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53 ― 02

  

  网络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从网络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正逐步成为网络的重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带来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这给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由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主要通过网络的平面体现其影响的程度和效度,它会因为人的思想价值与观念行为的综合性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最终结合在一起,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和体制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1.新时期网络环境的基本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为大学生开创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和便利的交流平台。从功效上看,网络环境不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是一种人际思想与情感交流的空间,只是它具有与现实环境不同的交流方式。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环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高度的开放性。网络环境是一个高度自由的开放空间,在网络中人们可以不受约束畅所欲言。在网上,传、受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受众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点击或放弃点击某一信息源;另一方面,受众也可以简单地成为传播者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面向各种不同的角色,并且可以直接与对象进行各种沟通和联系,彻底消除区域的限制。

  第二,充分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一个自治与自主的环境,每个上网者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地独立选择,并且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个虚拟的网络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追求自我超越,体验自我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完善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三,持久的渗透性。在信息时代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网络之中,可以说,网络这一媒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网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媒体,其便捷高效、共享互动及信息传播的丰富广泛使得媒介环境的影响力大为增强、更为持久。

  网络时代以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流主要靠面对面的工作来体现,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得以增强,开放性愈加明显,易变性更为活跃,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化

  互联网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综合性、时效性等特征,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地域、身份等现实约束,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交流和思考方式等,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人的正确思想或错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环境的不同特征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对其它在形式上相对独立的媒体的整合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可共享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其它媒体的结合互补,扩展信息源,并结合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分析,提高人们对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鉴别的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第二,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的,缺少面对面相互间的直接交流,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别在于,现实社会环境有着各种可见的因素在约束和随时提醒个人,比如熟人、规则、面子等。〔1〕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些规则基本隐藏起来了。大学生在自由、随意的网络虚拟环境中,摆脱了现实生活中人伦和法律的约束,如果缺乏高度的道德自律,就极易放纵自己,丧失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第三,突出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主体化趋向于非主体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管制规则在网络环境下已不适用,教育主体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非主体化的趋向。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网络环境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助长了人们侥幸与放纵心理。网络道德失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冷漠。大学生社会认识、情感、自我意识,都处于在迅速走向成熟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但也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出现道德失范。伴随网络时代成长的大学生具有更加追求“平等”与“自由”,思想开放,追求时尚,彰显个性,个别同学沉迷网络,逃避现实” 等特点,〔2〕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大学生不思“书”,淡漠了与社会、他人的直接交流,很容易变得孤独。对于处在自我意识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中虚幻的自我陶醉一旦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很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导致心理障碍。

  2.加剧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传统的道德受到破坏。网络自由开放使它不受地域、宗教、身份、国界等限制,在网络世界中,不仅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转变成了虚拟环境,而且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也日益与虚拟空间和虚拟世界交织在一起。〔3〕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一些意志薄弱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危机。西方国家手中往往利用网络优势,打着“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旗号,在网上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一些富有煽动性和引诱性的观念容易误导青年学生。

  3.导致大学生对道德问题认识的模糊,误导大学生的行为。网络环境中“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平等、自由,因此易导致对现实生活中权威的漠视,使公共权威和教育者的权威减弱。” 〔4〕很多人在网络环境中忘记责任,甚至对一些现实伦理不允许的行为采取绝对宽容的态度。一些学生长期处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心理受到扭曲,而缺少社会责任感,从而导致行为出轨,出现道德问题。近年来,新闻媒体披露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日益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大学生所为。〔5〕这些网络违规行为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对网络行为的错误认识所致。

  

  三、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道德构建的路径

  

  网络把社会各个部门、各行业及各地区各国联成一个整体,它在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也相应地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1.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净化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校园网络管理的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道德规范是人作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建构的准则,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是主体为自己的网络行为建构的准则。“正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客观上为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土壤。”〔6〕与之相适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应该围绕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能力的培养这方面,将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文明教育活动,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2.以生活化的方式优化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潜力的群体,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基础道德教育,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像、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针对大学生这个年轻群体的身心特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强是非辨别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与网络环境是一种互动、互构、相互依存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大学生对网络有较强的分辩能力和批评能力,自觉远离网上不健康的信息。”〔7〕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有良好道德的修养的人,才能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取舍和使用,强化防范意识,自觉地远离或消除各种有害的信息,自觉抵制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和影响。

  3.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规则。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行为,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的网络时代具有“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网络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等特点。〔8〕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普及网络法律法规,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管理的自觉性,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范上网行为,从而在高校校园里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环境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并客观地要求其作为网络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网络社会道德的建构。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能否健康走进网络社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同时积极筑起一道网络道德建构的长城,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效性 实效 思想政治 思想 政治 环境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