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之哲学探析论文

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之哲学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5

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之哲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49―03

  

  有学者撰文指出,[1]当代信仰危机是迄今为止最完全、最彻底的信仰危机,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双重性危机。这种危机已波及到素有信仰圣地之称的大学校园,并迅速蔓延开来。其集中的表现为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的模糊化、边缘化。本文拟从哲学的视角分析这种现象的本质及其对策。

  

  一、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表现

  

  据2003年对河南、山东、湖北三省的12所院校的问卷调查[2]发现:有3.6%的学生认为:“实现共产主义仅仅是一个设想,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2.9%的学生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太渺茫了”,1.1%的学生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错误选择”。据2006年的调查研究,[3]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观点持赞同态度达26.1%,对“社会主义前途很渺茫”持同意态度的达15.3%,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社会主义民主好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好分辨不清,有42%的学生认为入党的动机“具有很大的功利性”,是为了就业和个人前途。

  以上调查表明:

  1.政治信仰边缘化、模糊化。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肤浅、以至错误的认识,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甚至抛弃。有些青年学生对我国当前是在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等问题认识不清,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会逐步融合,最终走向趋同。

  2.在政治取向上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部分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3.政治信仰危机现象在大学校园迅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对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根源的探悉

  

  (一)信仰及信仰危机发生的学理解释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依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亦即对某种价值的终极关怀。它统摄指导着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信仰首先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人类在经受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然规律的惩罚后,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脆弱和大自然的强大、神秘,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和依赖之感。这种情感是信仰得以成立的重要条件。其次,信仰的发生来自于社会力量的压迫,是人类为反抗社会不平等而安慰自己痛苦心灵的麻醉剂。生活在怀疑、苦恼、恐怖、不安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的社会成员创造了有关命运的层出不穷的信仰,不管这些信仰的真理性如何,它们都在某些程度上解答了人们有关社会生活的困惑,满足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要。只要人类未能自觉地驾驭统治他的社会力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人类对命运的某种形式的信仰就不会根除。再次,人类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是信仰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又一重要理由。人生有限,对无限的追求使人类进入了信仰的领域。人对无限、对永恒的追求虽不能达到,然心向往之,便给自己一种极大的安慰。它使人超越动物式的本能生活,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将肉与灵的冲突,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的解决,与更高的境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不断地向更高的境界迈进。这正是人生需要信仰的奥妙所在。然而,信仰危机又何以发生呢?

  信仰危机,严格地说,并非是信仰虚无,而是相对于某种特定价值目标或理想的偏离或缺失。这就意味着信仰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哲学的观点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信仰的内容:状态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当社会存在的变化偏离、超越甚至否定了既有的价值目标,或者社会现实与理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或者说当以某种价值为目标的社会过程出现重大挫折、甚至是失败的时候,信仰危机就有可能发生;再者,以坚定性为表现特征的信仰虽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亦不能否定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当这种内部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势必导致原有信仰的破灭。

  

  (二)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现实原因

  导致当代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现实因素很多,本文仅从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角度探讨影响当代青年学生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

  1.社会原因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92可以说,对人的信仰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环境。从国内环境看,其一,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不能不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和干部腐败现象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尽管腐败现象只存在于党内少数干部身上,但这些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声誉,伤害了青年学生对党的感情,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一些青年学生由对腐败分子的厌恶,进而对党提倡的东西产生怀疑,并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严重削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其三,经济起飞过程中的社会分配不公和当前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我国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到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且也对人们的政治信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四,信息社会时代大量存在的不良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误导了一些青年学生,减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侵入,使得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放弃了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西方哲学的这一命题虽有失偏颇,但学校教育对学生信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1)信仰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偏差。我国政治信仰教育内容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谓信仰教育内容的相对滞后,不是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激烈变化,现有信仰教育理论未能及时、有效、深刻地作出回应。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如何解读马克思主义。目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大致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纯学术性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大众精神信仰体 系的“马克思主义”。这三个解读层面既具有对待互补的并列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者消解前者某些异化现象的递进性。然而,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化的所谓学术规范的制约,分科治学越来越精密细致,西方学术的研究方法被大量引进并被学者们所津津乐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客观上被片面理性化了。所谓“理论创新”也大多只局限于具体学术问题的枝叶细节上,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等瓶颈问题的探讨上却往往显得苍白l无力。同时,由于缺乏共产主义信念的精神性支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与原则的探讨大多显得空洞无物。例如,历史唯物辩证法往往被滥用为没有灵魂支撑的辨析术,实践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根本性误解为非精神层面的人类活动,共产主义信念被无情地理性质疑为精神乌托邦,等等。。’这种对理性精神至上原则的崇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也是当前青年学生逐渐丧失马克思主义信念支撑转而走向实用理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2)信仰教育方式方面存在若干弊病。第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往我们的教育机制把“教育者”当作主体而不是把“接受者”当作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关注。因而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重灌输、轻反馈,见物不见人,教育内容、方法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第二、信仰教育机制的泛政治化。当代青年学生信仰教育不理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来自对过去我们的信仰教育机制的泛政治化的逆反心理或对过度教育的抗拒。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而且过去我们又把某些成功的经验附会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当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被神圣化,甚至被神化,对于这种理论,学生只能信仰、崇拜、赞颂,不容有丝毫的怀疑。这种宗教化的理论方式既僵化了理论本身,也彻底扼杀了它的生命活力,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特点。这也是当代青年学生对今日信仰教育采取冷漠态度的根源。

  

  三、关于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对策设想

  

  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青年学生政治信仰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的大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者,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做如下对策设想:

  (一)加强青年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环境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来自与环境不断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亦依靠外在环境的有力支持。为此,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努力克服各种消极因素,以创造有利于信仰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当前,应特别注意:1.拒腐防变,对腐败问题常抓不懈。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总结教训,强调反腐败的战略意义:“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真正按照邓小平同志所强调指出的“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6]379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2、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不仅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且还危及到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建立科学的体制和机制。如:强化可操作性;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坚决推进机构改革等。

  

  (二)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创新

  信仰的显著特征是信之才能仰之,因而首先必须使青年学生对信仰教育的内容信服。而信仰又是在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上形成并得以发展的。因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成是绝对的“终极真理”,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地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强调,在探讨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时,决不要把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和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7]628--629在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的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回应时代精神的要求,以共产主义精神信仰为依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体系创建的探索。共产主义精神信仰体系的创建大致应遵循以下四点要求:其一,共产主义精神信仰体系的创建应该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即一种在彻底的批判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立场上达成的信念与理性、知与行的辨证统一理论;其二,共产主义信仰体系的创建应该积极回应时代精神的要求,把中华民族精神重铸和大众精神家园再造这一时代担当作为体系创建的根本目的;其三,共产主义信仰体系的创建应该保持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在关联;其四,共产主义信仰体系的创建原则应遵循神圣性原则、大众性原则、生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简单易行、情理交融,能切实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5]

  

  (三)积极进行信仰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1.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整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紧密联系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史、应安排详尽得当,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都有助于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

  2.教育方式应富于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信仰教育以人为对象,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因而,教育方法上必须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的原则,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思想特点,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问题,以情感感化、理论说服的方式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教育载体。当代青年学生具有知识层面高、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对他们进行的政治信仰教育,要寓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载体,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及先进文化,用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把信仰教育与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满足青年学生在政治、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需要,使青年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实现对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

  

青年学生政治信仰危机之哲学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信仰 哲学 危机 政治 青年 学生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