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时间自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话语论文

时间自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话语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7-31

时间自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话语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的终极价值诉求,自由是现代德育论和时间学中的“元话语”,即根本性、基础性范畴,在即时网络时代尤其如此。从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不朽诗篇到卢梭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不在枷锁之中”传世名言,再到呼唤“风雨中抱紧自由”的《光辉岁月》经典歌曲以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的流行歌曲《蓝莲花》……道出了人类对自由的执着而深切的吁求。在当下愈来愈多的人成为时间的牵线木偶甚至坠入“时间黑洞”、无法自拔的现实背景下,以思想与行为作为起点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现实中存在的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予以必要的关注和介入,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因而时间自由问题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视点是不足为奇的。

  1时间宰制图景及成因

  宰制,意思是统辖、支配。时间宰制是指时间与人对立、对峙、对抗、对撞,成为异己的、敌对的、统治的权力,人被时间绑架,人成为时间的奴仆,人被时间狂流湮没吞噬的一种状态。而自由意味着解放,指的是人不受外在和内在地束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自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必然性的认识,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藩篱,有效驾驭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摆脱了时间的统治和奴役的一种状态。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两者融合程度更加深入、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当代中国社会,如何摆脱时间自由本性之异化,拯救人类的自由灵魂,高扬时间主体性,是一项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1.1工业化社会的时间宰制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时间观式微,现代时间观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时间观在推进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方面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资本逻辑得不到有效制约的情况下,现实社会一些领域的时间已然不同程度地异化为机械化的时间、断裂化的时间以及霸权化的时间,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工业化社会的时间宰制图景特征。2017年4月23日马云在中国绿公司年会上关于“过去30年人变成了机器,而未来机器或许会变成人”的说法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在机械化的时间中,人的能动创造性发展受到压抑。时间如同机器一样控制了学校中每个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机械循环运转。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描述了美国二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在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不断重复着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这种现象在今天社会现实中并非绝迹。当下许多人生活工作节奏异常紧张,犹如那忙忙碌碌而不知所趋的蚂蚁。正如歌手邓紫棋《单行的轨道》中所唱的:“每天都重新出发,可是我不快乐,真的不快乐。每天走到同样的分岔,可是我并没有选择。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我已经退不了后路,褪不掉最目无表情的微笑。让铁路决定了命运,决定我每一步都脱离不了单行的轨道”。典型现象是上班族和学生军在学校的时间机器中没有对时间的控制权,始终处于被安排、被计划的状态。这使得本应成为学生发展空间的学校教育时间,却异化为宰制学生日常教育活动的工具,而学生则被束缚在时间机器的链条上几无自由。守时、按时、省时早已在学校的种种律令强化下成为指导和制约学生一切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学生的“心理时间”、“生物时间”、“生活时间”却易被忽略和遮蔽,这足以说明学校教育时间异化的程度之高和自我在异化时间中的迷失。在职场上班族中间,只顾努力但透支健康,不断消磨精气神的现象,过劳肥、过劳病、过劳死等现象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存在着。“过劳”已成为现代人最为常见的职业病症,一首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唱出了许多上班族的心声。

  在断裂化的时间中,人的发展相对完整性损耗现象随处可见。在宏观社会时间的操控下,工业化社会的精确化、可分割的钟表时间成为支配教育活动的标准时间。这使得学校教育时间按照钟表时间被分割成若干时间片段,分成起床、早操、早餐、上课、课间休息、午饭、午休、课外活动、晚餐、自习、睡觉等时段。这是确保教学秩序的必要保证。但是与此同时,教育活动随之被切割,活动的内容也被分裂并处于不断的切换之中。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种分割性。在这个“充满中断的时代”,人们常处于一种被控制的待命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持续性和完整性就会被削弱。科学家发现,人处于时间经常被打断、多任务切换状态,其智商的下降比吸大麻还厉害。如果说自然时间是循环的,机械时间是线性的,那么数字时间则是点状的。数字时间所呈现的瞬时、零散和无序化,已经完全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尽管人类为省时提效作出了诸多努力,但时间的稀缺依然是造成生命的压抑感和疼痛感、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因素。

  在霸权化的时间中,人的灵动个性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作为制度时间的现代学校教育时间,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已经超越存在的意义而具有了生产功能,它总体上排斥个体的自我时间和互动时间,拥有绝对的霸权。班级授课制尽管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学生几无自由控制的自主时间、深入沟通的互动时间以及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生活时间。霸权化的现代教育时间已经成为操纵和训练学生的工具,排斥学校教育时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成了培养生产者的大工厂,社会功能前所未有地被强化,工具理性湮没了价值理性。教育的现代性重规训而轻教化,师生都在客观的时间中被控制。强制性规训的在场和凸显,形成了对人的新的控制,此种异化现象导致人的新的奴隶化状态。教育对人的职能化与工具化,使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化人的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此外,在家庭时间中,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家庭时间成为学校时间的延伸,学生在这种被周密计划好的时间里拼命补课或上各种各样的班,学生们始终在“外求”,完成外在的各项任务,“内求”时间几近于无。由于缺乏体验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健康成长遭遇重重障碍,自由全面发展目标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1.2信息化社会的时间宰制图景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媒介,凭借着社交上的便利、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功能应用等而成为人须臾不离的媒介,塑造着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智能手机能将人绑架起来,将人的社会关系依附于自身,同时还改变着社会时间形态和性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媒介时间形态从“电视时间”――“网络时间”――“手机时间”的嬗变更替过程中,“满城尽是低头族,四处都是手机党”现象在蔓延,手机上瘾日益成为时间宰制现象的典型案例。在失控的手机时间里,在过载信息的轰炸和求新求变求乐求美以及猎奇心理驱动之下,在多任务切换之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随意化、毒瘾化等特征凸显扩张。智能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当今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智能手机作为一种颠覆性的通讯设备可以用来进行信息浏览和更新、即时通讯、社会联系、自我展示、自我教育以及娱乐等。智能手机的成瘾性使用会降低个体的解释水平,从而进一步导致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降低。手机使用的即时性和丰富的信息量使得信息获取和学习处于一种博而不精的状态,养成个体“抓住当下”的习惯,潜移默化地降低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部分青少年可能更偏向于情感性手机使用而不是工具性手机使用,情况更为严重。智能手机的成瘾性使用所造成的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才刚刚开始,随着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递增,消极后果将不断显现和扩大。这是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一大社会病症。事实上,当下“手机时间”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每天均在不断卷走、淹没和吞噬无数个手机党。“过去不离不弃是夫妻,现在不离不弃的是手机。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的现代民谣是人成为手机时间的傀儡的生动注脚和“机不可失”成语的调侃解释。技术悲观论或技术异化论不乏合理因素。中央美院年度一等奖的视频短片《低头人生》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低头族的生活状态,每个低头已经低到扭曲的人,都只关注着自己掌上的方寸之地。这部动画片以蝴蝶效应的手法将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最后得出结论,玩手机会毁灭世界。此片可贵之处在于揭示了手机依赖症的负面效应,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就是没有看到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双重作用中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人类有能力消解其负面作用带来的影响,从而陷入悲观论。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化时间与信息化时间在思维观念中可以分割开来研究,但在客观现实中两者却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叠加,并作为内在建构性要素共同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留下深刻烙印。时间宰制现象的成因主要有国家政府宣传教育引导不力,时间观念老化;时间本质逻辑扑朔迷离,对时间规律的认识浅表化;对时间的跨学科贯通研究缺乏,专门探究孤岛化;时间节奏急速变化,灵与肉疏离化;时间主体媒介素养提升滞后化;时间制度刻板僵化;时间规划能力的弱化等。

  2时间自由的实现路径

  自古以来,人们在争取自由的艰难历程中对时间自由的实现路径也进行了有益的探寻,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智慧。针对时间宰制现象的成因,窃以为,创新是实现时间自由的根本路径。这包括时间理念的创新、时间逻辑的创新、时间节奏的创新、互联网时间思维的创新、时间管理的创新等方面。诚然,这是一个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等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

  2.1解构时间形而上学,重塑积极时间理念

  时间观作为文化的一种深层结构要素,在社会实践中一旦成形就不易被更改,人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都会自觉地接受时间理念的统摄和安排。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出现以来,物理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时间观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学校教育的时间观。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背景下,在强大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之下,人的生命主体性的缺失、价值性的断裂普遍成为学校教育中“无人”现象和“人的缺场”的突出问题。当务之急是在马克思时间观指导下,重构积极时间理念。兼具主体性、辩证性、历史性等特点的马克思的时间观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时间观,是对传统时间观的一种彻底扬弃。对于时间的探究只有与人结合起来,从人的生活实践出发,才有价值。应以扭转时间观为支点,建构一种科学、人文、弹性、个性、开放的时间理念,并在这种时间理念指导下,在信息过载中找回和提升时间素养尤其是时间持续专注力。

  2.2破解深层时间密码,践行科学时间逻辑

  时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看?,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透,不等于看开。深层次的时间密码和时间逻辑的揭示并非易事。对于宣传教育而言,或许是“得材料者得天下”――拥有具备典型性、悬念性、冲突性、震撼性的材料以及材料正确的打开方式和呈现方式能够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而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必定是"得概念者得天下"――拥有具备学术专业性、精确性、新颖性、系统性、深刻性的概念方能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不耗费一番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真功夫,是无法破解深层时间密码、揭开时间逻辑的。依靠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形式,揭示时间内在本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再在规律性认识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是一个贯穿着必然与自由辩证关系的发展过程。应以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为指导,用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用过程性逻辑取代刻板性逻辑,用人本性逻辑取代工具性逻辑,用价值逻辑取代虚无逻辑,从而做到享受劳动时间、创造自由时间,并有效节省与合理使用自由时间。

  2.3把握好时间节奏,增强时间的仪式感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是美国著名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一句话,人们常用此话表达勤奋工作而潇洒生活之意。在生命轮回的旅程中,时光如流沙逝水,悄悄在指?g流淌。如何使人生丰盈起来而不至于过于平淡无味?增加生活时间的仪式感成为许多人的选项。作为典礼的秩序形式,仪式能使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让人们在岁月的年轮中有东西可以回味,仪式感是平淡生活里总要有的调味品,是平常日子增值的催化剂。每一个个体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是有限生命历程中存在感、获得感和自由感的一大源泉,它能让人生拥有乐趣、诗意和自由,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内容与形式既对立又统一,在注重内容同时也不要忽视形式,因为形式恰当与否关乎内容呈现的效果。人生内容质量需要生日、开学毕业典礼、婚礼、节庆日等仪式来丰富和提升。否则,人生如同一潭死水,毫无涟漪,无聊无趣。给人生加入一点仪式感,宛如在咖啡里加了一点糖,令人回味无穷!   2.4提升互联网时间思维,力促碎片时间教育价值最大化

  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技术。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浙江省乌镇时强调:“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历史机遇。” 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这些重要论述昭示我们,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深度运用好互联网。网络空间是人类思维得以储存的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是对现实世界的自觉能动反映。其高远绚烂,辽阔无垠,魅力无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内涵丰富,外延无边。萧伯纳有句名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自觉运用移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共同探讨问题、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呈现现实中的喜怒哀乐,传递生活乐趣和人生智慧,共享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的愉悦,是教育者顺时而动、因时而变、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之?e。

  2.5发扬时间民主,提升时间管理的人性化水平

  规范是自由之母。“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金斯伯格)。“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孟德斯鸠)。“自由过了头,一切乱了套”(英国)。“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任尔夫)教育中的社会关系,概而言之,存在学校与政府、教师与学校、学生与教师这三对主客体,分别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学校依附于政府,教育自由是相对学校主体而言的;教师依附学校,教育自由是相对教师主体而言的;学生依附教师,教育自由是相对学生主体而言的。因此,教育时间自由的考量亦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为求得学校主体的时间自由、教师主体的时间自由以及学生主体的时间自由,必须扬弃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中纯粹为了效率、金钱、利润等外在物而罔顾一切、目中无人的经济学意义的时间观,积极践行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哲学时间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规划、安排和使用上增强人本关怀、互动交流、以情动人、文艺载体应用能力,有为与无为并行、质料与形式统一、宏大叙事与微观考量相结合、整体与个体兼顾、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统一、断续交替、快慢相宜、新旧兼容、理趣交融、工闲兼顾、知行合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3结语

  最理想的自由是,在任何时段、任何境遇下,心都能够随时起飞、降落,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纵使是平淡时光里,亦能守住有温度和深度的灵魂。纵使人人都是时间的过客和残壳,没有人能挽回时间的狂流,但是在科学时间、艺术时间、静修时间、哲学时间等时间形态中,人们不断地体验着、感悟着和趋近着时间自由。透过纷乱复杂、林林总总的世象深探至时间自由的内在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创新是实现时间自由的根本途径。这是基于马克思时间观等科学时间理论,关照现实、不断反思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我们高扬马克思关于“时间实际上就是人的积极存在”的理念,冲破时间宰制的牢笼,不断体悟、不断创造的时候,就能够成为“真的时间”的拥有者。而当我们停止了思考、失却了创意之时,“时间”便会渐行渐远,我们也就因此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一个拥有真正时间的人必定是不断学习着的、思索着的、创造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有智慧人生的自由、快乐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014年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礼记?大学》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亦云:“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朝着“青年无悔,中年无怨,老年无憾”的目标砥砺前行,是教育者在有限中趋于无限、在相对中发现绝对、在暂时中把握永恒、在必然中求得自由的关键一环。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时间学维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立项文件号为桂教科研〔2014〕8号,项目编号为YB2014327)和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时间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批准号15DKS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洪明(1966―)男,汉族,广西陆川人,法学硕士,广西河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理论与方法等研究。

时间自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话语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教育学 话语 思想 政治 时间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