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论文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4-0089-04

  

  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P205)2010年暑期,西南大学等重庆市高校借鉴重庆市党政干部“三进三同”范式,率先在全国探索了大学生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新模式。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得到团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肯定,赢得了大学生的认可,教育部、团中央号召全国高校学习借鉴重庆市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创新探索经验。2010年7月底至8月初,团中央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学员在重庆南川开展了“三进三同”实践锻炼活动。2010年11月,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发文《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学生“到农村‘三进三同’1个月”。自此,重庆市全面掀起了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潮,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成为高校、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

  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探索有力,成效比较显著,作为继“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之后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已经初具端倪,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总结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增强与工农大众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探索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模式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再兴起、广泛开展、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和科学新发展等四个阶段,生产劳动、军政训练、教学实习、勤工助学、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成为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颁布,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由于每年都开展此项工作所带来的疲劳式懈怠和应付情绪还普遍存在,安于现状吃老本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实践育人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急需探索和创新,形式主义仍然比较明显,实践育人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因此,探索大学生“三进三同”体验式社会实践新模式,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不断激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力,已成为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开展“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为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将“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2](P566)作为界定青年革命与否的唯一标准。邓小平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3](P107)江泽民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4](P372-P373)胡锦涛强调大学生“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可见,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深入基层农村和农户,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贯要求,是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结果。目前,大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自立能力比较差,社会阅历缺乏,而我国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导致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现实问题,不了解社情民意,思想上产生一些困惑、迷茫。“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现实生活的新平台,使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中体验生活,获取亲身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矫正认识偏差,提高思想觉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践也证明,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和途径,探索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新模式符合大学生需要,能够不断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力,犹如一场及时的甘露滋润着大学生,是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发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准确理解大学生“三进三同”

  社会实践模式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通过团中央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和重庆市高校的积极探索和建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其内涵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笔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内涵作了一定凝炼。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指借鉴重庆市党政干部“三进三同”的活动范式,坚持实践育人、德育为先的活动理念,以“三进三同”为活动形式,以农户家庭为活动基点,以体验式教育为活动要义,以志愿服务为活动手段,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活动目标的一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对传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的一次深化,由原来面上的志愿服务深入到基层直至最小的社会细胞――农村家庭,切实聚焦微观实践时空,强化大学生在实践教育和服务中的体验实效,具有生动性、真切性和感染性,能克服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之风,切实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效。正确理解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基本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在继承以往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弥补了以往社会实践实效性不强的缺陷,它聚焦基层一线,强化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模式,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知识扎实、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具备创新能力,参与“三进三同”社会实践能够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理念,促使农村发生新变化。同时,大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农村调查、农村产业规划、农村文化建设、撰写研究报告等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全国东中西农村实际情况迥异,大学生的层次类别也多样,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要结合当地农村和大学生的实际而进行有特色的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2.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一个育德的过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决定了教育工作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一般是利用寒暑假集中开展1―2周的时间,时间相对不长,要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现实也不可能,所以必须要有所侧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与其他社会实践形式相比,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更加注重育德,坚持以实践育人、德育为先为理念,凸显实践育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通过体验式教育和志愿服务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效性不像课堂教学通过成绩考核那样显性和直观,而是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凸显出来,是一个长期的德育过程。

  3.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一个务实的过程。务实就是克服形式主义,求真务实,取得实效。“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出发,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科教支农,既可以缓解农民的农忙压力,又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开展农业发展、旅游开发、增收脱贫等调研,献计献策于农村发展;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子,开展义务家教,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健康成长;举办文艺表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活动,都是大学生能够做到并且愿意做好的事情,同时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 支持。

  三、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

  “三进三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有其一定的理念、方法和机制,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品质。“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目前是如何开展的,应该怎样开展,这些都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把握,形成其特有的实践要义。笔者结合工作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 参考。

  1.聚焦基层一线,强化体验教育,增强实践育人的生动性和感染性。聚焦基层一线,强化体验教育是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基本要义。“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聚焦基层一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切身感受民生疾苦,切实增进对农民的感情,将基层微观的实践情景转化成育人实效。“同吃、同住、同劳动”让大学生由纯粹的志愿者转换成了体验式的志愿者,由旁观者和局外人变成了亲历者和体验者。这种角色转换和体验,对大学生内心有真切的触动,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也克服社会实践中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之风。

  2.突出实践主题,优化和细分服务内容,提高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中,要优化和细分服务内容,着重开展科技支农、义务支教、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关爱、农村家庭增收规划、政策宣讲、文化宣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等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保证活动内容落到实处。例如,西南大学在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中,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新农民成长和帮助基层群众建设新家园、开创新生活为主攻方向,将服务内容细化“六个一”,即制定一份农户万元增收计划和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开展一项支教志愿服务;做一次科技支农志愿服务;书写一份乡村生活体验日记;开展一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组织一次政策宣讲。

  3.构建“十院(系)十镇、百队百村、万人万户”覆盖格局,确保实践育人的广泛性和全员性。高校在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队伍的组建上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共青团工作“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要求,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并举的形式,着力搭建社会实践“院(系)、小分队、个人分散”三级梯队,形成十支院(系)队就要服务十个乡镇,一百支小分队就要服务一百个村,一万名大学生就要服务一万户农家的“十院(系)十镇、百队百村、万人万户”的格局,保证实践活动全面覆盖到所有大学生,使每个大学生都有参与实践活动,受到教育,增长才干的机会。

  4.立制度、建基地、结对子,保障实践育人的规范性和长效性。探索和构建活动的规范性和长效性,是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一条重要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保障“三进三同”实践育人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其一,完善制度设计。高校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团委,具体负责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配套文件,从人、财、物等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规范和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其二,建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活动空间,是社会实践内容的基本载体。高校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措施调动各级团学组织和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投入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以广大农村为场所,建立若干实践基地,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践基地网,切实推进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规范化和常态化。其三,结对子。在建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高校应以各级团学组织、社团、班级等为单位,鼓励在对应的实践基地里与一定数量的基层农户长期“结对子”,互帮互助,长期跟进,共同提高。大学生“结对子”与党政机关的“经济扶贫”有区别,应发挥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特点,以留守儿童家庭和农业技术需求家庭为“结对子”的重点,大力开展“智力扶贫”。

  5.做到几个结合,提升实践育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高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探索大学生“三进三同”与学校相关育人工作相结合的新机制,让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切实提升“三进三同”实践育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保证育人的综合实效。例如,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校外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可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与“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认识国情和了解民意,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还可与城乡统筹团建相结合。高校应在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中与乡镇基层团组织结对联建,相互促进,切实增强乡镇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力量。也可与大学生顶岗支教相结合。有顶岗支教项目的高校,可从实际出发,在支教同学中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探索“三进三同”与顶岗支教相结合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切实保证实践育人成效。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实践 尝试 实践 模式 大学生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