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论文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6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182-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效融合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能力问题。媒介素养作为“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再一次成为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也是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微时代”的出现是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站在不同的角度,“微时代”的内涵有所不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指的是在数字化通信技术的支撑之下,运用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设备将音频、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实时、互动传播的时代。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指的是由无数微民造就的信息传播新时代。从“微时代”产生的基础性条件来看,微时代指的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1]从“微时代”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微时代”是包含了微公益、微博客、微语录、微阅读等多种生活内容形式的新时代。总体而言,“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文化传播、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依赖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人们只要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信息传播,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传播,由此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二是互动性更强。在“微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以主流媒体为中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从而摆脱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对于任何一条“微”信息,人们都可以进行评论和转载,这加强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根据2017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调查显示,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APP是微信。可见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信息传播载体,这意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与传播比以往更加自由,这就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高校进行舆论引导的难度。如果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不能有效地甄别和筛选信息,那么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信息很可能通过“微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媒介直接向大学生传播,进而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在“微时代”的背景之下,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才能顺应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基于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是“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能力。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有较大的需求。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而这也是“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具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需的失衡。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载体不再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而是依赖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看,其所依赖的载体主要是书本和多媒体,很少有高校真正意识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依赖于传统载体,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甚至不会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模式都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空间。但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的开放性将直接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依托于“微时代”的各种信息传媒媒介,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但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微博、微信等?d体,使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作用,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微时代”的各种信息,进而削弱了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2]也正是如此,才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都不能很好地运用“微时代”的各种新媒介,自然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媒介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供需的失衡,才导致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缓慢。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供需的失衡。从本质上来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实现此目标,我国高校采取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通过课堂知识传授、榜样激励、说服教育等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在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往往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没有产生以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而学生由于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微信、微博这些自由开放、多点对多点、交叉传播的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简单的线性关系被改变,大学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他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验证相关理论知识的真伪。[3]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改变过去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博或微信,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此才能取得良好之成效,否则将直接动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由此不难判断,在“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改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呼唤更为尊重学生本体地位的教育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供需也面临着一定的失衡,这也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需的失衡。“微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微信舆论场和微博舆论场,其形成的机理大致都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设置议题,构建话语权空间;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传播扩散;第三个层次是议程设置,产生新的舆论引导力。由此可以看出,“微时代”新媒体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推动相关事件的传播,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性事件,“非典防治”、“清华北大餐厅爆炸案”等一系列公共事件表明,必须注重大?W生理性对待公共事件观的培育,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但受制于传统舆论控制理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针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态度上,一直是坚持以“堵”为首要原则,即加强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信息控制,不向学生讲解或分析相关的突发性事件,以避免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4]正是基于此,使得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往往被视为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无实际联系。应该说,高校在针对突发性事件的态度上,其出发点是好的,特别是针对思想不是很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信息进行控制的前提是建立在大学生无法及时接触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在当前信息传播模式去“中心化”的背景之下,想要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控制已经不现实。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加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相关内容,将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正确分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内容体系之中,让学生不再对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抱有好奇心理,并在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教育中坚定道德与理想信念,如此才能逐步培养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的态度,进而有效提高其媒介素养。

  三、“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微时代”,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增强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而作为高校而言,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也必须正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学生所带来的潜在影响,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融入微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必须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结构,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而这也正是“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积极融入新媒介。“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革新相应载体,一方面,高校应重视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媒介观。在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必须加强对信息的甄别,以“疏堵结合,及时沟通”为原则,弘扬正确向上的网络文化,保证网络信息舆论的正确导向。要高度重视针对学生进行舆情分析,一旦发现违反国家方针政策、触犯法律法规以及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错误信息和危险信息,都要立即追查来源,迅速分析相关信息所涉及事件的性质、尽快查明真相,并在慎重分析研究后积极做出反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博、微信等平台为重要工具进行事件的澄清和疏导。另一方面,可以创建班级微博,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事项比如社会责任教育等事项通过班级微博进行发布,既便于学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也有助于提高班级互通信息的效率。通过此举,可以逐步培育学生正确利用“微时代”的各种媒介,同时也可以避免微文化对于大学主流价值观的消解。

  二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微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媒介,要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来看,可以充分利用微博互动性较强的特点,让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开展和谐对话。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师生双方是缺少沟通和互动的。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开通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微博,并在微博上公布与媒介素养培育课程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微博的形式与老师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的频繁转换,也可以让学生及时将在网上收集到的其他观点与教育者进行交流,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微博简洁、操作方便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博与学生进行沟通,有助于淡化其教育者的身份,从而消除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隔阂,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拓展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三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突出媒介素养。一方面,建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媒介方面的知识纳入相关的课程体系之中,特别是针对当前新媒体微博和微信舆论场的媒介类别、媒介组织运行规律、媒介信息传播规律、媒介使用知识以及媒介信息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联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能够对微时代的各种媒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校利用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增加网络事件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应对网络事件的媒介素养。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并由此导致了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如何理性看待这些网络事件,直接关系着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树立,也影响着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基于此,以网络事件为载体,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展以网络事件为中心的知识教育,向学生仔细阐述网络事件的概念、性质、结构、影响、成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事件的本质,为危机教育做好理论铺垫。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公共安全事件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强化安全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应对网络事件的演练活动之中,在实践中增强理性对待网络事件的意识,进而提升其媒介素养。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路径 思想 政治 大学生 时代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