与中流砥柱。③加强培训。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对馆员进行业务学习、岗位培训、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等,使图书馆员不仅熟悉馆藏文献资源,还了解各文献数据库的特点、结构及检索方式,能熟练操作各种数字信息文献平台,具有良好的信息管理、分析、处理能力,能快速采集、分析、?Y选和鉴别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标引、调整顺序、存储和信息导航服务,满足不同读者多元化的文献信息需求。④图书馆应积极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复合型的馆员队伍。现代图书馆不仅要有专业型馆员,也要有技术型馆员,还要有学科型馆员。学科型馆员是集专业、技术、学科于一体的复合型图书馆员,他们不仅熟悉图书馆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精通计算机知识和各学科专业知识,从而能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需求[8]。⑤培育创新文化,鼓励跨界融合。基于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应培育崇尚创新的精神文化、自觉创新的物质文化、保障创新的行为文化、鼓励创新的环境文化。图书馆要打造“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鼓励跨部门、跨专业、跨单位的合作创新[9]。

  4.4 建立开放、大众、多元化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发展的社会需要,图书馆应建立开放、大众、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对象不应再局限于高校学生和教师,而应扩大为广大的社会群体、社会团体、合作机构等。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多种文化的传播、知识的共享,还使各种文化知识服务于大众,造福于社会,既有利于发挥图书馆的潜能,又能拓宽图书馆的发展之路,从而带动图书馆自身的良性发展。

  高校图书馆应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科研服务为主,为其提供所需文献信息服务与资源保障;同时,利用开放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把文献信息资源推广、分享给广大的社会民众,拓展文献资源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图书馆传承人类文化、启蒙知识智慧的功能延伸并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让更多的社会民众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这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途径之一,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服务社会大众与文化教育职能的具体体现,更是高校图书馆提高自身社会地位与知识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4.5 建立与公众读者互动的网络交流

  随着互联网、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现代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由以图书馆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服务评价以用户满意度为指标,越来越体现出图书馆“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办馆宗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图书馆建立与读者互动的网上交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据调查,目前图书馆网上互动服务方式大至可归纳为6种:电子邮件、网上虚拟咨询、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即时通信、在线智能服务等。电子邮件属于传统的非即时性互动服务,读者参与率不高。网络论坛由于创办时间早,可以发表有针对性的评论,最受读者欢迎。早期的社交网站因功能单一,读者参与度较低,而近年来逐步兴起的QQ、微信、微博功能丰富,读者参与度剧增。在线智能服务如智能机器人是全新的智能体验服务,深受大学生喜爱,是未来图书馆互动服务的方向。

  5 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现代图书馆转变,读者是图书馆文化的接受体、互动体和传播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方便地获取所需的网上信息资源。图书馆及图书馆员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信息资源平台,立足图书馆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着眼文化强国、文化兴省、文化立馆的国家战略,承担文化传承与文明传播的使命,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众联网三网融合,增进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与资源供应商及出版商的资源开发、交流、合作、共享,加大人才培养、资源重组、技术更新、网络融合、互动交流,创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图书馆文化的认可度、普及度、精准度、满意度,提升学校的知识品位与社会影响力。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图书馆 模式 高校 互联网 环境 互联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