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探究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4-0072-03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笔者积多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经验,以实地调研和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以制度改革和创新为抓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探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实策略,以实现改善教学现状、增强教学实效之目标。

  一、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策略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央要求“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队伍建设,制度先行。通过制度建构和强有力的实施,打造一支平时靠得住、战时打得赢的素质精良的队伍。

  1.采用公开招聘,吸引贤才。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还是新增教师,都应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原则。由学校主管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家和教师代表组成聘任小组,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录用。尤其要把作风正派、理论立场坚定、业务素质精良的真正热爱马克思主义事业的“贤才”选拔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领导岗位和学科带头人岗位上来,靠“内行”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2.通过岗位竞聘,提升实力。制定科学的、指标量化的各级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不称职的领导免职,不合格的教师降级。靠机制运作,不断提升队伍实力。

  3.强化培养、培训,增强学科自信。通过建章立制,引导和督促教师做到“三个结合”:经典研读和前沿把握相结合,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相结合。学科组可定期组织经典研读体会交流、学科前沿动态沟通、教学改革磋商等研讨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可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增强学科组之间的学术、教研交流,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课程培训或骨干研修,通过培训,真正解决教学疑点和难点,培养教师的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提高,增强学科自信。

  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策略

  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带有刚性的制度,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之功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些问题的产生就在于教学管理制度安排的偏差。其中考试制度和评教制度存在的缺陷更为严重一些。为此,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考试制度,变“开卷考试为主”为“闭卷考试为主”

  考试制度是教学活动中的刚性制度,它对于教学秩序的维护、课堂定位的保障、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具有极强的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据笔者的调研,时下一些学校的开卷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放水”(学生语)和“退缩”(教师语)的代名词。个别院校干脆闭卷考试题开卷化,学生考前根本无须复习,考试时根据试题要求在课本上迅速找准目标,快速抄录即可。还有一些院校则是由教师拟定一两个考试题目,学生课下答卷。学生只要通过网上搜索,拼凑一篇符合字数要求的论文,在规定时间内交给助教即可。针对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由开卷考试为主改为闭卷考试为主。对学生而言,闭卷考试制度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自觉应用,更有助于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公平合理的评定,濡染学生自觉养成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教师而言,闭卷考试要求教师按教学大纲讲授课程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或避免课程内容的随意性所导致的课堂内容定位不合理问题;闭卷考试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授课内容,闭卷考试还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作出客观合理的评定。

  2.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构成该系统的两大要素,只有建立联动机制,使两大要素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系统功能最优化的目标。首先制定专职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定期沟通制度。通过沟通,一方面使教师在课堂上能更好地贴近学生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的听课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力,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明确教师对学生人生态度、思维方法、理论立场、基本原理、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要求,并自觉地引导和监督学生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其次,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与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对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学生网站、校园辩论赛等活动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在实地训练和实战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思维方法和价值指向,丰富经验,自觉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改革定位策略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内核,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是达至目的的手段。

  1.突出“三个定位”

  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提升吸引力,在教学内容改革思路上应突出“三个定位”。其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抓住课程主线,在把握基本范畴和原理的基础上,梳理各范畴和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演进理路,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思想脉络和理论旨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突现经典作家的思想演进理路,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如讲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绝不能离开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讲价值形式的发展又绝不能离开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讲资本主义历史宿命,则有必要用“有机构成提高”和“平均利润率下降”等经济学原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用资本的辩证的否定阐明资本的穷途困境和历史宿命。通过课程的讲授,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和构架,帮助学生确立分析、思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和方法。其二是现实问题带动理论教学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将丧失其生命力。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就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挑战。唯有此,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据笔者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每个理论专题讲授前举出几个与本专题紧密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如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何在?富士康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中国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以“问题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最终培养学生理论自觉能力。其三是院校特色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贴近社会实际,而且要贴近学生实际。不同类型的院校要有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如农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不同于工科院校的特色。农科院校的理论课讲授应结合农学、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特点,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进行问题设计、案例讲授、比喻性解释等。如给动科系的学生讲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时,可推出为什么现代社会香港人是“养狗不养人”、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宠物市场如此繁荣等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推出,触发学生的兴趣点、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思考和探索,自觉地把动物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2.实施“三种技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方法上应实施基本三技法,即提问法、答疑法、讨论辩论法。提问法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常言道:“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通过推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和探索。教师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用提问的方法,通过不断的追问达到让对方弄清道理的目的。答疑法是最具挑战性的教学方法。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解惑,不成其为师。从现实情况看,没有无疑问的学生,只有不能诱发学生疑问或不敢回应学生问题的教师。上海大学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1](提前在学生中征集问题,组织专家团队分类、分层分析,提炼出学生关注的200多个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然后与课堂教学对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国内局势瞬息万变,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快速翻新,学生头脑中的新问题不断呈现,预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不见得都能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对接,不见得都能抓住学生头脑中的新问题,进而产生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共鸣。笔者认为,科学的答疑法应是“有备回答”和“即兴回答”相结合,通过这种结合,既解决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共同关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也回应局部性、短暂性的问题,如盐荒问题、日韩军演问题、福岛核辐射等问题。为此,课堂专题讲授后,留出1/4左右的课时由学生写条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即兴回答,不失为一种最富于挑战性、也最能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好方法。据笔者了解,一些教师已经连续3―4个学期进行课堂即兴答疑的探索性尝试,收效颇丰。讨论辩论法是最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围绕专题所涉及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讨论中往往产生观点的摩擦和交锋,进而提升为辩论。教师对辩论的走向、辩论双方的态度、论证方法等应给以适当的引导,以保证辩论的深入。讨论辩论法,有利于师生拓展视野,在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中锤炼思维、深化认识,诱发创新、提升境界。

  3.强化“三种意识”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强化“三种意识”,即“学科自信”意识、“阵地”意识、“延伸拓展”意识。

  其一是“学科自信”意识。通过经典研读、课程培训、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的学习、培养和训练,使教师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自信”。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是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它对资本本质的剖析、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对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阐释,为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芒熠熠生辉,无与伦比。法国哲学家萨特就说过“马克思的思想是我们的时代所不可以超越的”。千年伟人的评选,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等都是强有力的佐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撰出版更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文本、文献学支撑。

  其二是“阵地”意识。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各种敌对势力不懈地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在这场争夺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置身于前沿阵地。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植入学生的心田,是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能否“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兴旺发达的大问题。与此同时,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侵袭着青年学生,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或“灌输”给学生。否则,一旦别的思潮占领学生的头脑时,就必然产生“排斥效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易被接受。

  其三是“延伸拓展”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给学生的是由一系列范畴、原理构建而成的理论体系,是分析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要使这些理论体系和方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达致“知行合一”,就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途径延伸和拓展理论课堂。做到“两头在外,中间在内”,通过“中间”辐射“两头”,又通过“两头”强化“中间”。也就是说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作为训练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把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作为操练地,如红色网站、求是学刊、读书会、校园辩论赛等,使学生在日常社团活动尤其是辩论赛中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进而深入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课 思想政治 吸引力 策略 理论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