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论文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单一,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是教学中存在的较为突出问题。“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祈求加强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对推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教学模式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是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固定课堂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等社会资源,通过适时置换教学场所场景,以教师与学生交互性、学习共同体选择重组等方式,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蕴涵着学成教育与养成教育并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新理念。[1]

  1.“移动课堂”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中心内容,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用以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思想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观察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移动课堂”就是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集中表现为“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为基本特征,其主要指标是适当的教学场所场景和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愿意学”、“学进去”。

  2.“移动课堂”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当代大学生人生阅历短,社会实践少及伴随着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而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释疑解惑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移动课堂”通过教学主体的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教与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反思性教学,如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进行,能达到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也实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目的。

  3.“移动课堂”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最终要能说服人,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必须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显示出它的威力。体验式教学,就是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教师的语言说教,增加学生参与特定情境之下活动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在多维的人际互动的环境中,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求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2]“移动课堂”是一种主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亲历性相统一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场所场景时可结合有教育意义的经济建设、道德建设的典型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进行体验,可以使学生感到思想理论的亲切、可信、可行、适用。

  4.“移动课堂”是一种主体性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关注社会的要求,忽略教育对象发展的需要,离开对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关注,就会影响教育实效的实现”。[3]当代大学生自主和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心理与情感心理特征,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在场的知心朋友,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真谛的理解,对教育理想的诗情守望“寄”于主体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之中,使学生在“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让他们“缺席”、“不在场”,而是“被教育者尊重为具有独立人格、个体价值和思想感情、愉快感受、幸福体验的鲜活学习主体”,[1]学生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启迪、相互发展的温馨对话和亲身实践,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移动课堂”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培育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为前提,反对被动式的单向度教育模式。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

  

  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增强针对性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移动课堂”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特点,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内容,既有经典理论,又有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这就要求在实施“移动课堂”时,要针对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以增强“移动课堂”教学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难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应采用观摩式、情景式、体验式等直观感性、易于认知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而针对学生感到困惑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应采用正反观点辩论式、课题研究式等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自我认知的“移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实施“移动课堂”教学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安排适宜的教学场景。

  2.实践性原则

  实施“移动课堂”遵循实践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移动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实践性原则是“移动课堂”教学与单一理论教学的根本区别,它要求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条件,采用观摩式、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情景式等实践性强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场景、活动、事实、图像等感性因素融入其中进行教学。实践性原则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应更加注重联系学生实际,更加注重学生现实场景体验和自我养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内容的关联性,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真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立足现实,把道理讲清楚,把理由说充分。

  3.师生双向互动性原则

  所谓互动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对话,对共同的课程文本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与经验共享。[4]“移动课堂”实践性、交互性特点的体现与场景置换、座谈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的运用都依赖于师生互动,因此实施“移动课堂”必须遵循师生互动性原则。这里所指的“互动”并不是单纯的“师生问答式”的单向性互动,而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交互式的师生双向互动网络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师生双方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对方的知识、体验和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产生参与互动的愿望。

  4.因地制宜原则

  “移动课堂”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程制宜的原则。这是由地区环境、高校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和“移动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因地制宜是指从学校所在地区可以用于实施“移动课堂”教学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配置,使地方拥有的“移动课堂”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比如地方的红色资源、历史博物馆等可以作为“移动课堂”教学的实景观摩资源。因校制宜是指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本身可以用于实施“移动课堂”教学的校本资源,并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学科特色、教师特点和学生层次等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实施“移动课堂”的方式方法。因课程制宜是指要结合四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和内容,合理设置“移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实施“移动课堂”教学应分门别类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5.广覆盖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移动课堂”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移动课堂”中受益,即应遵循广覆盖性原则。因此,在实施“移动课堂”教学时,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全体性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要保证所有大学生都能参与“移动课堂”教学活动,都能平等地使用“移动课堂”教学资源。有的“移动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由于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参与主体不广泛,这是实施“移动课堂”的一个难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增加投入和资源整合,建立系统的、能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课程的“移动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以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移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从中获益。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

  

  教学的实效性

  1.“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创新的思维建立在对头脑中大量思维要素的整合的基础上。这类思维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概念,一类是感觉形象。要想实现创新,就要不断向头脑中输入新思维要素。而这两种思维要素中,感觉形象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是认识世界,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所以,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移动课堂”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眼耳等感官直观、全面地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学生们走出“固定课堂”,来到丰富多彩的“移动课堂”,在教师这一主体的组织和倡导下,积极愉快地调动自己的感官,留心观察进入自己视野的人和事物,这种真切的、直接的课堂场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可以教会学生从更高层次、更深层面观察和体会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2.“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们以头脑中的表象或经验材料为基础,在大脑中经过新的变换、新的组合、新的加工,在头脑中制造出未曾感知的,甚至不曾存在的事物形象能力,想象一般具有创造性、超前性、易变性、模糊性等特点,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反映为联想、幻想和猜想,这是创新思维的萌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移动课堂”可通过影像视频材料,展现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以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大学生们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思考力是人们在已感知的概念、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能力,思考力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一般可分为习惯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而创新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在于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的不断锻炼。“移动课堂”使学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状的现场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思考等环节,在教师―学生―场景的互动过程中参与讨论、对话和思想交流,提升了对各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思潮的观点、思想要素进行分析、重组、整合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在“移动课堂”的现实场景中讲授课程相应的理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明辨是非,扬善抑恶,也是学生思考力锻炼提高的重要过程。

  4.“移动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对学生的亲和力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熟期,自尊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在认识上有肤浅性、外露性、逆反心理强,他们渴望平等,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成功欲望强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恰当地观照到这种心理需要,它建构了教师―学生主体间的平等民主关系,处处体现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由“忠言逆耳”为“甜口”、“顺耳”,使教育和受教育者取得情感上的融洽,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让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知心朋友,因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了亲和力,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教学,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以及相应的条件作为支撑和保障。为了把“移动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需要从管理上建立一套适应其特点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是确保“移动课堂”教学新模式长期、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学校应提供足额的运行经费,并将其纳入预算,及时划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移动课堂”教学效果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移动课堂”教学基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既可以有效地检验“移动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移动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课堂”新模式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课 思想政治 课堂 理论 思想 模式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