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论文

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7

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嬗变。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受到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相互撞击,他们的政治心理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各类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文献也随之孕育而生。笔者从CNKI可搜到的各类群体政治心理的文献有100余篇,其中研究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有50余篇,研究农民群体政治心理的文章也有20余篇,这些文献对现阶段大学生政治心理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研究。

  一、有关政治心理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一)政治心理内涵的界定

  目前许多文献著作中对政治心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对政治心理的组成要素也有不同的看法,现阶段对政治心理的定义概括有以下几种: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某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郝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的演进》,《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6期)支持这种观点的文献还有:刘明所著的《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嬗变与发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1月)、高新平所著的《论研究政治心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1月)、邹文娟所著的《试论大学生政治心理资源的积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等等。

  2.政治心理就是作为政治人的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外界政治环境因素的刺激而形成的包括政治制度、政治领导、政治文化等社会政治生活各方面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以及政治信念等。(韩勇鸿,《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及调控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6月),持有类似观点的文献还有:熊申英,曾江华所著的《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张文安所著的《政治心理的内容、构成及作用微探》(广西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4年3月)。

  3.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群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大学生们对社会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王钢,《试论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与政治素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23):28-32)孟繁琨、杨?i婧所著的《试论大学生政治心理诸因素》(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一文中也对大学生政治心理持有相似界定。

  4.大学生政治心理是在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尽管表现为大学生个体情感认知、态度及愿望等主观行为,但整个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群体的政治心理倾向却决定着他们的政治行为倾向,从而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张文安,《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特征与生发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二)政治心理组成要素的探讨

  在对政治心理进行界定的同时,很多学者对政治心理的组成要素也发表了不同看法。目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看法:

  1.认为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新平和张文安。

  2.认为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信念,主要代表人物有韩勇鸿。

  3.认为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意志、政治态度、政治观念与信念、政治行为,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钢。

  4.认为政治心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意志,政治行为,主要代表人物有孟繁琨和杨?i婧。

  综合以上对政治心理的定义和组成要素的讨论,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存在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生活及社会政治关系的较直观、具体、自发不系统的、不定型的、非理论化的易变的心理反应形式。通常包含政治态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四种因素。

  二、有关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且不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独立意识增强,个体政治理念体系逐渐形成;政治参与意识强烈政治行为趋于理性;对社会政治现象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张文安,《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现状及成因》,广西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5年6月)。而且,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度增强,并具有科学的政治理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但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也存在种种不良的倾向如:政治意识淡化,多数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政治情感易情绪化;政治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政治行为选择的“个体本位”心理等(张鹏娟、薛亚奎,《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及教育途径》,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4卷,第6期)。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无论是其积极向上的主流还是略带消极冷漠的不良倾向,都是当代社会和时代政治风云变化的一种反映,都植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之中,同时与其自身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概括起来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时期的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益成熟和内化的重要阶段。随着大学生向成人过度其心理结构趋于完善,但心理状态尚未达到成熟和稳定。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独立,希望自己的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然而,社会只将他们作为准社会人看待,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和宽容并非大学生所希望的那么高,这种冲突和困惑往往左右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自我意识和人生经历等。(陈龙彪,《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特征及教育途径》,茂名学院学报,2005年10月)同样,大学生个体由于其学业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不同,其自身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各不相同。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就是在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所集中表现的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信念,从而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传统政治心理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具有弱化作用,具体表现:①政治冷漠心理至今仍是制约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追求热情的主要因素。②是极力依附心理是部分大学生政治是非标准出现模糊的首要因素。③法律意识淡薄的部分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而且,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使得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坚定性开始动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政治心理的完善和提高,而且还影响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三)当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当代科技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和政治的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方式,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方便大学生群体获取相关政治信息和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的主要平台;信息交互的便捷性,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成熟,增强大学生政治思想的现代观念。但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也有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促进了跨民族、跨国界的交流,这样也给反动势力进行渗透提供了便利途径,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的“民主问题”和“人权问题”为借口恶毒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完善性。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境内的反动势力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的散步信息的平台等。这些新时期的“和平演变”方式极易给政治取向尚未最终确立的大学生以误导,造成他们在政治意识方面的混乱。(张玮、李玉美,《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及对策》,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四)社会客观现实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随着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重视,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等一系列措施,使我过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提高。大学生不仅从中体会到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获得大幅度提升,从而社会政治心理得到更好完善(张文安,《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现状及成因》,广西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5年6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主要看经济效益政治无关紧要,因而政治意识,政治观念淡薄,降低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亲和力(姜昆、刘一凡,《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探讨》,思品教育研究,2009年第三期)。同时,党风不正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使得他们的价值观表现为功利化,在政治参与上具有个体本位思想等。

  除以上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外,也有学者提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指出高校是知识群体高度集聚的场所,高校的安全稳定备受社会关注,在突发事件面前高校容易受到影响也容易对社会产生影响。突发事件后,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心理危机不仅会干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会使其产生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长久的不良应激状态看你造成各种精神疾病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韩秋莹,《重大突发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6期)

  三、关于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引导机制

  当前大学生政治意识具有强烈时代性,对政治知识和政治现象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但政治评价往往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搞,对现实关心较多理想信念淡薄,而行动上又往往表现出盲动和急功近利。(赵宝新、赵丽新,《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培养和优化》,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7月)大学生在政治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良倾向,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国内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重构和多文化的相互冲突激荡使他们心里上难以适应而产生的结果,在性质上与我国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对抗性,是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和学校的正确引导教育来解决。

  张文安指出,提高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方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民主研讨和环境渗透相结合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的基本方法探析》(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李栋也指出构建大学生良好政治心理需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改革政治理论课设置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等;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等。(《大学生构建健康政治心理途径探究》,科学时代,2010年第09期)

  结合高校现行的教育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选择:一是建立高效的动员的机制。高校作为塑造的学生政治心理的主要渠道,应建立高校的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队伍。二是,课程教学的塑造。大学生在读期间必须接受高校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修养的基础课程。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德育的角度对他们的政治心理进行塑造。三是,舆论和多方位宣传教育,大学校园内纷纷都建立有广播站和校报等舆论媒介,可以通过自身的电视广播和报刊来宣传党和政府需要广大青年知道的信息从而不断充实大学生群体政治信息。最后,通过组织塑造吸收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入党或者通过建立学生社团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认知。(庞龙斌,雷蕾,《试行大学生政治心理塑造的途径选择》,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培养健康的政治心理应优化政治认知教育、强化政治情感教育、细化政治动机教育、深化政治信念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在健康政治心理形成中的基础、能动、激励和主导作用。李玲指出,在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时,必须认识到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归根到底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同时也指出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所有途径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培养实证与优化分析》,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4月)

  互联网在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中所占巨大比重,网络文化给大学生良好政治心理的形成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因此须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素质②加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步伐③规范管理等方式控制不良信息的影响,优化学生群体政治心理(邢台学院课题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9月)。

  在政治心理优化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道德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宽以待人,循序渐进的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熏陶相结合的原则、主导型与多样性形结合的原则(张文安,《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的原则探析》,传承,2008年第6期),有意识第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确立积极健康的政治动机,树立服务于人民的崇高理想,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牢固地确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

  综合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现阶段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结构体系。在研究中看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社会政治环境及政治事件等诸多客观因素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但同时,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三:一是研究视角单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意识、政治思想、引导教育方式等方面,多注重将政治心理的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和高校思想政治在培养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使得研究学科视角狭窄;二是研究内容缺乏创新。当前研究重视整体性研究从而忽视对大学生个体在政治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个体特征,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构成因素、形成过程和变化发展的研究不足;三是研究方法不足。尽管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单纯性理论分析逐步发展到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在研究过程中,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的结合相对薄弱,而且在调查过程中的误差也没有有效的论证。

  

青年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政治 青年 心理 大学生 研究 大学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