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育者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根据需要,不断地、有选择地接受社会规范与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品质,然后形成动机,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为。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的一切工作,是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棒,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点要求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时时处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长期的努力,在学校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使学生明确知道学校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引导帮助学生划清正确与谬误、先进与落后的界限,形成一种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荣的舆论氛围。在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包括校风、学风、学术气氛营造和舆论导向、道德风尚引导等多方面内容。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通过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够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此外,还要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养成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激励大学生追求崇高、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并把“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从严治教,加强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1]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高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制度规范的制约,通过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来约束、协调、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养成教育就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运用规章制度去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大学生养成教育要取得更好的效果,要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注重管理育人。离开规章制度,养成教育就会无章可循,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基于此,学校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日常操行评定制度、学生奖惩制度、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规章制度不仅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而且内容上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执行上更要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在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大学生的意见,这不仅有利于体现以学生为本,更好地完善规章制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同时,要通过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办法,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反复的宣传,并通过检查反复落实,使养成教育从制度上的规范强制变成学生的自觉遵守,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以此达到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教育目的。

  

  三、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这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同时课堂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强调了实践活动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实践教育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主动踏入社会、检验自身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会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养成教育的生动课堂,是由知到行的必经途径。实践育人活动开展的好坏,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真正起到育人作用,都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实践育人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验证书本知识、理论学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大学生各学年养成教育的侧重点、要求、内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各个学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要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将养成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体系。特别是要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活动,充分发挥好这些活动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要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日常言行,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到自律,最终达到自觉自愿,形成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四、重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

  

  教师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产生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影响育人的实施效果。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养成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教师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都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道德人格水平的提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在道德人格、心灵、境界、情操等方面足以成为学生效法的楷模。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在养成教育中教师只有切实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不仅能够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而且能够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才能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不仅要求教育者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要有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更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热爱学生,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成功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所能完成的,教师高尚情操的熏陶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只有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这也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所在。因而,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师提高素质,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注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中体现良好的道德风范,影响并感化学生,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即是其主体性,从思想的形成规律来看,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他们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大学生通过主体认知、思考、实践后完成的,即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的心理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1]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中,要重视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加强学生干部工作培训,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引导他们带动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生 关于 大学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