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数字图书馆与多层次化阅读论文

数字图书馆与多层次化阅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14

数字图书馆与多层次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12-02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指,将传统图书馆的纸本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利用远程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支持,使读者通过计算机终端快捷获取文献信息的虚拟图书馆。[1]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容量大、?p便快捷等优点,随着技术发展,将会不可限量。

  一、数字阅读的发展和现状

  1.数字阅读已成为主要阅读方式

  宽泛的认为,凡是利用任何数字媒体进行阅读的方式都是数字阅读,包括浏览网站文章、论坛、数字化专业期刊报告等。数字阅读具有前沿性、渗透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网络环境下阅读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20世纪末以来,数字阅读的规模不断提升,数字阅读的数据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增加。据2014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2013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50.1%)首次超过纸本阅读方式,同时一些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访经费也逐渐超过纸本资源。2015年4月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阅读的接触率首次超过50%,移动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向。[3]国内用户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传统媒体,电子报、电子期刊的阅读率都比上年度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阅读或能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经济的风口。

  截至2014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品规模显著增加。2015年7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电子图书产品规模从2011年的90万种,增加至2014年的160万种,增长率为77.78%;互联网原创作品的规模从2013年的175.78万种,增至2014年的201万种。

  2.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为数字阅读提供广阔空间

  近年来,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层不断扩大,农村网民规模也迅速增长。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

  在农村网民规模方面,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较2014年底增加1694万人,增幅为9.5%;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增加,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

  二、数字阅读的多层次化

  1.浅阅读和深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基本目的是把握文本的意义,后被拓展为“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5]现代社会人们阅读范围急剧增加,从而增加了搜集、选择信息的难度。而“浅阅读”,正是人们应对浩瀚信息所采取的有效阅读方式,对人的生活和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必须改善浅阅读的能力、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深阅读是相对于随意而娱乐化的浅阅读而言,一般具有内容严肃、需要深入思考等特点。与成为大众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浅阅读相比,深阅读并不普及,而它却是人们获得思想进步、接受文化传承、荡涤心灵的重要途径。一般在深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在文段中做标记、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之后参照笔记反复阅读,从而对所读经典作品的领悟得到一次次升华。

  浅阅读是深阅读的基础,深阅读是浅阅读的提升;两者并非矛盾,各有优点,互为补充。社会上一直有关于浅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等危害性的讨论,实则讨论的是缺乏深阅读的危害;“缺少深阅读”与“浅阅读”二者并不能等同。

  2.现阶段的数字阅读多为浅阅读

  2014年,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PDA/MP4/MP5阅读等。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以上数字阅读多属于浅阅读的范围,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的阅读,获取所需知识、感受生活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

  3.数字阅读环境应该发展多层次阅读

  数字阅读在浅阅读的推广中凸显的优势,使得现阶段的数字阅读出现了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和快餐化的特点,不利于深度的人文修养。也有些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陷入娱乐化,利用碎片化的数字阅读来为自己的平淡生活打发时间。这种出现在数字阅读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阶段,并不能说明数字阅读不利于深度阅读的推广。数字阅读在深阅读上也有它的优势,特别是利用数字图书馆工具。

  浅阅读可以带来更多自由的阅读和交流,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在这种环境下,要将深度阅读提到更高的程度来强调:深阅读是无法取代的。健康的阅读方式应是浅阅读与深阅读的结合,不能偏废,要建立多层次化阅读观。既享受浅阅读带来的便利,也要继承深阅读的优势,静下心深入思考。

  三、数字图书馆对多层次化阅读的支撑

  1.数字图书馆在浅阅读方面的优势

  与纸本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的载体多样化、空间的移动化和泛在化、媒体的融合化、内容的可视化和丰富性,使数字阅读越来越成为比纸本阅读更为流行的阅读形态。数字图书馆可以满足读者的各种文化需求,阅读书籍、报纸、杂志,还可以通过公开课等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图书馆课根据检索关键词对庞大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筛选,从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数据资源,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节约了大量时间。特别是对科研人员等专业需求较高的读者,数字图书馆能提供与其研究主题相关的知识环境,迅速检索出所需信息,这是传统图书馆无法做到的。

  2.数字图书馆是深阅读的有力工具

  相比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深度方面也有其优势。一方面,读者可对电子版图书长期持有,随时阅读。另一方面,不同读者通过网络对书籍的评论交流,可以使读者的阅读思考更加深入。不断更新换代的数字阅读工具为深度阅读提供了新方法。

  数字图书馆的便捷和可分享等特性,与纸本阅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数字阅读使得阅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例如中小学校推荐阅读书单中的书或者因影视剧热播而流行的书籍,读者数量众多且时间集中,图书馆的纸质书复本数量有限,仅能满足少量读者的需求,很多读者预约很久也无法借到。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读者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随时随地下载到所需图书的电子版本。

  另外,电子书具备标注重点、在空白处写读书心得等功能,对进行深阅读有极大的帮助。这是传统图书馆所不能实现的。

  四、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1.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时代所需

  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我国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时再次提及“全民阅读计划”,明确表示2016年会继续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期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这给数字阅读产业以极大的信心和政策支持。

  “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着力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国家将以倾斜性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进一步研发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专用装备和软件

  2.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要培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员。人力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也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必然要求。

  数字图书馆应继续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得到更多读者的意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现阶段,图书馆员要帮助读者转变陈旧思想,接触新生事物。读者已经对数字资源的浅阅读广泛接受,但很多读者仍对其深阅读功能存疑。在图书馆员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很多读者都以“不习惯”或者“孩子不适合看电子书”为由,宁愿在预约名单上排队等待,而拒绝使用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要转变读者的这种抵触思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墨水屏电子书等新型阅读工具的广泛应用,数字阅读具有了降低视疲劳、可随身便捷携带等特点,成为广大读者的普遍阅读方式。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纸本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不但使浅阅读更高效,也是深阅读的有力工具。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伴随着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虚拟现实(VR)、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必将颠覆以往的?读方式,成为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的天堂。

数字图书馆与多层次化阅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多层 图书馆 数字 图书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