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论文

论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论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9-0081-04

  

  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一、大学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日常管理等为载体组织开展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同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途径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内涵和特殊的教育结构,大学生有着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更大空间。这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更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大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为路径,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教育。这一教育过程,既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内化、整合并指导自身学习、生活的过程,也是教育环境影响大学生主动进行思想修养和锻炼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的思想基础出发,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进行个体或群体的价值选择与重构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的升华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具有主导的性质,但其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服务的。只有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大学生真正转变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实效。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能否使大学生变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主体,自觉承担、组织和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大学生不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而且在教育的价值评价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实效只有在大学生身上才能最终体现出来。大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源泉,大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大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价标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大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把大学生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主体,让大学生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度关注和自觉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合乎大学生发展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将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动力,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的类型及作用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愈益丰富的主体类型。辨析和把握大学生主体的不同类型,既是深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1、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

  根据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学生主体可分为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个体主体指组织、实施和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大学生个人,既包括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标兵、文明标兵等优秀学生,也包括大量的能够积极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通学生,还包括一些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性特征的特殊个体。每个大学生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但优秀大学生是这一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些个性特征鲜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价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并主动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个性和实现教育转化的需要,又能够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生活化。

  群体主体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大学生团体组织,主要有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会、班委会、科技协会、兴趣小组等。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水平,群体又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等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正式批准成立,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的组织、团体和机构。非正式群体指根据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愿组合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集体组织。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式群体具有自主、自决、自控的功能性特征,能够主动选择和主导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向和途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力、规范性较弱,但有利于针对生活实际开展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2、自育主体与互育主体

  根据主体的角色功能划分,大学生主体可划分为自育主体和互育主体。自育主体指能够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个人的发展目标,积极进行自我塑造与改造的大学生个体。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说过:“凡是肯思考的人,必然会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义务,他会承认自己与他们的联系,他会研究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弄清自己对决定他本身幸福的那些存在物的义务,所有这些思考就自然而然产出道德原理。”自育主体以自己为对象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育主体的培育,能够激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人生设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互育主体指共同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互相影响的个体或组织。互育主体是大学生自我与他人进行社会化互动的产物,是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教育的主体,其实质是互以自身为主体同时又互以对方为客体进行的教育,体现了主体间交互作用和集体教育的力量。互育主体既包含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互相扮演的教育主体角色,更包括大学生相互之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扮演的教育主体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最喜欢与自己年纪相当、并具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和朋友交往,他们参与的组织或团体对于大学生个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社团生活实际上是他们彼此认同相互学习的过程。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启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育主体。培育大学生互育主体,有利于顺应大学生的社会化需要。

  

  3、历史主体与现实主体

  根据大学生主体及其组织存在的时间状态,大学生主体可划分为历史主体和现实主体。历史主体指曾经以大学生的角色身份参与或组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组织,包括校友、毕业生等个体及其组织。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历史主体开展或经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和现实载体。作为昔日的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贡献和杰出成就,他们的成长轨迹与人生经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并值得不断开发和分享的教育资源。校友、毕业生及其组织等历史主体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能够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形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长效性、创新性。

  现实主体指正在组织与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个体及其组织。作为现实主体,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丰富性决定了其主体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信息网络化的崭新时空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日益明显。随着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丰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何在社会化境遇中培育现实的大学生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活力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主体观,不断丰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注重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积极开展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不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

  

  1、树立正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为主导,又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代表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他们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帮助是否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还必须不断研究、确认和凸显大学生主体,牢固树立大学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的观念,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自身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互相理解、彼此沟通和教育合作。

  强调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否认或忽视教育者的责任,而是要求努力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重和服务至上的教育价值观,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引导、情感和行为疏导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在日常生活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传递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组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调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主体功能。

  

  2、注重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在既有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实践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在不同占有形式下,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着眼于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质量,通过探究大学生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关系和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生在创造生活、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内涵,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认同教育者传授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动力结构系统遵循着实现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主体的特点,从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维度,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体验、分享、感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

  

  3、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价机制建设,是吸引大学生主体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主体的重要措施。开展主体评价机制建设,需要明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理念、工作队伍、工作措施、工作效果等指标体系,把大学生主体纳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与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中,针对大学生在形成自身的整体形象、文明素养、政治素质、学风班风等方面的活动与成效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并在测评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实施细则,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由于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自身定位偏差、业务能力欠缺等原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大学生主体迷失与缺位的现象。一谈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人们往往看不到大学生这一重要主体,忽略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建设。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人际疏离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干部素质不高,功利性比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一方面要研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结构优化、覆盖全面、管理科学、职责明确、关系协调、保障有力”的要求,全面分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体的素质、类型、活动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主体培育的具体措施,不断丰富和优化大学生主体的类型和结构,提高大学生主体的整体素质。

  

  4、在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大学生工作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入学、教学、学术指导、专业与就业指导、奖助学金发放、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丰富的内容。推进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是促进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培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途径。在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有利于明确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有利于充分发掘受教育者的主体潜能,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家庭、地域、个性、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主体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推进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大学生工作内容的利益相关性与决策可能性为大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鼓励、支持、引导和督促大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和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促进大学生工作体系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拓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在课堂、班级、公寓、校园、家庭、社会、网络等不同生活领域培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论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主体 日常 作用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